苗医“毒”学说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2021-12-03 20:45邓闵心陈永华倪洪岗徐寒松黄晓芳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热毒学说苗族

邓闵心,陈永华,倪洪岗,徐寒松,赵 伟,杨 娟,黄晓芳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苗族医药学有着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史,其萌芽于炎黄、蚩尤时期,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明清,复兴于近现代。苗族由于缺乏文字及环境的限制,苗族医药只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导致其未能得到及时记载,流失了一些宝贵的学说及理论,从而限制了其发展。但苗医经过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及无数代人的实践积累和潜心研究,不断迁徙,与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善、又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1]。在其理论体系与各种学说中,“毒”学说及其运用别具特色,有的甚至与巫术相关。对于毒邪致病,苗医主张预防与治疗兼顾,预防主要是指食疗,通过饮食药膳预防疾病的发生,治疗主要是指通过药物内服外用以及针刺等方法达到祛除毒邪的目的,包括内治法、外治法和奇治法,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可分为表毒法、赶毒法、清毒法、解毒法、攻毒法、克毒法、排毒法、拔毒法、败毒法的“治毒九法”[2]。其中,与饮食和药物密切相关的疾病中,最常见的便是糖尿病(DM),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据统计,我国约有1.14亿糖尿病患者,患病率高达11.6%,位居世界第一[3]。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是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此亟待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被挖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苗医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学者们对苗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使其运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包括“毒”学说在糖尿病中的运用,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1 苗医“毒”学说

苗医认为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间万物皆身处“毒”中,杜江、张景梅在《苗医基础》中将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①从物质上分为光毒、气毒、水毒、火毒、石毒五毒;②从来源上分为草毒、畜(兽)毒、虫毒、石毒、腐毒、疫毒;③从程度上分为积毒、雄毒、恶毒;④从性质上分为冷毒、热毒、风毒、湿毒四大毒;⑤从总体上分为内毒与外毒。可以通过把脉、听声、观色、询问,触、摸、扣、打、刮、按、搬、量等传统方法进行诊断。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由各种“毒”元素组成,且父母的毒素也会传于胎儿,因此人也是“毒”本体,只是因其搭配合理、运用巧妙,形成了一个平衡的内环境,若某一方面失衡,打破了原有的组合,过度时表现为热毒,不足时表现为冷毒,均可致病,因此在防病治病时要遵循“适当为养,过度为毒”的原则。“毒”学说不仅为苗医病因病理的解析及疾病的诊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临床实践进行了重要指导,是苗医诊疗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4]。

2 苗医毒学说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2.1 苗医理论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属于中医“消渴”范畴。《黄帝内经》云:“五藏柔弱者,善病消瘅”;又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说明消渴发病与先天禀赋及饮食有关,除此之外也与情志、肺燥、胃热、肾虚等有关。苗医将糖尿病称为岗糯(尿甜症)、科夭洛(糖尿病),据《苗族医学》记载,其成因(爱夺讲)与饮食、先天禀赋及年老虚衰等有关。病症表现(蒙里夺)为吃得多、饿得也快(暗习凶又替陇),口干口渴吃水多(安共卡欧),小便多,口干舌燥,心烦、多汗、体行消瘦等,被称为“富贵病”。苗医诊断糖尿病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小便,如引来蚂蚁食吸,便可认定为“岗糯”,也称之为尿甜症、蚂蚁症,根据其程度及特点分为早期热经岗糯和晚期冷经岗糯。苗医“毒”学说认为“岗糯”的产生与环境和气候息息相关,如寒、暑、风、霜、雨、露、雾等均为致病因素,可导致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湿毒、痰毒等侵犯人体而致病。

2.2 苗医毒学理论与糖尿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消渴的病因病机还与“毒”密切相关,包括“气虚生毒”,气虚则运化无力、水湿不化、气血不畅等,而致“痰毒”“湿毒”“瘀毒”等[5]。有研究显示[6],糖脂代谢异常可产生痰、湿、瘀等致病物质,使其瘀积体内,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免疫炎症细胞因子增加,从而使毒邪蕴结,损伤血管及神经,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等。而“痰毒、湿毒、瘀毒”由“痰湿、水饮、瘀血”引起,均为浊毒,浊毒聚积体日久不解,耗伤气血、损伤经络,将会导致及加重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这便是“浊毒损络”[7]。《金匮要略心典》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故有学者提出“糖尿病从毒论治”的观点[8]。张红敏等[9]、姜华等[10]、薛涵予[11]、罗晓丽等[12]通过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毒、解毒等方法对“痰毒、湿毒、瘀毒”进行论治,发现此法对驱除体内痰湿瘀毒,清除免疫炎症细胞因子具有一定疗效,从而使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得到改善。

2.3 苗医毒学理论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苗医治疗糖尿病“以治毒为法”,主要介绍以下几种:①败毒法:热毒易伤精水,使水液大量蒸发损失,日久精水受煎而枯,而精水难补,“热重化火、火盛成炎”,炎症因子便是由热毒、火毒引起,因此,清热解毒法可清除体内热毒,减轻机体炎症反应,苗医“败毒法”类似于中医清热解毒法,据现代医学药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证实,大多败毒法苗药均具有抗炎、抗菌之用,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糖尿病[13]。②清毒法:中医认为消渴发病还与情志不畅有关,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等导致肝郁化火,火热燔灼肺胃阴津发为消渴,苗医认为通过“清毒法”可治疗消渴病肝架(肝、胆)有热证,药物选用毛毛蒿、葛根、青鱼胆草、龙胆草等苗药进行治疗,如其中葛根(嘎炯菲),性热,味甜,属热药,入冷经,解表退热(沓标旭嘎凯)、生津止渴(曲靳挡嘎喉),龙胆草(佳架山),性冷,味苦,属冷药,入热经,可清热燥湿(旭嘎凯造内)、清肝泻火(旭嘎汕渣都)、解毒(沓痂),均可清除体内郁热;若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职,水湿内蕴,“湿毒”积热化燥伤津,而发消渴,长期蕴结于体内还会引起并发症,苗医“清毒法”对体内有湿毒亦可发挥作用,常用药物有三步跳、老蛇包谷、木瓜、桑枝、活麻等[14]。③排毒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消渴”“不仁”“血痹”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日久则燥热伤津,津血虚少,血行不畅,气血凝滞,瘀阻筋脉发为痹症,经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血瘀经络,经脉失养而致疼痛。其病因与糖尿病日久内生“热毒”“痰毒”“瘀毒”有关,主要表现为四肢肢端麻木、疼痛、针刺感等,与西医中的周围神经炎相似[15]。糖尿病本身是炎症性疾病,炎症因子会造成体内热毒堆积,故泄热解毒对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疗效,苗医“排毒法”是通过针刺放血、刀切引脓的方法清除局部毒素,治疗糖尿病四肢麻木,采取肢端局部放血疗法,对于改善麻木、疼痛、冰凉感具有一定疗效[14]。

3 结语

“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医药历史悠久,治疗方法颇多,疗效显著,因此经久不衰。经历了无数代苗族人的口耳相传,每一辈苗族人都在父辈和祖辈留下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融汇、发展和创新。苗医“毒”学说是苗族“蛊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治研究颇深。相信不止是“毒”学说在糖尿病中发挥作用,苗医其他学说在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诊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价值,我们应当继承其理论基础、发展其特色诊疗技术,对其内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把少数民族医药资源转化为全民医疗资源,不仅能促进苗医自身的继承发扬,也能为现代医学的进步提供能量。

猜你喜欢
热毒学说苗族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验案浅析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丁书文教授辨治老年高血压特色
漂亮的“银饰”
热毒宁合阿齐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5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