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避祸的“符法”:花山岩画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

2021-12-03 21:36何成轩
百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花山岩画壮族

何成轩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广西崇左市的左江流域,保存有大量的古代文化遗迹——岩画。位于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的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该处是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在明江一面长210 多米、高约50 米的悬崖峭壁上,可辨认的各种图像达1800 余个,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最多的一处岩画,堪称世界岩画史上的奇观和珍品。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40 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申遗成功,不仅实现了广西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上零的突破,而且也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此次申遗成功,大大地改善了中国世界遗产的丰富性和平衡性,同时有利于促进广西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非凡,意义重大。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其把景观、岩画与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所显示的独特性。

那么,花山岩画是如何制作的,它的内容、主题、作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无定论。

笔者不揣谫陋,谨就花山岩画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以及相关的若干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大雅方家。

一、“花山”正义

“花山岩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特指“宁明花山岩画”;广义则指分布于左江沿岸的岩画群①笔者故乡广西百色德保县巴洞屯边的山崖上,也有岩画,图像和花山岩画相似,但规模很小。。本文讨论的是狭义的花山岩画,即宁明岜莱岩画。

一些论者认为,“花山”的意思是有画的山,“画”误为“花”。另一些论者则认为,女神姆洛甲是主管生育的“花婆”“花王”,或称“花母圣王”,掌管“花山”,送花给谁家,谁家便生孩子。因此,花山应该就是壮族神话中姆洛甲所掌管的“花山”。换言之,花山之得名,与生育女神“花婆”“花王”或“花王圣母”有关。其实不然。

一般来说,壮语名词多用倒置构词法,修饰词后置,中心词放在修饰词之前。例如,“红纸”叫“纸红”,“酒杯”叫“杯酒”,“老人”叫“人老”,诸如此类。那么,“花山”,直译应该叫“山花”。这里的“花”不是花卉的“花”,也不是图画的“画”。“花山”,当地壮话叫做“岜莱”。“岜”是壮语“石山”的音译;“莱”也是壮语音译,有花纹、斑驳、斑斓、花花绿绿、杂色交错诸义。花脸叫“哪(脸)莱”,花猫叫“猫莱”,花狗叫“吗(狗)莱”,杂色黄牛叫“莫(黄牛)莱”,杂色马(例如斑马)叫“马莱”,眼花、头昏眼花、眼花缭乱叫“他(眼)莱”。由此可证,所谓花山,源自壮语“岜(石山)莱(花纹)”,就是指有各种花纹图像、错杂斑驳的山,与“花果山”“花婆”“花王圣母”无关。

二、关于花山岩画绘制技术、方式和途径的推测

壮族先民是如何在那样险峻陡峭的崖壁上作画的呢?因为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无法确知其真实情况,只能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通常的事理物理,作出一些猜测和推断。

关于花山岩画的绘制技术、方式和途径,学术界认为有以下几种:通过搭建脚手架、自下而上攀援、山顶垂吊绳索、利用涨水浮船(筏)等办法接近崖壁,然后平涂颜料绘画。首先,自古以来,搭建脚手架是高处作业常用的工作平台。如果按照现在观测到的崖壁高度,搭建脚手架来绘画,从高度、规模、时间和难度来考虑,只有在少数比较低矮的崖壁上可以操作,大多数比较高的位置是难以完成的。其次,自下而上攀援的方法也不现实。因为按照现在观测到的环境,崖壁陡峭光滑,没有可供攀援蹬踏的适合作画的裂缝、石棱、坎阶之类的依附物。再次,采用山顶垂吊绳索绘制图画的方法,基本上不可能。因为崖面向外倾斜,呈负倾角状,从山顶向地平面的垂直线到崖面约有20-30 米的距离;如果画师从山顶垂吊下来,那么根本不可能靠近崖面,也就无法绘画了。最后,利用涨水时,站在船筏上面作画,这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涨水的时间一般不长,大水在短时间内迅速退去,难以绘制那样规模宏大的画面。再者波涛汹涌,激流漩涡,浪花飞溅,船筏颠簸,岂容画师从容创作?

笔者推测,一两千年之前,此处的地形地貌、植物植被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②《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所谓“沧海桑田”③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正是大地山河、湖泊海洋的面貌状态不断变迁而且变化巨大的真实写照。就说笔者亲眼所见的故乡④笔者故乡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情景吧:有的山岭,原来草深林密,树木参天,几十年间,却变成了荒山秃岭。相反的,有的荒山秃岭,现今草木繁茂,树大林深。小时候,村下河边,有一块面积颇大的平地,绿草如茵,几棵松树、木棉树又高又大,远近的人们常常聚集于此,进行商贸、对歌以及其他娱乐活动。但是,由于河水的长期冲刷,现在这块平地已经荡然无存了。河边还有一大片属于我们家族的水田,种植水稻,田边有用石块筑成的防洪堤,建有灌溉用的水车,堪称良田沃土。1979年笔者回家乡的时候,这片水田依然如故。时隔19年,1998年回去,这片平坦如镜的水田已经被河水冲刷成为一片高低不平的沙石滩了。惆怅之情,油然而生。笔者小时候看到的河边山脚,有不少高出河面的土坡、台地,上面长满杂草、毛竹、木棉树、大榕树等植物,还有各种藤本植物攀援缠绕其上,把河边地面和山崖连成一体。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河水和雨水的冲刷,以及开荒种地、掘土挖沙等人为的开发,这些土坡、台地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度大大下降,甚至完全裸露,只留下坚硬的石板石块。由于水土流失,上面的植物也大多消失。在某些地段,河流还有改道的现象。至于历史上黄河河道屡经改道变迁,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由此,笔者联想到:半个多世纪不算太长,自己看到的家乡地形地貌的变迁,就足以令人发出“沧海桑田”的感慨;那么,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漫长岁月,花山岩画周边的环境真不知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呢!壮族先民在花山作画的时候,花山的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肯定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不妨推测一下:当时明江河道及其中心线距离山崖比现在远,山脚下有高于河面的土坡或台地,上面生长许多树木、藤条和草类。现在人们所看到的画面位置,实际上距离地面并不很高,甚至触手可及。先民们利用树木、藤条,再辅以竹子之类搭成的脚手架,攀援而上,在崖壁上从容绘制各种图像,不是不可能的。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岩画了。只是经过一两千年的漫长岁月,河水、雨水的不断冲刷,岸边土坡或台地上的泥土不断流失,河道及其中心线也渐渐向山崖推移靠近。山崖迎面正对着河水流来的方向,河水对土坡或台地的冲击力更大,更加速了土坡或台地泥土的流失进程。其结果,河道位移,贴近山脚,岸边地面大幅下降,画面位置相对升高,就变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这种状况。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推测而已,并无可靠的实证依据。悠悠千古事,疑团费猜谜!

在实际生活中,古今人们在崖壁上题字绘画,多采用上述的方式。即利用树木、藤条,再辅以脚手架,攀援而上,在崖壁上完成书画创作。例如桂林的独秀峰,德保县的云山,崖壁上的题刻,大多数应该采用这种方式来完成。

三、花山岩画:祈福避祸的“符法”

花山岩画的创作时间,约当战国至东汉之间,前后历时六七百年。关于岩画的内容主题、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战争集结图、誓师图、凯旋图或庆功图,有的说是农民战争的宣传画,有的说是语言符号,有的说是庆丰收图,有的说是祭祀图、巫术活动图或镇压水鬼的一种符法。由于岩画年代久远,内容抽象神秘,当时没有相关的文字描述或记载留存下来,所以各种说法只能依据后代的零星文献记录、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和推测。可谓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一致认同而成为定论。

笔者认为,只有从花山岩画创作的整个文化生态,亦即从当时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社会习俗、民族文化诸种变量元素的交互作用中,对岩画作品的内容主题、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做综合性的探讨研究,才有可能比较接近事实的真相。按照常理推测,花山岩画应该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创作。恩格斯说得好:“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①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74 页。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生存和发展(繁衍后代)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在温饱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壮族先民不可能为了艺术欣赏而去从事如此艰难危险的浩大工程,应该另有其神圣的目的、动机和动力。

早在20 世纪90年代初,笔者就提出这样的观点:花山岩画乃是壮族先民既是“祭祀活动的记录和写照”,又是祈福避祸的“偶像和符咒”,其社会功能类似于门神,也就是守护神。

笔者参加编撰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于1992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第十一章《壮族哲学思想史》系由笔者撰稿,其中论及花山岩画的原始崇拜问题。认为关于岩画的内容主题、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各说虽持之有故,但以祭祀巫术图的说法理由较充分”①萧万源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0 页。。笔者当时提出的理由如下:

在温饱都难以保障的条件下,壮族先民不可能有什么闲情逸致,趋慕风雅,去从事如此大规模的“艺术创作”。岩画的绘制决不是为了欣赏、消遣或装饰,也不是出于爱美的冲动,而是出于功利的动机、生存的需要。壮族先民是在某种神圣而强大的精神力量的驱使之下,才不惜花费巨大而宝贵的人力物力,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到悬崖绝壁上绘制如此宏大壮观的图画的。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当时弥漫于他们头脑中的原始崇拜观念。

在原始社会,壮族先民由于受强大的自然力的支配,因而产生神灵观念。他们把渔猎顺利、粮食丰收、生活幸福,都寄托在神灵的保佑和恩赐上。于是,经常举行各种崇拜、祈祷神灵的祭祀活动,崖壁画正是这类活动的记录或写照。

那么,崖壁画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原始崇拜观念呢?这些画都作于江河岸边,而且多选择在河道拐弯处的凹岸崖壁上,这个事实值得注意。它说明,崖壁画反映的是作者对水、水神的崇拜观念。首先,这种地方水深流急,波涛汹涌,人们在此航行或捕鱼,要冒很大的风险,翻船落水、葬身鱼腹的事故,时有发生。此类灾祸,很自然地使原始时代的人们猜想到这是由于神灵发怒或水鬼作怪的原故。其次,自古以至近代,壮族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在浪恶水险的河湾或深不可测的水潭之中,居住着蛟龙、“图额”一类的水神。水神能呼风唤雨,掌管天阴天晴,制造水灾旱灾。如果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就以为这是水神的恩赐。如果发生旱涝灾害,作物歉收,甚至洪水泛滥,冲毁村庄,淹没人畜,就以为这是人类得罪水神,遭受惩罚。左江地区的壮族先民可能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到河道拐弯、水深流急、地势险要而又隐藏着水神和水鬼的地方,举行巫术、祭祀、赛神、娱神等迷信活动,一方面用以祈求水神保佑,消灾降福,一方面用以镇压水鬼水怪。崖壁画既是这类祭祀活动的记录和写照,同时又是一种偶像和符咒。原始人认为它可以代替实际的祭祀活动,而起到镇妖娱神、祈福禳灾的作用。

《淮南子·原道训》记载:“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重。”在岭南地区,水事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较为密切。对于左江流域的古代壮人来说,水事更是他们的头等大事。因此,求雨止雨、消灾除患的祭祀活动,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越俗信鬼敬鬼祠鬼,好用鸡卜。可见岭南巫风盛行,由来已久。唐代柳宗元在《柳州峒氓》诗中云:“鸡骨占卜拜水神”。足证壮族地区祭祀水神的习俗,延续不断,历来引人注目。有些地方,直到解放前还常举行“打龙潭”之类的祭祀水神的活动。总之,左江崖壁画是壮族先民向神灵膜拜求助的记录,反映了他们的原始崇拜观念。②萧万源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0-532 页。

笔者的基本观点就是:“崖壁画既是这类祭祀活动的记录和写照,同时又是一种偶像和符咒。原始人认为它可以代替实际的祭祀活动,而起到镇妖娱神、祈福禳灾的作用。”换言之,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祭祀活动(典礼仪式)的真实记录③礼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活动,礼仪最初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程序和仪式。《说文·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li),豊亦声。”花山岩画所描述的,应该是壮族先民“事神致福”的程序和仪式。,又是代替实际祭祀活动(典礼仪式)的神秘符号,可以起到长久的祈福避祸的作用。祭祀仪式活动不可能时时举行,于是将其符号化,固定下来,绘制到崖壁上,使之代替实际的祭祀活动,从而使之长久地发挥祈福避祸的作用。这类似于桃符(门神和对联)的社会功能,即驱鬼避邪、护卫家宅、确保平安、助益福利、迎纳吉祥。门神(司门护卫之神)来历甚古,先秦时期就有了,越到后世,花样越多。门神的图像,有神荼(旧读shēn shū)、郁垒(旧读yù lǜ)、秦琼、尉(yù)迟恭(传说唐代宫中闹鬼,太宗夜不能寐,二人立门外护卫之,后太宗命画工画二人图像悬挂于宫门两旁,邪祟全消)、钟馗(传说唐玄宗病,梦见钟馗捉鬼,醒来病果愈,于是命吴道子画钟馗像以镇鬼)等等。此外,民间还认为桃木也有镇灾避邪的作用。春节来到,人们就把神荼、郁垒图像或对联刻在桃木板上,称为桃符,挂于门旁,令鬼邪不敢入。这一习俗,来历也很久远。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换旧符,就是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在南壮地区,至今每逢春节、清明节和三月三节,人们仍在门口插上桃树枝或用桃木制成的刀剑,其用意也是避邪禳灾。由此可见,自古及今,在历代民间信仰中,某种符号(图像文字)是可以代替真人或真神的。笔者认为,花山岩画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与此相同。

从民间传说和零星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知道花山岩画不是寻常之物,而是具有某种超自然神力的符号,令人敬畏,令人崇拜。宋代李石编著的《续博物志》卷八中云:“二广深豁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明代张穆《异闻录》记载:“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清初《思明府志》卷二说:“花山在府西八十里,其山近水,怪石嵯峨,现人形马象执戈刀旗鼓之类,遇者观之,有所敬畏。”清嘉庆年间《广西通志》也说:“画山,州东三十里,灵异变现,有仙人影。”这些描述,说明花山岩画具有灵异性、神秘性和神圣性,人们对之极其敬畏与崇拜,不敢怠慢,更不敢亵渎。虽然经过一两千年的风雨侵袭和沧桑巨变,花山岩画依然能够完整地保留至今,人们对其敬畏与崇拜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0 余年来,笔者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留意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进展状况,并先后对左江地区的传统习惯、民俗风情做过一些实地调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除了坚持上述花山岩画的符号意义为祭祀巫术图,其社会功能类似于门神、守护神的作用这一基本观点以外,还进一步具体提出祭祀巫术图就是南壮方言所说的“符法”。按照壮语的名词修饰语成分后置构词法,“符法”的意思实为“法符”,即法术的符号,亦即具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法力)的文字图画,类似于道教所谓的“符箓”和民间习俗的桃符。

符箓是符(图画)和箓(文字)的合称,是道教中的一种常用法术,也叫做“符字”“墨箓”“丹书”。符箓术起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其思想基础是鬼神信仰。《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道教符箓的功能,大致有数端:驱鬼赶邪;祈福消灾;守护宅院;治病救人:超度亡灵;等等。壮族的“符法”,从内涵到外延,都与道教的符箓相似。

宁明花山以及左江地区的岩画虽然在东汉以后不再出现,但其符号意义和社会功能并没有消亡,而是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于壮族社会的巫术活动和文化习俗当中,至今延绵不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古代岩画的活化石、活标本,从中仍可以窥见古代岩画精神的流风余韵;同时,也可以作为花山岩画乃祈福避祸的“符法”的佐证。

岩画大多数绘制于河流拐弯处的临江峭壁上,这绝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这样的地方往往水深流急,属于凶险异常的“鬼门关”,令人恐怖。人们便以为其中隐藏着各种神灵,这些神灵的喜怒,可赐福于世间,亦可降祸于人类。壮族民间,赋予它们不同的名称,例如水神、水鬼、水怪、龙、“嘟鳄”(图额)①南壮地区民间有时又把龙和“嘟鳄”混为一物。,等等。水神、水鬼、水怪谁也没有见过,但“嘟鳄”实有其原型,这就是鳄鱼。所谓龙,应该是鳄鱼和蛇的合体。古代广东、广西一带,可能气候比现在炎热,很多地方都有鳄鱼生活,为患地方。百姓对之心怀敬畏,于是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求免灾除祸。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元和十四年(819年)被贬为潮州刺史,当地百姓反映境内恶溪中有鳄鱼为害,把附近百姓的牲口都吃光了。于是写下《鳄鱼文》,劝戒鳄鱼迁移他处。不久,恶溪之水西迁六十里,潮州境内永远消除了鳄鱼之患。这一事迹还流传到越南。“帝命刑部尚书阮诠为文投之江中,鳄鱼自去。帝以其事类韩愈,赐姓韩”②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陈纪》。。记载的是13 世纪越南陈朝仁宗年间,时有鳄鱼至泸江为患。越南陈朝的著名文学家阮诠,仿效韩愈故事写下《祭鳄鱼文》,驱赶鳄鱼,被皇帝赐姓“韩”,改名韩诠。中国许多壮族地区,老百姓传说深水之中有“嘟鳄”。遇到大旱之年,就在河边举行祭祀“嘟鳄”的仪式,祈求降雨。广西德保县大旺乡巴洞村,古时是兰洞土司治所。村中山脚下有泉水涌出,泉边建有龙神庙,用于祭祀龙神,祈祷风调雨顺。在笔者老家,村下有一条通怀河,传说河里有“嘟鳄”。在其他一些比较幽深的水潭、源泉、沟壑等处,人们认为还有一种叫做“举”(音ju 或shi,上声)的神灵;对之必须恭谨敬畏,万万不可得罪,否则必遭祸殃。那里生长的草木虫鱼,不能砍伐捕捉。走过近旁,不可大声喧哗,更不可吐痰或大小便。这和人们对宁明花山岩画的崇拜、敬畏心理,是一样的。

鲁迅在《朝花夕拾·五猖会》中记载:“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①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可见,祭祀各种神灵以求免灾除祸,是古今都有、各处常见的活动,不独壮族地区为然。

由以上所说,不难理解,岩画多数在河流拐弯处绘制的缘故了。

如果说花山岩画相当于巫术活动中的“符法”的话,那么花山岩画的主体图像和基础符号——蹲式人形,就是巫术活动中常见的“茆郎”了。“茆郎”是道公和巫婆从事巫术活动时的常用法器,是一种具有超自然法力(神力)的符号和载体。所谓“茆郎”,就是用红纸或白纸剪成的人、马、刀、剑等图案造型。也有叫做“茅郎”的,这是因为其用茅草或稻草扎成的缘故。“茆郎”的主体图案造型为蹲式人形,和花山岩画的蹲式人形一样。“茆郎”中的人像也有佩戴环首刀的,这也与花山岩画佩戴环首刀的人形图像相似。“茆郎”的功能有二:一是作为患病者或求神者的替身,二是作为道公、巫婆用以驱鬼赶邪的武器和兵马。正如凌树东先生所说,桂西地区壮族巫术剪纸“是巫事时巫师通神役鬼的替身及工具,亦是巫师巫术的力量标志”②凌树东:《壮族巫术剪纸符号述议》,《广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4 期。。做巫事时,道公或巫婆先用一大碗盛满生米,放置于桌上,然后插上三炷香,再把“茆郎”夹在香的顶端。红纸制成的“茆郎”,代表求神者的灵魂(壮语叫做“kuan”);巫事毕,将其贴在屋里屋外适当的地方。例如,为小孩招魂,巫事毕,就把红“茆郎”贴在床脚上,使之保佑小孩平安健康,无灾无病。白纸制成的“茆郎”,代表患者(替身),或者代表道公、巫婆的武器和兵马;巫事毕即烧掉,用以驱鬼赶邪,却病消灾。门板、墙壁及村头大树上,包括杆栏建筑下层圈养牲畜的门口,均可贴上“茆郎”,也是保佑人畜平安之意。

根据上述流行于南壮地区的巫术活动及文化习俗,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花山岩画属于壮族先民祈福避祸的“符法”,而其主体图像“蹲式人形”则相当于“符法”中的“茆郎”③关于“茆郎”的造型、应用、意义和功能,除参考前揭凌树东先生《壮族巫术剪纸符号述议》一文以外,还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和实地调查,并请益于韦学虎、岑贤安、黄文武先生,综合诸说,参酌取舍,提出己见。。

四、蛙神说商榷

据一些学者的考察,关于花山岩画的主题和内涵,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9 种,最终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蛙神说”④梁庭望、厉声主编:《骆越方国研究》(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第479 页。。“蛙神说”的主要理由如下:(1)花山岩画的主体图像蹲式人形为青蛙图像,或为模仿青蛙的人形图像。(2)青蛙可以预测天气晴雨,与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壮族有崇拜青蛙的习俗,视青蛙为图腾或保护神。花山岩画反映的是崇拜青蛙或祭祀蛙神的典礼仪式,以此祈求风调雨顺,稻谷丰收,人丁兴旺。至今在红水河流域的巴马、凤山、天峨、东兰等县,仍有过青蛙节、蚂拐节、蛙婆节的习俗,举行隆重的找蚂拐、游蚂拐、孝蚂拐、葬蚂拐等仪式活动。(3)壮族把一种大蛙称为“公叟”,意思是“你们的爷爷”⑤详见梁庭望、厉声主编:《骆越方国研究》(下册),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第479-511 页。。

笔者认为,“蛙神说”值得商榷。因为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在此仅简略地提出笔者的基本观点,详细讨论需另文为之。

关于第(1)条理由。青蛙头部扁平,呈三角形,口宽大,横裂,眼大而突出,这些特征在花山岩画的主体图像中不明显。其中不少图像有明显的男女性别特征:女性有辫发、乳房、大肚及女性生殖器(跨下圆形或椭圆形圈圈);男性胯间有粗大的男性生殖器。因此,笔者认为花山岩画的主体图像,不是青蛙图像或模仿青蛙的人形图像,而是蹲式人形。流行至今的巫术道具“茆郎”,应该与此有渊源的关系,可以看作是花山岩画蹲式人形图像的文化遗存。

关于第(2)条理由。崇拜青蛙或祭祀蛙神的习俗,流行于北壮地区的红水河流域巴马、凤山、天峨、东兰一带,在南壮地区是没有的。南壮地区的壮族民众,仅仅把青蛙看作是和鱼虾一样的普通动物,对青蛙不存在崇拜的心理和行为,没有青蛙节、蚂节、蛙婆节一类的庆典活动。不但不崇拜青蛙,有时还捉青蛙来做菜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先父曾捉青蛙来做菜,再用其皮做二胡的琴膜。查阅南壮地区的历代方志,似乎也没有崇拜青蛙的记载。即使属于北壮地区的田东、田阳、平果等县市,一般壮族民众也不崇拜青蛙,没有祭祀青蛙的习俗。①笔者2020年底回广西,又拜访了田阳、田东、武鸣几位老同志,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90 岁,他们均表示当地没有崇拜青蛙的习俗。文化艺术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花山岩画这一文化现象,必有其赖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生态。众所周知,花山岩画分布在南壮地区,而南壮地区自古以来并没有崇拜青蛙的习俗,岩画的主题和内涵怎么可能是反映崇拜青蛙或祭祀蛙神的典礼仪式?

南壮、北壮地区的文化习俗,有明显的差异。除了对青蛙的看法、观念不同以外,三月三节的理念和内容也大不一样。在北壮地区,三月三被称为歌节,办歌圩,唱歌对歌,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气氛欢乐热烈。但在南壮地区,三月三节只有扫墓祭祖,绝没有欢歌曼舞的。节日那天,缅怀和祭祀先人,气氛庄严肃穆,甚至带有哀戚伤感的情调,祭扫新坟尤其如此。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制作五色糯米饭,置办酒菜,祭拜祖先。除了在家里祖宗牌位前上香和供奉五色糯米饭以及各种酒菜以外,更重要的是男女老幼到山野扫墓。给祖先坟墓除草培土,清扫杂物,摆上供品(各种酒菜及五色糯米饭),挂上纸钱,烧香跪拜,感恩许愿,鸣放鞭炮。最后,大家一起在祖先墓前进餐。至此礼毕,返回家中。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的诗句“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用来描写南壮地区的三月三节,也很贴切。按照南壮地区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三月,都可以拜山扫墓,祭祀祖先,其他时间是不可以扫墓的。拜山扫墓多集中在三月上旬,尤以初三这天最为隆重。清明节虽然也可以扫墓祭祖,但其主要意义则在弭灾避邪。这一天制作百花糍粑,插桃树枝叶于家门两边。民间传说桃树枝叶可以弭灾避邪(其功能和门神一样),百花糍粑可以防病治病。百花糍粑的做法是:先将糯米泡好蒸熟,然后把它和事先从山野采集到的各种鲜花和植物嫩叶(有毒植物除外)混合在一起,舂好蒸熟,即可食用,味道鲜美,别具一格。

青蛙能够预测天气,是有根据的,但不一定是崇拜的对象。能够预测天气的动物不少,例如蛤蚧、蜻蜓、蚂蚁、燕子等等,人们并不崇拜他们。

因为耕牛为人类耕作,所以南壮地区民众珍惜耕牛,每年有过牛魂节的习俗。以往老百姓一般不吃牛肉,牛死了就埋掉。这主要出于感恩报德的道德观念,也不好说是尊奉牛为图腾。先母至死都不吃牛肉;现在人们都吃牛肉了,风俗已经改变。

关于第(3)条理由。被称为“公叟”的动物,其实并不是青蛙,而是蟾蜍,也就是癞蛤蟆。南壮方言所说的“公叟”,没有“你们的爷爷”这一含义。在南壮地区,只有极个别地方称“你”为“叟”,绝大多数地方称为“盟”或“moi”。蟾蜍的壮语音译,应该译为“gungsou”更准确一些。作为爷爷含义的“公”(gong),与蟾蜍“gungsou”中“gung”的读音仍有区别。蟾蜍,德保、靖西、那坡、天等一带叫“gungsou”,崇左、大新、龙州、宁明一带叫“pangbou”,均含有难看、丑陋之意,其感情色彩与癞蛤蟆相同。直到现在,南壮地区老百姓仍然认为蟾蜍的尿液有毒②所谓尿液,实际上是蟾蜍头部耳后腺和背皮肤腺分泌的白色乳浆。,如果人的眼睛不慎沾上,则会目盲眼瞎,故避之唯恐不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花山岩画的主题和内涵,“蛙神说”似难成立。

猜你喜欢
花山岩画壮族
“五花山”的由来
观岩画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题花山寺壁
《Cat’s book》
壮族山歌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