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

2021-12-03 14:13周俊博
关键词:辨析概念

周俊博

摘 要:“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这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本文对这三个概念进行系统辨析,从词源、定义、英译对等词、文本种类、现实使用以及相互关系等视角对三者的同异展开多角度论述。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正确认识,对财经类院校MTI学科建设聚焦“财经翻译”也有裨益,可引发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概念;辨析

“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是应用翻译研究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很多人把它们混为一谈,认为“财经翻译”就是“金融翻译”或“商务翻译”;另一些人虽然能感知三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差异究竟在哪里,却说不清楚。当前,学界对“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的单独研究比较多。在中国知网(CNKI),分别以三者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搜索(2019年6月9日),可得到论文598篇、216篇和131篇。但把它们作为译学学科分支,针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关联与应用,进行系统对比研究的还相当少。另外,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认识,还普遍存在定义缺乏(如“金融翻译”)(陈仕彬,2002)或不科学(如“财经翻译”)(周兆祥、范志伟,2003),概念模糊或分辨不清等问题(如“商务翻译”)(苏文超等,2016:27)。

国外学界对相关概念也未做严格区分。van Doorslaer(2007:223)基于领域(field)把翻译分为七类,其中使用commercial指代所有与经济、商务有关的文本翻译。而Jeremy Munday(2016)在《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四版)第一章,在论及译者类型与翻译类别时,分别使用了commercial (“professional commercial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pp.11)),business (“literary, business and technical translation”(pp.19))与finance (“such as law, politics, medicine, finance, science”(pp.26))三个词语。学者们还使用了其他的相关表达。如Sager(1998:69-89)把非文学翻译归入industrial translation(行业翻译),Casagrande(1954:335)把商务领域的翻译(the commercial sphere)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实用翻译)。针对以上概念不一的现象,《翻译研究百科全书(第二版)》(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econd edition))(2010:40-41)指出,按照学科领域(subject domains)、主题(topics)、题材(genres)、文本类型(text types)、文本功能(text functions)或者其他标准对翻译活动进行分类,其本身就存在问题。认为commercial translation,financial translation,economic translation, business translation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相关术语,与现有知识分类体系(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无法直接对应,强调西方学界对如何界定上述术语,观点并不统一。对此,笔者曾在2019年3月去信Mona Baker教授,请教如何区分以上四个术语。Mona Baker教授回信指出,“这些术语的指称意义不稳定,也没有清晰的定义。区分这些术语,不具有特别意义”(None of these designations is stable or has a clear definition. I dont think teasing them apart would lead to anything particular productive)。

从上可知,中西译界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在经济或商务翻译领域,同时存在并使用着几个相近的概念,它们语义关联,难以区分。在西方译界,区分这些概念被认为不具有实质性意义。那么,在中国译界,是否也如西方,不必去区分这些术语呢?其实不然。原因有三:首先,术语的存在、发展与功用,与社会语境息息相关。社会语境不同,其存在意义、发展演化与社会功能也不一致。因此,在西方语境认为无意义之物,倘若放到东方,或许有独特的社会功效。其次,近20年来,“商务翻译”的概念在我国译界被广泛使用,而且在可预见未来,将持续广泛地使用下去,但学界对“商务翻译”内涵与外延核心属性的表述,依旧不甚清晰,有必要说清楚。再次,传统商务翻译课程主要讲授广告、合同、商标、信函、说明书、企业简介等文本,授课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商务类翻译人才的培养需要,其培养口径需要朝纵深领域进一步拓展。当前,我国翻译硕士教育逐步迈入内涵式发展轨道。各培养单位纷纷结合区域社会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探索诸如“医学翻译”“化工翻译”“汽车翻译”“法律翻譯”等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平洪,2019:76-78;仲伟合,2019:69)。在此背景下,“财经翻译”逐渐从“商务翻译”长期主导的话语体系脱出,成为不少财经院校MTI学科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传统商务翻译教育朝纵深拓展的一个重要支点。2018年12月,首届“全国财经类院校MTI人才培养与特色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论坛在国内首次聚焦“财经翻译”与“财经翻译人才培养”,呼吁开展针对“财经翻译”的系统研究。因此,在中国语境,的确有必要把“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三个概念及其彼此同异说清楚。下面,本文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词源、定义、英译对等词、文本种类、现实使用以及相互关系等视角,对三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展开系统论述。

一、商务与商务翻译

(一)商务

中国古代与“商”相关的思想较多,从春秋的管仲、战国的商鞅、韩非,到明清之际的黄宗羲、王夫之,以及晚清的魏源、严复等,都提出了各种重“商”或抑“商”的思想(樊果,2015:94-95)。这些思想的表达大都使用了“商”字,如“商工之民”(韩非子)、“非商不为功也”(魏源)。根据《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收录的文献,在1833年出版的《秦中书局报告》中,有12个章节的标题包含词汇“商务”,如“日本商务”“英国东方商务”等。这表明,早在19世纪初期,“商务”一词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

有关“商务”的定义,《辞海》(1978年版)的解释是“商业上的事务”。“百度百科”(2019)把“商务”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商务指“一切与买卖商品、服务相关的商业事务”;狭义的商务指“商业”或“贸易”。广义定义表明,商务是商业的一部分,狭义则把它们当作一回事。但何为“商业”?“商业”一词来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市场经济大辞典》(1993年版)把该词定义为:专门组织商品流通活动的独立的经济部门。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使得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分离开来,由此产生了商业。基于此,我们认为,商务就是一种商业事务,其交易对象是一切商品与服务。

“商务”的常用英译对等词是business,如商务旅行(business travel)、商务午餐(business lunch)。有时,“商务”也被译为commerce,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二)商务翻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务翻译和商务翻译研究蓬勃发展(方梦之,2012:24)。最近几年,学者们对商务翻译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徐珺、夏蓉,2013:11-18;余军、王朝辉,2015:105-107),但何为“商务翻译”?相关研究却并不多,现有定义也存在一些问题。石春让、白艳(2012:80-85)把各类与商务有关的笔译和口译当作商务翻译。该定义使用“商务”定义“商务翻译”,定义同语反复,缺乏科学性。李明(2011:iii)认为,“凡是直接或间接与经济利益的获取或损失有关联的任何文本都是商务文本。对商务文本所进行的翻译就是商务翻译”。在此“商务文本”与“经济利益”挂钩,文本包罗万象,范围却无法确定。苏文超、李德凤、何元建(2016:27)借用术语commercial translation(商业翻译),探讨“商务翻译”(business translation)的语义内涵,并通过核心话题统计,间接对商务翻译的概念予以界定。他们指出,“商业翻译”①是指与企业功能(business function)和产品流程(product workflow)相关的产品数据(product data)的翻译(Olohan,2010:41-43);认为与“商业翻译”相比,商务翻译的范围较小。苏文超、李德凤、何元建借道“商业翻译”比对“商务翻译”,但却始终没有给“商务翻译”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石春让、白艳(2012)、李明(2011)等对“商务翻译”的定义,则要么主观,要么模糊,要么不具有操作性(苏文超等,2016:27)。结合上文对“商务”的概念分析,我们认为,一切与买卖商品、服务等商业事务相关的文本翻译,就是“商务翻译”。

为考察术语“商务翻译”在我国学界的具体使用情况,笔者通过“亚马逊”“当当网”收集到英汉、汉英商务翻译教材189本。其中收集的最早的商务类翻译教程是《国际经贸英汉翻译》,1997年4月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在2003年以前,我国商务类翻译教程并不以“商务翻译”命名,而是使用“实用翻译”“商贸翻译”“工商企业翻译”“经贸翻译”“外经贸翻译”等表达。第一本明确以“商务”加“翻译”命名的教材是《大学商务英语翻译教程》,200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189本商务翻译教材中,英文标题包含commercial的只有5本,而使用business的教材多达147本②。由此可见,国内学者把“商务翻译”中的“商务”多译为business,而较少使用commercial。2018年初,学术季刊《商务翻译》创刊并出版。该季刊的创刊与出版使商务翻译研究拥有了自己的专业期刊,也体现了“商务翻译”作为译学分支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力。

针对商务翻译的文本种类,学者们已做过不少统计(苏文超等,2016:28;鲍文、梁芸,2019:111)。为更加全面地了解该文本种类,笔者以文本主题和文本所在的行业领域为依据③,对2008-2018年10年间的128本商务翻译教程目录所包含的文本主题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知,不同的文本主题,在商务翻译教材中所出现的频率高低不一。根据出现频率,我们可以把商务文本分为核心与拓展两个大类、五个层级。其中,核心类下辖一级核心文本(80次以上)、二级核心文本(25-79次)、三级核心文本(15-24次);拓展类下辖一级拓展文本(7-14次)、二级拓展文本(7次以下)。在上表中,广告、合同、说明书、商务信函出现次数超过了80次,属于一级核心文本。公司简介、商標、名片、旅游、公示语等主题出现次数在25-79之间,属于二级核心文本。而财务、公司章程、年报、财经报道、公告、通函、基金发售书、招股章程等文本出现的次数少于7次,属于二级拓展文本。二级拓展文本属于商务翻译的边缘话语体系,可把它们分别归入应用翻译学的其他分支,如金融翻译(15次)、科技翻译(2次)、影视翻译(2次)、专利翻译(1次)等。值得注意的是,有17本教材包含法律文本翻译,而商务翻译是否应该包含法律翻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Lie,2001:95;苏文超等,2016:27;鲍文、梁芸,2019:116)。鉴于法律翻译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如法律法规翻译、司法文书翻译、法庭口译等,我们认为,法律文本应该走出商务翻译的话语体系,单独纳入法律翻译的文本范畴。

二、金融与金融翻译

(一)金融

古代有“金”“融”二字,但却没有“金融”一词。词汇“金融”最早来自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词源》(1937年)把“金融”定义为:“今谓金钱之融通状态曰金融”。《辞海》1979年版对“金融”的解释是:“货币资金的融通。一般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主要通过银行的各种业务来实现。如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国内外汇兑的往来,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贴现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活动等,均属于金融的范畴”(转引自黄达,2001:1-3)。

“金融”所涵盖的范围,有宽、窄口径之分。宽口径“金融”内容涉及货币、收入与信用,具体包括银行、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财务、融资租赁等业务领域,也包括与国际收支、汇兑、结算、信用、投资等相关的领域。宽口径自然形成,使用的人数极多,主要在我国日常经济生活、党政部门以及实际经济部门使用。窄口径来源于国外,使用的范围也仅限于学界,主要指“有价证券及其衍生市场”,即资本市场(同上)。

“金融”的英译对等词是finance。有时,“金融”也被译为banking,如“公司金融”(corporate banking)、“个人金融”(personal banking);或被译为finance与banking的结合,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School of Banking & Finance, UIBE)。

(二)金融翻译

结合上文对“金融”的语义分析与口径对比,在此,我们对“金融翻译”定义如下:与银行、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以及与国际收支、汇兑、结算、信用、投资等领域相关的文本翻译就是金融翻译。2015年,陈仕彬出版《金融翻译技法》一书。该书涉及国际金融业务,内容以各类银行业务文本翻译为主,包括担保抵押、债券发行、(金融)法律文件、通知、通函、公告、银行广告等。

为全面考察学界对“金融翻译”概念的使用情况,下面,笔者以“金融翻译”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2019年6月6日),共得论文84篇(不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其中外语类核心论文有11篇。对比论文篇名,发现这11篇核心期刊论文的标题表述,基本采用“金融+文本/篇章/术语/英语/隐喻/报道/语篇+翻译”的模式,如“金融语篇中的名词化现象及其翻译”、“金融报道中的隐喻认知及其翻译研究”,等等;而把“金融”与“翻译”连用,包含“金融翻译”的核心论文标题,基本没有。唯一的一篇,是由鲁伟、李德凤于2015年11月发表在《中国科技翻译》题为“财经金融翻译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一文。该文标题采用“财经金融翻译”的表述,也未单独使用“金融翻译”,这表明学界使用“金融翻译”的表述较少。另外,为了解术语“金融翻译”在产业界的使用情况,笔者通过网络对国内20家翻译公司(其中15家是中国翻译协会的理事单位)的经营范围进行统计,发现有16家公司在其服务领域包含有“金融”字样,其中10家单独使用术语“金融”,3家使用“金融财经”,另外3家分别使用“金融法律”“金融证券”、金融财务”等表达。这一统计数据表明,产业界对术语“金融翻译”的使用其实并不少。

三、财经与财经翻译

(一)财经

词汇“财经”起源于何时,学界暂无详细考证。百度百科(2019)指出,在中国,“财经”指“财政、金融、经济”,其概念源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1947年4月,中央在华北解放区设立财政经济领导机关“华北财经办事处”,简称“华北财办”。1948年5月,中央取消华北财办,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董必武兼任中央财经部部长(张同乐、焦冉,2017:14)。从上可知,“财经”是个简称,最初指“财政经济”。

通常,财经类专业指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常见专业包括金融、会计、统计、财税、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所涉及的学科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税务学、保险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等;由此可见,“财经”既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被大家常用来指涉各种宏观经济现象的说法。通常,我们谈到“财经”,就会提到央行、财政部等相关词语。财经虽然不是一个专业或学科,但语义宽泛,表达贴近生活,人们都喜欢使用。例如,我国有“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几十所财经类院校;中央电视台有财经频道以及“财经人物周刊”等节目。各大互联网平台设有财经专栏,如“新浪财经”“凤凰财经”“财经郎眼”等。还有一些财经类期刊,如《财经》《财经新世纪周刊》等。2018年3月,中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设立直属议事协调机构“中国共产党中央财经委员会”(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从以上例证可知,在我国,“财经”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与经济相关的各种现象都可以纳入财经的范畴。

与“金融”一样,“财经”的英译对等词也是finance,如财经记者(financial journalist)、财经评论(financial commentary)。有时,财经也被译为finance and economics,economics或business,如中央财经大学(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中国国际财经》(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二)财经翻译

关于财经翻译“是什么”与“译什么”这两个问题,周兆祥、范志伟(2004:1)指出,“财经翻译”就是把“与财经业务有关的文献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经翻译是指“一切与金融、财经事务有关的文件翻译”;狭义的则“多指企业融资(Corporate Finance)文件的翻译”。二人认为,在当前中国(2003年),财经翻译“更多集中于企业融资这个类别之上”,企业融资文件主要包括“报章或网上公布、通函、年报、售股章程”等。李德凤(2007:前言)把“财经翻译”称为“财经金融翻译”,但却未给该术语下定义。他认为,财经金融翻译文本主要包括:“(1)上市公司发布的文件,如招股章程、年报、通函、公告;(2)银行、投资公司、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刊印的宣传单张、简介小册子、分析评论文章,以及保单合约等;(3)政府发布与经济有关的文件和报告”。其实,根据财经翻译实践,财经文本还包括财经新闻、金融图书等内容。

周兆祥、范志伟(2003:52)使用词汇“财经”定义“财经翻译”,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在广义定义中,周、范二人使用了“财经业务”“财经事务”等概念,定义同语反复,存在逻辑问题。另外,何为财经业务、财经事务?也没有说清楚。在此,我们认为,“一切与上市活动、证券交易、金融机构相关的文件,以及与政府經济文告、经济类新闻资讯、金融图书等文件有关的翻译”就是“财经翻译”。

我国现有的几本财经翻译教材主要在香港地区出版,其中《财经翻译精要》《财经金融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讲解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IPO与信息披露文本的翻译,也就是企业融资、证券文本的翻译。在中国知网,以“财经翻译”为篇名的相关论文有50篇,其中核心论文9篇,而把“财经”与“翻译”连用,包含词组“财经翻译”的核心论文有2篇。这两篇文章以及上面所提及的财经翻译教材,作者大都来自香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财经翻译业务量大。二是香港属于英汉双语立法社会,所有的正式文件都必须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发布。特别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2000多家上市公司,每年需要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对外披露公司年度经营信息。大量的财经翻译业务,使香港及其毗邻城市广州、深圳,成为我国财经翻译的产业重镇,也促使部分香港学者顺应产业需求,展开针对财经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系列研究。

四、三者对比

上文从词源、定义、英译对等词、文本种类与现实使用等视角,对概念“商务翻译”“金融翻译”与“财经翻译”进行了纵向分析。下面,我们将从同样的视角,对三者进行横向比较。

在概念内涵上,“商务翻译”的语义最为宽泛,一切与商品、服务买卖相关的文本翻译都是商务翻译。“金融翻译”涉及货币、收入与信用。银行、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财务、融资租赁等领域的金融机构,提供与货币和信用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是商务翻译定义中所言“商品、服务”的一部分。因此,“金融翻译”在语义内涵上比“商务翻译”要小。另外,“金融翻译”是“财经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翻译”涉及财政、金融与经济,金融是财经的一部分,所以“财经翻译”在概念内涵上要比“金融翻译”大。“商务翻译”与“财经翻译”在语义上既有交集又有差异。财经属于广义“商务”的一部分,但诸如财经政策、统计审计、财经新闻等却又不属于商务的范畴。商务从微观处强调具体的买与卖。财经把与经济相关的各种现象都纳入自己的范畴,虽然也涉及买卖,但主要从宏观层面看问题。整体而言,“商务翻译”的内涵要大于“财经翻译”,“财经翻译”的内涵要大于“金融翻译”。

在英译对等词上,学界多使用business translation翻译“商务翻译”。“金融翻译”与“财经翻译”的英译对等词都是financial translation。可以使用加注的方法把二者区分开来,如“金融翻译”(financial translation (jinrong))、“财经翻译”(financial translation (caijing))。

在文本种类上,商务翻译的主要文本或文本所在的主要领域包括广告、合同、说明书、商务信函、公司简介、商标、名片、公示语、旅游、会展、国际贸易等;金融翻译的文本主要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融资,以及与国际收支、汇兑、结算、信用、投资等领域相关。而财经翻译的文本除包括以上金融文本外,还包括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在术语使用上,21世纪初,词汇“商务翻译”开始在学界广泛使用,至今已有近20年。译界针对商务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最近几年,鉴于“商务翻译”的语义范畴过于宽泛,商务翻译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再加上我国翻译人才培养院校纷纷结合区域社会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探索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部分财经类院校翻译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逐步聚焦“财经翻译”,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MTI英语笔译专业分别设置了“财经笔译”和“财经与商务笔译”方向,重点讲授“财经时文翻译”“经典财经文献翻译”等课程。与“金融翻译”的表达相比,学界更倾向于使用“财经翻译”。我国译界三大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虽然发表了大量有关商务翻译、金融翻译与财经翻译的论文,但却从未设置一个以三者命名的研究专栏,取而代之的是把这些论文放到“实用文体翻译”“经贸翻译”“应用翻译”“应用探讨”“译技探讨”等栏目。这既说明“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的语义不易区分,学界对相关术语的内涵与应用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同时也进一步表明,该领域的现有研究还比较薄弱,后续研究还有待加强。

五、结论

通过词源考证,中英术语探究,本文纵向梳理了“商务翻译”“金融翻译”与“财经翻译”三者的语义内涵、文本种类与现实使用;以此为基础,通过横向对比,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三者在内涵与外延上的相同与差异。商务翻译涉及一切与商品、服务买卖相关的文本,内涵最为宽泛。金融翻译主要聚焦货币与信用,内涵小于商务翻译。财经翻译与商务翻译有同也有异,与金融翻译语义相近,但内涵要比金融翻译大得多。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都有各自的核心文本种类,其中与货币、信用相关联的文本是金融翻译和财经翻译的共有核心文本。与“金融翻译”相比,学界更加喜欢使用“财经翻译”的表述。在中国语境,本文对商务翻译、金融翻译、财经翻译三者的概念予以系统辨析,这将有助于深化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正确认识,也将有助于财经类院校MTI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进一步聚焦“财经翻译”,可引发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注 释:

① 在中国知网(CNKI),分别以三者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搜索(2019年6月9日),可得到论文598篇、216篇和131篇。

② “商业翻译”这个概念,我国学界使用不多。2003年,褚东伟出版《商业翻译导论》一书,系统介绍了商业翻译市场的概况、运作和质量控制。但该书所说的“商业翻译”,是指有偿翻译服务,语义与“无偿翻译”相对,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

③ 在189本英汉、汉英商务翻译教程中,书名无英文翻译的有22本,使用汉语拼音拼写的有6本,使用其他英语词汇表达的有8本。

④ 由于无法把具体文本归纳入到行业领域中,如不能把“合同”纳入到“旅游”中,因此两种统计依据一并使用。这样处理虽然有瑕疵,但却能真实地反映商务翻译教材目录所包含的具体教学模块。表格中的年报、公告、通函、基金发售书、招股章程等文本,未计入“金融证券”的统计范围,也是出于此目的。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财经”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A2%E7%BB%8F/2365?fr=aladdin,2019-7-5.

[2] 百度百科.“商务”词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5%86%E5%8A%A1/5940498?fr=aladdin,2019-6-13.

[3] 鲍文,梁芸.理论、实践与教学:中国商务英语翻译研究20年[J].中国翻译,2019(2).

[4] 陈仕彬.金融翻译技法[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

[6] 樊果.中国近代“商务”和“商业”观念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5,(6).

[7] 方梦之.应用翻译研究30年(1980—2010)[J].上海翻译,2012,(2).

[8] 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4).

[9] 李德凤.财经金融翻译:阐释与实践[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7.

[10] 李明.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 厉以宁.市场经济大辞典[Z].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12] 鲁伟,李德凤.财经金融翻译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翻译,2015,(4).

[13] 平洪.强化质量意识,推进翻译硕士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翻译,2019,(1).

[14] 秦中书局报告[DB/OL].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2019-6-11.

[15] 石春讓,白艳.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

[16] 苏雯超,李德凤,何元建.商务翻译的内涵与外延[J].中国科技翻译,2016,(3).

[17] 徐珺,夏蓉.我国商务翻译研究十年现状分析(2002—2011)[J].中国外语,2013,(4).

[18] 余军,王朝辉.近十年商务翻译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15,(6).

[19] 张同乐,焦冉.中共中央工委统一华北解放区财经的探索[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20] 仲伟合.改革开放40年我国翻译专业教育:成就、挑战与发展[J].中国翻译,2019,(1).

[21] 周兆祥,范志伟.财经翻译漫谈[J].中国翻译,2003,(1).

[22] 周兆祥,范志伟.财经翻译精要[M].香港:商务(香港)出版社出版,2004.

[23] Casagrande, Joseph B. The Ends of Trans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1954,(4).

[24] Jeremy, M.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Fourth edition)[M].London/NewYork: Routledge. 2016.

[25] Lie, Raymond SC. Commercialtranslation[A]. In ChanSin-wai& David E. Polland (Eds). An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C].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1.

[26] Baker, M.& G. Saldanh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sies (Second ed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7] Olohan, Maeve. Commercial translation[A]. In Yves Gambier &Lun Van Doorslaer(Eds).Handbook of Translation Studies(Volume1)[C].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28] Sager, Juan C.What Distinguishes Major Typers of Translation?[J].The Translator, 1998,(1).

[29] vanDoorslaer, Luc. Risking ConceptualMaps[J].Target. 2007,(2).

猜你喜欢
辨析概念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辨析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都市更新之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
正误辨析一例
古代的时间概念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