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的力量助力学生生命发展

2021-12-03 11:35陈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11期

陈锐

[摘    要]班主任要提升自身的定位认知,尝试建构良好且稳定的班级文化氛围,以文化的力量滋养和满足心灵的塑造,从而提升育人的整体性效益。本文提出要落实环境布置,在美化装饰中铸造文化;强化和谐互动,在设置岗位中建构文化;合理制定制度,在建设规矩中形成文化。

[关键词]文化力量;环境布置;和谐互动;合理制度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牵头人,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指引者。但事实上,部分班主任在疲于应付各种繁杂琐碎的事务,最终将自己变成了“保姆”和“管家”的角色定位,对于班级良性运行的特质以及学生生命意识成长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班主任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以文化的力量滋养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落实环境布置,在美化装饰中铸造文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借助于班级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块阵地,设置多维化的育人阵地。比如设计各种形式和主题的墙报,设置多维化的阅读角,悬挂各种内容的图片和标语。在物质环境营造方面,展现出审美化的风格特质,借助温馨、整洁、明亮的教室环境,给人以教育的启迪、激发每个学生内在的认知共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育人的整体性质量。

首先,班主任要积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教室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正处于生命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并不只是一所遮风挡雨的房子,更是师生生命交流、彼此情感互动的重要场所。班主任要想方设法,让班级中的一本一簿、一字一画、一桌一椅都能够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以教室的墙壁为例,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各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积累的成果,也可以是各种社团、课外课程中所取得的成绩,比如优秀整洁的书面作业、优秀的习作文章、图文并茂的绘画作品等。学生参观和考察,对自己的成果进行介绍,或成为学生发表看法的阵地。班主任可以选择社会中的热点事件或者班级中发生的一些关于卫生、纪律、学习、活动方面的事宜,组织学生以不记名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将自己的意见张贴在墙壁上的专属栏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班主任要强化图书角的建设与运用。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将阅读隔离在外,班主任要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性捐书和购书,充实班级中的图书角,借助丰富多彩的图书,在班级中营造出“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的浓厚氛围。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建立图书角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学生深入阅读,并结合一些重大节日,积极开展与图书角、与阅读相关的活动。比如阅读之后的讲故事比赛,将书本中的故事内容讲述给大家听,并将同学们所推荐的书目讲述给大家听;也可以组织阅读之后的诗歌朗诵会,有效地提升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

从物质的层面来推动班级文化的建设,是营造适切环境、渲染可感氛围的重要载体。只有将长期生活的教室打造成为学生喜欢的样子,班级文化的形成才能具备较好的基础。

二、强化和谐互动,在设置岗位中建构文化

班级作为师生相处、彼此融合的集体,不仅仅需要从物质层面进行文化的建构,更需要从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层面入手。教育的本质是影响和熏陶学生的生命发展,这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所在。班级精神文化的建构维度非常丰富,班主任需要将班级文化的营造与班级的凝聚力和荣誉感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内在班集体建设,在良好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班级的精神文化。

首先,一个班级的运行不是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的事情,而需要以全体学生为核心,不断健全班级各个岗位的设置,让班级处于良性、自主的运行模式之中。班主任除了在一些常规性模式下,设置相应的岗位之外,同时将班级管理上升到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根据班级运行的需要,创造性地设置一些个性化的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一起参与班级的管理,享受自己成为班级主人的责任感和愉悦体验。同时,每个学生所承担的职责,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在凸显学生是班级中主体性地位的同时,鼓励学生能够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随时补充到需要的岗位上。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曾经说过:“班级管理,要做到人人有岗位,岗岗有人管。”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班级中才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主人翁氛围。

其次,班主任要在确立学生在班级中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作为班级主人翁的荣誉感,帮助学生树立参加活动,就是在为自己,更是为班级争光的意识。小学阶段,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丰富多彩,比如每年一度的运动会、趣味性十足的拔河跳绳比赛、愉悦身心的绘画歌唱比赛等,还有的学生参与到少先队组织的各种红领巾监督岗的评选、检查工作。班主任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当参与到任何一项活动中去的时候,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已经不仅仅是代表自己,而更应该代表着学校和班级,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对班级文化的一种回应。这样的做法绝不仅要为班级增光添彩,更是要让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受到一份独属于自己的荣耀,将自己作为班级形象使者的角色充分彰显出来。由此,学生在班级中形成类似的认知和体验,就能进一步夯实自己在班级中的使命感、荣誉感,使得班级朝着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方面运行。

让学生确立主体性地位,并以班级为荣,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班级是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场所,更是班级文化的彰显地区。拥有良好文化的班级,就应该在自动化、自觉化的状态下,推动班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合理制定制度,在建设规矩中形成文化

尊重每位学生的自主性权利,并不意味着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毫无底线、毫无准则地随心所欲。班集体作为师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场所,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制度,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相应的纪律要求、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及源自所有学生共同认知的班级公约,便于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自我控制意识的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都需要借助相应的制度来落实。

班级设置怎样的制度,执行什么样的班级常规,这些并不是班主任或者班干部等少部分人说了算,而应该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过程。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他们对于社会、生活和学习都会有着不同的需求,只有将更多学生的意愿融入班级中,才能体现出班级管理的自主性。因此,班主任要借助于班队会、晨会等不同的阵地,先让学生自由说说其对班级的影响,对班级有哪些实际性的价值,并提出自己需要制定哪些制度,交由其他学生进行研究与讨论,尽可能得到更大部分学生的接受和认同,他们才能更愿意去遵守。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学生迟到了或者有什么急事,需要离开教室,应该怎么做呢?按照统一规定,要做到动作迅捷,慢步轻行;如果其他学生需要帮忙,应该怎么做呢?既需要热忱地伸出援助之手,同时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其次,班主任要借助分明的奖惩制度,对学生进行多维化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方法要采取感性认知与量化考核相结合。首先要进一步扩展评价的考察范畴,比如对于班级制度的遵守情况,班级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可以对学生的前后行为进行对比评价。同时,将学业水平的发展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有机结合。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量化考核和评价,与具体的活动进行结合。比如每个星期都可以评选一次各个方面的“班级周星”,也可以在每个月末设定不同领域的小明星、小达人,甚至在学期结束之后,根据每个学生具体的特点个性化地私人订制不同的荣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而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教师决不能打着所谓宽容、自由的幌子不闻不问,甚至是一味地骄容、放纵,而需要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商讨,不仅要让违反纪律的学生受到应有的惩罚,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晰努力改进的方向。这种做法最大的忌讳,就是惩罚的内容与学生所犯的错误毫无关联,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绝对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最终演化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学生不明确自己的错误根源所在,也就失去了惩罚的意义。

从评价和惩罚的角度来铸造班級文化,是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具体的规矩入手,形成可以约束学生言行的具体制度,班级文化的育人力量才是最可贵的。

总而言之,班主任不能做四处“救火”的“消防员”,而应该积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认知,用文化的语境和力量,推动班级良性运转,助力学生真实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东,陆建平.班级编制须遵循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02):9-10.

[2]朱艳艳.项目思维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创新[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21(4):6-8.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