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自我转变

2021-12-03 08:53胡际兰
现代科教论丛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进行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破了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僵局。作为教师,应深刻理解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的用意,做出积极的转变,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到具体实践,以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首先介绍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需要自我转变的背景和必要性,接着提出教师自我转变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自我转变和发展提供见解和启示。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自我转变

一、背景

2001年,我国提出推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而应注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到2021年,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有20年,这20年来,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也深入人心。但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却依旧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比如仍旧存在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旧存在教师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教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教师是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只有教师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新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取得良好的效果。时代在发展,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行素质教育也应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推进。而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義务。教师也应该尽自己所能,推行新课程改革,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二、教师自我转变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做出自我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领域做出相应的转变与调整。因此,我国于2001年提出新课程改革,目的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提高国家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我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我国需要的不仅仅是低技术人才,更需要拥有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教师的自我转变和发展也显得极其重要。只有教师做出相应的转变,明白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的用意,才能将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实,培养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抵制新教育政策的实施。

其次,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创造教学情境,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发展,以便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落实到具体实践的微观主体。在这场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中,如果教师难以发挥作用,难以转变观念、角色,对课程改革的推进会产生不利影响,从长远看,伤害的是一代又一代学生,而教师造成的教育的失败,要在多年之后,由几十代人甚至整个社会来承担。

最后,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不仅涉及不同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博弈,也是资源、利益、权力重新分配与调整的过程,是利益主体相互斗争、妥协的过程(王金娜,2016)。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诉求,更应关注时代发展的趋向。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需要呈现多元化,学生发展所需要的不仅是书面知识,更是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新观念、新事物,传统教书育人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如果教师不做出调整,固步自封,对新课程改革怀着抵触态度,损害的必将是学生的发展。教师只有主动做出改变,才会对新的事物持有积极、谦虚的态度;才能将新的事物和观念传递给学生

三、教师自我转变的建议

(1)教师需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情绪体验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适应(杨莉娟等,2012)。由于陈旧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愿做出调整和改变。这类教师,唯知识至上,把教授知识当成唯一目的;教学方法陈旧,一种讲授法用终身;一味灌输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期以来,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抑制,损害了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养成机械吸收知识的习惯;学生头脑中装着零散抽象的知识,无法将其用于生活中。易中天在《教育还能改吗》这部纪录片中说,“学生面对的是文字的死尸,整天面对死尸,学生能对学习有兴趣吗”。新课程强调,要实行素质教育,也就说,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就需要转变自己的意识,只有意识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才会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以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不仅传授知识,更应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其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教师应转变角色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其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随着教育和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控制者”、“组织者”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角色。教师角色越来越丰富,意味着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多,由此教师会面临角色的冲突,面对众多矛盾和冲突,教师只能顺应并发挥这些角色。首先,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转变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接受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再者,教师要充分发挥促进者的角色,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都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促进者,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其次,教师需要发挥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敏锐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做出合理的、及时的反馈,此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研究能力,提高发现教育教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接纳和发挥自己的角色,教师角色的释放和充分发挥,对整个教育教学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可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不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健康发展的,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

(3)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只有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达到融汇贯通,才能将知识、技能更好传递给学生。新课改将学生的主体性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主张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表面上看,剥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利,弱化了教师的地位。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环境,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合理机智的应对课堂上的各种情况,以及感知学生的反应和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首先,教师应广泛阅读,可以阅读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也可以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或阅读与教学相关的研究文献,通过不断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素养。此外,教师要不断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吸取其他老师身上的优点,弥补自身不足。再者,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学竞赛、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总之,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便灵活应对多样的课堂教学情景。

(4)教师应转变评价观念

传统教学注重终结性评价,一张试卷就可以决定一个学生半学期、一学期,甚至是几年的努力。教学评价注重考试对人才选拔的作用,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排名,唯分数论英雄,造成对学生评价不全面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评价,没有做到全面、综合的评价。同时,这种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也造成了学生之间不良、恶行的竞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形成的观念,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以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教育的初衷是学生的发展。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教育却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评价体系出现了问题。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以便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做出全面的评价。此外,教学评价应融入学生自我评价。评价需要客观、全面,仅凭教师一个人的评价难以做到,而最了解学生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在评价中,应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以便评价全面客观。最后,教学评价应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作用,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留意学生的变化,以便对学生做全面、合理、公平的评价。

(5)教师应转变学生观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紧紧控制着课堂,没有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不能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没有发表言论的机会,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坐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课,而学生则在讲台下昏昏欲睡,课堂效果难以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不信任学生,不相信学生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也不相信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于是课堂的主动权就紧紧攥在教师手中。但,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备很强的潜能,要想发挥学生的潛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交流合作,以便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能相互学习、取得共同进步。再者,教师应该树立和学生平等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只有教师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师生关系才有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会促进教师的教学,从而更好推动新课程改革。

(6)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处在一个集体中,其行为会影响集体,集体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个体的行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借鉴他人优秀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合作。首先,教师应加强与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新课程改革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使教育的影响具有一致性,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可以了解他人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同专业老师的交流和联系,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向他人请教,吸取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好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再者,教师可以放开视野,加强与校外其他老师的交流和合作,不同学校的教师,对同一政策的理解和实施,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向其他学校的老师学习取经,以便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改革。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政策,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金娜.超越忠实执行与盲目抵制——教育改革中教师作为转化性知识分子的角色担当[J].中国教育学刊,2016,No.273(01):78-83.

[2]杨莉娟,项纯,李铁安.我国教师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v.32;No.340(02):32-40.

作者简介:胡际兰;硕士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美育教师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