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的变革及其意义

2021-12-04 14:33吴兴华
关键词:人生观变革人工智能

吴兴华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进入21世纪,又迎来了一场智能革命。这场以数据和机器为引擎的全新智能革命,开启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全面介入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而且还对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造成了巨大冲击,如果国家不能对人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必然会对未来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为一个社会群体成员的人生观取向如何,直接关乎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面对时代的变革,国家不仅要强化人生观教育,更要顺应智能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人生观教育变革的新方向和新路径。唯有如此,才能在智能时代更好地发挥人生观教育的导向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工智能对人生观的冲击

人生观问题可谓历久弥新,人生观不仅为人们指明人生前进的方向,更是决定着人们的命运。习近平指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选择。”[1]可见,人生观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当然,人生观不仅给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把“总钥匙”,它也是人与万物之别的根源。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有思想,人会思考人生,并在思考中形成自我的人生价值观。

从古至今,人一直在追问自我的本质、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等人生问题,而正是这些追问编织成了一张人类自我认识之网。不论是古代人试图去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还是近代人追逐的“成就自我”,无不体现了人们对自我人生的探索和重视。不过,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认识水平低下,无论是西方世界中把人理解为“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柏拉图)、“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还是东方世界中的“裸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王充)、“动物之尤者也”(刘禹锡)等关于人的本质的阐释,都没能使人脱离动物身份。既然如此,古代思想家们就难免会将人生的目的视为满足自然人的各种感官欲望,而感官上的快乐便被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2]。因而,在古代社会,人们还无法真正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到了中世纪,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虽然摆脱了动物的身份,但又成了上帝的作品。对于上帝的依从,使人们将人生的目的定格在对上帝的顶礼膜拜上。所以说,匍匐在神坛之下的人同样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文艺复兴运动打开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现代人开始意识到,人不仅要“认识你自己”,更要“成为你自己”。因此,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自我实现。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西方人,一方面将自我从“原罪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深受人道主义思想的熏陶。人道主义主张人的自由个性,推崇人类的创造性,从而使现代人开始深信人是万物之灵,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推崇个人的至高无上性。因此,个人主义成为近代西方社会人生价值观形成的理论根基。

然而,近代个人主义,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分离和任性的傲慢。特别是在它与自然的关系中,解放的历史充满了一种统治的冲动”[3]。正因为如此,近代人为自己树立起的“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最终只能囿于狭小的自我世界之中而无法超拔,而不知任何人都生活于其周遭的社会环境之中。所以,任何人的人生观的确立都不能脱离其特定的社会,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毕竟人始终是特定社会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人都“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4]153这也就是说,作为现实的人总是特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因而任何人对于自我人生的思考也都必然会结合自身时代发展的现状,人生观必定会打上时代的印记。所以说,每一代人会有每一代人的价值理想和人生追求。人生观从来就不是自发的,必然是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代人都会在时代的潮流中,不断地思索、探寻和定位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反过来,每一次时代的变迁又会冲击着人们的人生观。

人类在步入新千年不久,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又迎来了人工智能时代。在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已全面走进人类生活。因而对于人工智能,“我们要选择的已经不是要不要接受人工智能了,而是要选择是否以科学理性的方式应用人工智能,造福人类”[5]。自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人工智能就开始从观念形态逐步变成了现实。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在经历了从爆发到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历程之后,伴随着人机交互、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技术发展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者李开复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了,此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工厂正在用机器取代人类工人,机器人开始成为老人、孩子的新伙伴。”[6]序言XI人们会问“机器人会不会有一天取代我?”如果人工智能果真会以一个逆袭者的身份出现,人类将何去何从?我们关于人生的一切思考还有价值吗?因此,人工智能介入人类社会,带给我们的就不只是福祉,甚至会对人生价值观带来颠覆性改变。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先进,然而人们却不能奢望就一定生活得更好。因为“技术进步未必能够增加幸福”[7],从目前盛行的“人工智能威胁论”中就可见一斑。人工智能之所以不能使人类一步步入“天堂”,是因为人并非仅仅是物质性的存在,人更是思想性存在。人工智能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却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冲击着人们以往关于人生的思考,致使人们遭遇到因为智能逆袭而导致的人生观危机。概括来说,人工智能对人生观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构人的本质,导致人生观根基坍塌。其实,任何一种人生观都绝非是一种玄想,而是建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特定认识之上的。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人之为人的根本不仅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而且在于人拥有社会性。然而,当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机器“人化”和人“机器化”时,人与机器的边界也就开始消失。因此,人机高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传统意义上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已受到挑战。因为被人化的机器已开始拥有人的合法社会身份,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所开发的类人机器人“索菲亚”,就已经在沙特获得“公民身份”。人工智能对于人的本质的解构,无疑会使人们原来建基于其上的人生观受到动摇。

第二,动摇人的中心位置,导致人的尊严丧失。人类自诞生以来就试图将自我从万物中超拔出来,所以确定自我在宇宙中的中心位置无疑成了人生观思考的重要内容。人类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会思想、有精神的存在,自称是世界上唯一受尊重的存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指出,不是神造人,而是人造神,“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如何不存在的尺度”[8]。既然人是万物是否存在的界标,那么,唯有人才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便是合理的推论。既然人的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因为人是唯一能思想的存在,那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思维机器的诞生,例如AlphaGo,更是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无疑是对人类的当头棒喝。自此,人在宇宙中的优越性似乎已不复存在;没有了优越性,人的世界中心位置也就难以确保。所以说,在强大的人工智能面前,人不仅没有了中心位置,丧失了唯我独尊的地位,甚至还将面临被取代的厄运。

第三,消解人生价值,导致人生目标的迷失。人总是朝着自己预设的人生目标前行,而任何一种人生目标的确立又是建基于对一定人生价值的信仰之上。所以说,有了对于人生价值的信仰,人才会为自己确定人生目标,进而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切价值实际上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也认为,人才是一切价值和意义的源泉。而人的价值在根本上则是人的劳动的价值,因为劳动不仅是生命的基础,而且是人的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9]在现实社会中,人正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价值,同时也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确证自我的存在。因而,劳动不仅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开始大规模地取代人的劳动,使人越来越成为“无用的阶级”。既然人在机器面前变得无用,成为了社会的剩余,那么人生也必将失去目标和方向。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造成了诸多冲击,从而导致人们对原有的人生观产生质疑。因此,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建人生价值观,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对人生观教育进行变革。

二、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的变革

尽管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已经让人类关于自我的恒久以来的确信受到挑战,但我们应有的态度不是对自我灰心丧气,而是应该重新燃起对人生的新希望。为此,我们需要对人生观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模式进行变革。

(一)从“人生是什么”到“人生不是什么”:人生观教育理念的转变

人类长期面临生存、发展的诸多威胁,都被人类自己一个一个地战胜了。如今,一场新的智能革命又将颠覆人们的许多“常识”,比如机器思维对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的挑战。因此,人工智能革命对世界观、人生观的颠覆,“并不只是一场哲学意义上的革命,而是会真真切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10]353。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必须对人生观教育进行变革的缘由。然而,要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人生观教育的变革,首当其冲的是转变人生观教育的理念,即要从传统的对“人生是什么”的追问转向对“人生不是什么”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破解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生观谜局。

在传统的人生观教育理念中,所谓人生观教育就是要告诉人们人生是什么和人生该如何过。正是基于此种认识,一直以来,人生观教育就是通过对于未来人生的合理预测来积极引导人们规划人生,进而踏上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这种教育理念固然有其合理性,但问题是人们很难找到一种关于未来人生的正解。特别是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下,人工智能的全面介入,人们不得不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到底朝向哪里?正如赫拉利所言:“我们无法真正预测到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同样的科技,也可能创造出非常不一样的社会。”[10]357正因为如此,面对未来诸多的不确定性,人生观教育无法确切地为人们指出明确的人生方向,从而得不到“人生是什么”的确切答案。与其在这个混沌世界中苦苦寻求人生是什么,不如转变观念,在人生的征途中学会忽略,即不断地去排除人生所不是的东西。因此,在人机共处、虚实结合的时代,人生观的教育理念必须由传统的对“人生是什么”的探求转向对“人生不是什么”的思考。

所谓“人生不是什么”的人生观教育理念,就是要求人们要以更丰富的想象力思考人们的未来,不要将人生定格在某种状态中,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面对和迎接新的挑战,并在新的挑战面前实现自我突破和飞跃。所以,面对智能机器人的诞生,我们不应该悲观,而应该以一种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拥抱智能时代,尝试着突破现有的生活观念,积极寻求与智能机器的共舞与共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对“人生不是什么”的不断否定中去探求未来、获得进步,从而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从对“人生美好未来的畅想”到“新三观的养成”:人生观教育内容的革新

由于人生观是一种思想的建构,因而人生观教育内容难免会变成一些单纯抽象的理论和大道理,即对于美好人生的畅想。这种畅想尽管能够为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但也难免会与社会现实相脱节。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倡导人生观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原因。毕竟,任何教育都“必须关注教育目的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必须关注它们与我们对实际的人及其心理和界限的知识的一致性”[11],人生观教育也不例外。面对当下的社会现实,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生观教育无疑也要契合时代,在教育内容上积极进行革新,使人生观教育与人工智能时代同行。

所谓“新三观”,无非是要求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的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变革,帮助人们确立起正确的科技观、数据观和人文价值观。说到底,任何时代的人生观教育无非是要教育人们如何走向社会,即与社会的交流和共处。而人怎样走进社会又是受不同的“读写能力”决定,而“读写能力”就是人与社会交往共处的能力。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开始学着用自己的一套读写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实现其与社会的交往。正如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所言:“读写能力是从奴隶通向自由的道路——相反,读写能力的缺乏则是滑向无力感的下行通道。”[12]70任何“读写能力”又是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必然使得过去的一些“读写能力”失去它原有的效力,而新社会现象的出现又需要我们培养新的“读写能力”。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所需要的“读写能力”就是要具备与智能机器交往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科技素养、数据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对于人生观教育而言,就必然要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技观、数据观和人文观。唯有如此,才能达成人与现实社会的和谐共进。

既然人工智能时代变革的动力是来自于科技特别是智能技术和数据技术的发展,那么,人生观教育必然要着力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科技观、数据观和人文观,从而养成科技素养和数据素养。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是人机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社会关系,要懂得如何与机器携手共进,开创美好的未来,既需要人们了解机器、认识机器,也需要人们拥有科技素养。当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数据技术发展的支撑,然而“技术侵入我们生活的后果之一就是并发的数据爆炸”[10]73,因此生活在数据王国中的人类必须要拥有分析理解和利用大数据的能力。

面对智能技术的发展,它既给人们带来福祉,又对人生观教育构成巨大的威胁,但任何智能技术带来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人的问题。既然是人自身的问题,那么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人生观教育就需要强化人文素养的培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因为“人性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所根植的最肥沃的土壤。它们构成了美好生活的基础和文明思想的要件……即使是在一个完全网络化的空间里,最强大的网络也是人际关系”[12]76。既然如此,人工智能时代人文价值观的培养必然是人生观教育的核心。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才能努力使自身的一切行为以及历史的轨迹朝向社会正义的方向迈进。

(三)从“说教式的灌输”到“体验式的学习”: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人生观教育模式受人生观教育内容的制约,主要停留于一些人生哲理的说教和灌输。灌输式的人生观教育模式,尽管有其必要性,但在实际的人生观教育中却收效甚微。这不仅因为灌输式教育模式有悖于人生观形成的规律,而且因为其教育内容缺乏对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所遭遇的人生问题的思考。因此,要真正发挥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的作用,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模式,走向“体验式的学习”教育模式。

所谓“体验式的学习”教育模式,其核心就是让教育回归真实的世界,让受教育者能够通过接触真实生活,在体验真实生活的过程中获得认识和自我改进。怀特海说:“教育必须从精确的事实开始,对个人的领悟力来说,是具体而确切的,然后逐渐地过渡到一般概念。要避免的可怕的梦魇就是:灌输与个人经历毫不相关的一般陈述。”[13]然而,“说教式的灌输”就存在着向受教育者灌输大量与他们个人经历无关的经验(间接经历)。由于大量的间接经验的传达是依赖于符号,而符号难免不能真正代表原意,犹如“语言作为媒介非但不能把在当下的、遥远的事物带进眼前的经验,反而变成最终的目的”[14]。对于人生观教育来说,更应该避免单纯的灌输,因为人们对于人生认识的改变,更倾向于对自我生活经历的感受。像一个喜好音乐的人,尽管他会赞同人们一向推崇的古典音乐的标准,但当他在过去的个人经验中最常听、最喜欢的是散拍,那么他在评判音乐价值的实际标准时,无疑会倾向于散拍音乐的水平。因此,人们的生活感受和当下社会处境,往往才是影响其人生观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们而言,当下最大的社会处境和生活感受无非是人工智能介入生活而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变化所带来的人生冲击。在新型的人机交互界面面前,传统的有关自我人生的认识,有时可能很难回答现实所遇到的人生问题,而“体验式的学习”却能告诉人们:在机器面前人类不应该胆怯和悲观,而应大胆尝试着与机器的互动。正如约瑟夫·E.奥恩所言:“逆境不是一个消极的环境,而是一个学习和改进的机会。”[12]111在人工智能强势发展面前,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在人机互动的体验中,达到对机器的了解,拥有防备人工智能的能力;同时,人也只有在与机器共处的体验中才能更了解自己,进而重塑新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而不是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甚至试图以退为进。

三、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变革的意义

随着人工智能全面介入人类生活领域,传统人生观教育已经开始变得过于狭隘了。社会境况的变化,要求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也要作相应的变革,以使人们能够适应那些在日后生活中会影响他们人生的思想观念。人生观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它尽管不是解决人类问题的灵丹妙药,不能使人们完全走出社会和自然的困境,但它可以帮助人们为改变做好准备,从而拥抱前方的技术奇迹。所以,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的变革,不仅使人们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生挑战,更使人们看到未来的人生机遇,在把握机遇中开创出人生新局面。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的变革必然会对人生观教育事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机和谐共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启人生观教育新征程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会面临纷繁复杂的挑战,其中最严峻、最重大的挑战莫过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自我认识的挑战。人类能否抵御人工智能的攻击,关键在于人类能否在这次变革中优雅地完成转型。唯有成功转型,人类才不至于在智能时代变得遍体鳞伤。正如李开复所言:“人类,要让巨变这一标签作为自己的脚注,而不是被动地成为它注解。”[6]序言XV这也就是说,人类一定要将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生挑战变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机遇。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我。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的变革,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开启了人生观教育的新征程。

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变革,要实现的不仅是教育理念,也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的变革。这一切变革绝不是对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彻底否定和颠覆,而是一种新的基于时代发展的创新,也正是创新才能开启新的征程。从探寻“人生是什么”到质疑“人生不是什么”,无疑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一次观念论转型。正是这种转型为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因为它突破了传统关于人生观教育的阈限,从而为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奠定了新的基石(因为任何人生观的确立都是建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之上的)。而从“对美好人生的畅想”走向“新三观”的培养,更是为人生观教育提供了一系列新课题,为新时代的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它不仅拓展了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内容,更是推进了人生观教育回归真实世界,实现“本真”教育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体验式”的人生观教育模式的开启,将人生观教育彻底“从封闭思想的情境中解放出来,向整个世界开放”[12]104,这不仅是对人生观教育模式的一个全新认识,也是对教育模式的新认识。“体验式”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回答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生不确定性问题,让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亲身体验智慧人生。

综上所述,无论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的理念、内容的变革,还是模式的变革都成为促进人生观教育发展的“不二法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生观教育变革无疑开启了人生观教育的新征程。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正如萨瓦特尔所言:“人并非生而为人,而是要经过后天学习才得以为人。基因遗传只是让我们具备成为人的基本条件,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互动,我们才能最终达到这个目的。”[15]可见,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而人生观教育更是起到了为人生导航的作用。唯有正确的导航才能使人不至于偏离人生发展的轨道。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人生观冲击,致使人们再一次迷惘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传统人生观教育无法化解新时代的人生困惑;然而新时代的人生观教育变革不仅为人生提供新的航标,更为人的全面发展搭建起新的平台。

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理念的变革,使人们从对“人生是什么”的苦苦追寻走向对“人生不是什么”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开放性的审视,无疑能使人们发现多彩的人生,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维空间。在教育模式上,“体验式学习”更易于使人们摆脱预定观念对于心灵的束缚,从而在人机共处的新世界中体验不可思议的生活,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施展自己的各种才华。在教育内容上,“新三观”的教育更是开辟了一条通往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通道。科技观和数据观的培养,使人们感受到自己不仅不会成为机器的奴仆,反而更能提升人对于机器的掌控能力,即人类可以通过机器的升级反过来增强自我的能力。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无疑能使人成为智能时代健全的人,因为人文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帮助人们在智能技术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变革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自我在智能时代中的身份和地位,而且更有利于人类不断发掘出自我的新潜能,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

从技术实体论来看,任何一种技术绝不是纯粹的工具,它必然是社会的产物。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6]可见,技术的发展是受控于人类社会的需要,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说,人工智能技术该如何发展完全取决于人类的价值取向。因此,人们在开发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时候,“应当怀有谦恭之心,铭记人性之本”[17]。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唯有人心向善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向善。

向善的人心养成,少不了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因为人性问题的探讨,其逻辑起点尽管是人的自然本性,但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人的社会性,因而对于人性只能从社会价值的层面进行理解。“人性是价值领域和意义世界的基础范畴”[18],因此,价值观教育的使命是要将人类的意义世界传递给个体的人,使人超拔出动物的存在,从而拥有一颗向善的心。价值观教育原本就是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因而人工智能时代面对人工智能对人们价值观的消解,人生观教育的变革必须为人们重新确立起新的人生价值目标。科技素养和数据素养的养成,将提升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正确认识,而唯有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才能善待人工智能。更为关键的是人文素养的养成,它必将为人们的技术行为设下一道防线,从而使人们不至于滥用人工智能。所以说,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变革,无疑为人们正确使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保障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重要的观念指导。正确的科技观、数据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培养,必将带来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和谐相处,从而促使人类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不至于被人工智能技术利器所伤。同样,它也会使人们从狭隘的“人工智能威胁论”的迷雾中走出来,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健康发展开辟宽阔大道。因此,我们坚信: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的变革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的同时,必将更好地造福人类。

四、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福祉,但也给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了挑战。面对人工智能对人生观的挑战,我们不能欣然接受,更不能坐以待毙,而应积极地应对,在智能技术的发展中去探寻人生观教育的变革。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从人生观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模式上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变革。

猜你喜欢
人生观变革人工智能
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革之路
“三个经济”体现“三大变革”内涵
2019:人工智能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工智能与就业
人生观(一)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