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锋精神的三重伦理向度及其实践价值

2021-12-04 14:33孙东山王晓翔
关键词:利他主义集体主义雷锋

孙东山 王晓翔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榜样的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我们一直奉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典范。新时代我们继续弘扬雷锋精神,探索雷锋精神的伦理向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1]这句话不仅对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予以了确认,而且也立足于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为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弘扬提出了新要求。雷锋精神属于伦理范畴,其伦理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方面,如信守集体主义、践行利他主义、执著自律主义及推崇乐观主义[2]。雷锋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基因,如幸福、博爱、节约等现代伦理意蕴[3]。雷锋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的职业道德危机[4]。国内学者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研究文章很多,但是对于雷锋精神生成的伦理基础却较少关注。在当代对雷锋精神进行社会伦理塑造,有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传承其伦理价值。为此,本文在类型化分析雷锋精神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实践价值,从而有助于探讨和传承当代雷锋精神。

一、敬业精神:雷锋精神的职业伦理

爱岗敬业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体现了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那么,雷锋职业道德生成动力的伦理基础又是什么呢?概括地说,雷锋之所以能够生成这样的职业道德,其所依赖的伦理基础主要集中在感恩、榜样、责任这3个方面。雷锋精神之职业伦理特别集中地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感恩情怀是雷锋精神形成的人伦基础。纵观雷锋的一生,再结合雷锋日记,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那浓厚深切的感恩情怀。雷锋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格言的具体内涵。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他的眼中,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新中国,愿意用自己的所有力量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在旧社会成长的雷锋,生活极其困苦,受尽了各种屈辱、压迫。在绝望中成长的雷锋,对旧社会充满了仇恨。他在日记中写道:“自从来了人民的大救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把我从火坑中拯救出来。”[5]23新中国为他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世界,雷锋在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感恩情怀影响下,始终惦念着党和国家对他的恩情。雷锋正是带着这份恩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疼,应该‘饮水思源’”[5]23。他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幸运抱有感恩,全身心地为党和人民奉献全部生命。雷锋以孤儿身份被党收养,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帮助下成长。雷锋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您把我拯救,把我抚养,把我送进工农子弟的学堂。”[5]119在党的教育引导下,雷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难忘的一九五六年最后一天,我站在团旗下面,举起了右手向团宣誓。我念完了高小,踏进了望城的县委机关”[5]119。在新中国,雷锋终于能够生活在阳光下,能够茁壮成长,全心全意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永远跟党走,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光和热。他正是抱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情怀,时刻督促自己要全身心努力奉献。

第二,榜样力量是雷锋精神形成的文化伦理基础。无数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经过千般磨难终于得到独立和解放,无数劳动人民欣喜若狂,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之中。那个时代的文化追求就是歌唱和弘扬英雄。那个年代的英雄通常是在某一岗位或者某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获得崇高荣誉的人。雷锋作为铭记感恩情怀的优秀青年,希望能够对中国共产党以及新中国回报恩情,所以他始终坚持向榜样学习,向英雄楷模看齐,将工作做到极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主题和氛围下,雷锋暗下决心,“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5]18。在诵读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后,他对白求恩的英雄事迹十分仰慕,立志要做一名像白求恩一样的战士,矢志不渝地为国家富强贡献力量。“对待自己本行业务是那样刻苦地钻研,精益求精”[5]52。当向秀丽的事迹在社会上传扬之后,雷锋受到了很大影响,立志要向她学习,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工作。雷锋认为,向秀丽作为与自己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能够做到如此的优秀和不平凡,而他深受党的恩情,必须以向秀丽同志为学习榜样。他在日记中写道:“要以黄继光、董存瑞、方志敏等同志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人。”[5]58雷锋之所以学习榜样和楷模,是因为榜样给了他更为直观且宏伟的奋斗目标。作为经历过旧社会苦难的人,雷锋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之下不断成长。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对党和人民有用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榜样,才对得起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对得起当前的幸福生活。由此可见,雷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其中隐含着榜样的力量,源自于当时社会文化的支持。

第三,责任担当是雷锋精神形成的角色伦理基础。在雷锋的身上充满了现代人很难发现的“本分”人格和品德。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从事的工作,决定了其所担负的职责以及所需尽的本分。他认为必须将自己的工作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算得上一个优秀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雷锋具有朴素的角色伦理意识的本分观。正是在这种朴素品格的引导下,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应当有其责任和担当,只有全身心地履行其责任,才能够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在雷锋看来,每一份职业、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承载着社会的某种召唤。正是在这种角色价值观的引导下,他在每一份工作中都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引导下,雷锋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认为劳动是世界上最光荣的事业,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丽新世界。他在日记中写道:“劳动人民那被烈日晒得黝黑的脸是最美的;粗犷雄壮的劳动号子是最美的。”[5]38雷锋所持有的这种劳动立场,体现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劳动价值观。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为社会主义建设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灵魂是最美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美。如果谁认为这并不美,那他就不懂得我们的时代。”[5]38雷锋认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正是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任务和使命,自己作为在党和国家关爱之下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该做好自身分内的工作。雷锋有自己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从来不认为社会中的职业或者工作岗位存在贵贱轻重,身处什么样的岗位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无论党和国家将你安排到什么工作岗位,你都应该尽心尽责,努力做到极致,因为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承载着党和人民的需要。

二、集体主义:雷锋精神的责任伦理

谈到集体主义,先谈谈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个体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以增进或提升其他个体适应性,牺牲自己的某种利益的表现。那么,利他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普遍性动机而言,利他主义可能是由于本能或者遗传因素所导致的,也可能是通过某些简单的初级推理计算产生。就总体而言,动物与人类相比欠缺理性和计算逻辑,即马克思所说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此,动物所表达的利他行为往往是一种自然属性,并不是有意识的社会行为[6]。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很少提及利他主义这一概念。但是,从利他主义的本意上看,也就是为了他人更好地活着而奉献自己,将集体和他人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为人处事过程中舍弃个人得失计较所表现的无私奉献精神。因此,利他主义在很多无私奉献的人心目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针对人的本性之利他与利己行为,马克思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思想,比如阶级对立、个体与社会关系等。马克思尤其对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消灭阶级对立的根本措施是消灭私有制,消除各种社会不公[7]。共产主义道德崇尚无私奉献精神,但并非是从抽象的利他或仁爱原则中衍生出来的,而是从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革命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逻辑引出的。

就本质而言,集体主义也属于一种利他主义。当然,集体主义所指的利他并非是对个人主体性与个人利益的绝对无条件剥夺,同样是有条件的。利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和排除个人利益,在实现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同时也考虑到了个人利益。只不过是在实现前者利益之后,才会考虑后者。任何崇尚利他而将个人利益绝对排除在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也是世人所无法接受的。利他主义精神在雷锋身上得以充分彰显,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其一,雷锋的行事动机具有明显的利他倾向。雷锋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而非出于对自身利益获取和满足的考虑[8]。其二,雷锋的行事结果具有明显的利他倾向。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他总是在思考如何多尽一份力量,而没有时间去考虑个人得失问题。党往哪里指挥他就往哪里冲锋,干什么都一定要干好。有人说雷锋就是一个傻子;而在雷锋看来,这样的“傻子”是无上光荣的。他自己直言,有人把他当成一个傻子,是极为不对的。他要做的,是成为对党和国家有利的人。雷锋精神中鲜明的“傻子精神”正是他对党和国家的执著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利他主义的内涵。其三,雷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利他主义。就持有悲观倾向的思想者而言,人生是毫无意义的。那么,人应该如何为人处世?为谁而活?雷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雷锋作为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利他主义,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人类谋幸福,要让所有人过上幸福的生活,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这就是雷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利他主义精神。

雷锋一生中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人好事,其行事初衷归结到一点,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指导。有的人称雷锋为傻子,是因为他的一切行为专门为集体、为社会,完全忽略了自己。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一些人认为集体主义精神已经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但凭借市场经济中人的主体性的生成与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就排斥和否定集体主义的认识显然有失偏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市场经济法制的日益成熟,个人权利确实存在着正当性、合理性。个人利益也是个体参与市场运作的驱动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中只有利己主义,不要集体主义了。实际上,成熟完善的市场主体所追求的绝非利己主义的浅层目的,其最终的落脚点依然停留在社会整体利益增加这种利他层面。因为只有人人为社会整体服务,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利益。如果绝对地追求利己,那么就无法实现利己。如果走上损人利己的歧路就会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企业发展责任也是一样,只有首先是利他的,在利他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利,而利用损人利己方式获得眼前发展的企业,很难实现长久发展。当前很多企业以及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是非常可悲的。这不仅仅体现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尚不完善,同时也显现出部分企业及个人的认知过于短浅。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继续弘扬雷锋精神也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这也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求。学习雷锋在具体的工作中始终坚持着动机、结果与目的的利他取向,这种精神追求的价值向度与发展市场经济仍然不矛盾,且没有过时。

三、无私大爱:雷锋精神的德性伦理

虽然当前工具理性和实用理性得到了极大发展,并且社会物质财富实现了极大丰富,但并没有显著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而幸福指数反而不断下降。人们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焦虑不安,甚至痛苦绝望的负面情绪,人心逐渐涣散的症状频繁出现。再加上贫富差距日益拉大,让共建共享理念无法成为现实,弱势群体表现出了更多对生活的无奈。人的幸福,关键并不在于物质财富或者技术手段,而是在于人的内心。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手段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内心幸福,社会发展能否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手段,这是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向度考虑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是仅仅考虑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而是社会道德发展向度必须要同步发展。雷锋生活的年代,社会物质财富并不如现在丰富,但是,雷锋精神却在全社会得到发扬,这一点不能不令人深思。雷锋无论是做慈善还是做公益,都是发自内心,愿意为社会奉献,不求任何回报。他认为与索取相比,给予更让他感到愉快。而他给予的对象往往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从来没有去想自己给予别人帮助后需要获得什么报酬。雷锋说:“我要牢记这样的话: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9]29“我要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9]30。他在社会道德实践中不断践行着这一理念,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他通过阅读和学习毛主席著作,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从中感悟到,为党和人民服务比为自身谋划更加重要,关心和帮助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任何一项活动和行为背后都潜藏着成本收益计算,而雷锋精神体现了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观。

纯粹的慈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源泉。因为持有纯粹的动机,所以不会期待结果,不会给内心带来负担,由此便会纯粹享受付出所带来的幸福感。一旦对付出后的回报产生了期待,那么付出的幸福感就会消退,付出的快乐就会打折,特别是期待难以实现,甚至会出现痛苦。常言道,童年是因为简单而十分快乐,成年之后却失去了这种简单的快乐,所以成年人对童年无限向往。纯粹化的慈善动机也是产生慈善逻辑的必要前提。亚里士多德指出,只有在德性的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实现真正的幸福[10]。雷锋就是用一种纯粹的付出,来感受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用不求回报来体验生活的美好。雷锋带病利用工作时间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并且不留名。他在日记中写道:“在乘火车时当乘务员,给旅客倒水,扫车厢,擦玻璃,让别人多得些方便,自己辛苦一点,这是我感到最愉快的。”[9]85纯粹的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让宁静的心灵收获纯粹的幸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加需要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例如,社区的现代公益慈善活动就是雷锋精神的直接体现。社区公益慈善,其核心不仅只是救助几个弱者,不同于仅仅关注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而是同时致力于改善整个社区居民生活,致力于长期的改善和帮扶。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不断进化发展,公益慈善模式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直接对接的方式,逐渐衍生出利用公益慈善组织做中介来展开慈善活动的模式。由此,将会出现资助与被资助双方相互分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瓦解传统的个人对个人的感恩与回报。以社会责任为载体的纯粹化的公益慈善式雷锋精神会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必将显示出比个人层面的雷锋精神更加强大的力量。可以预见,雷锋精神必将随着社会发展而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形式。

雷锋在旧社会所经历的苦难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而终结,因此他始终抱着自己是一名受惠者的心态,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充满了感激之情,以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来回报关爱他和帮助他的国家和人民。因此,雷锋所拥有的感恩情感是他助人为乐的持续动力。雷锋做好事的动力来自于实践道德体验,而不是来自于宗教信仰或其他外在约束。我们应该区别雷锋做好事与基督教做慈善,这二者的动力源泉显然存在较大差异。雷锋精神的感恩情怀是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关的。因为抱有感恩,所以去回报、去爱、去付出。更值得称赞的是,雷锋所感恩的对象并不只是某个具体的人,不只是为他杀死仇人的解放军战士或者为他申诉怨恨的共产党干部,他所感恩的对象包含了整个党、国家及人民。由此衍生出了一种无私的大爱精神,雷锋把这种精神投入到了国家建设中,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种精神。在雷锋日记中,雷锋多次表明自己对国家由衷地爱戴,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这是一种淳朴的爱国主义情感,简单纯粹,同时体现了经历苦难、迎来新生的一种感恩情怀。当今时代,随着社会转型及其产生的陌生人伦理,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上出现的公益慈善事业代表着一种社会伦理,全社会依然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公益慈善伦理。这种社会伦理的核心在于感恩的模式和伦理格局出现了重大转变。因此,现代慈善事业需要一种更为宽广的新时代雷锋精神来支撑,以此应对“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有效化解人的孤独感,从而温暖人的心灵,增进人的交往,凝聚人心,打造更有温度、更有爱的和谐社会。

四、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实践价值

雷锋精神是新时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道德实践价值体现。就德性而言,雷锋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对个人得失毫不在意,不追名逐利,这才拥有了美德与崇高的良好品质。当前人们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并出现否定雷锋精神或者认为“雷锋精神过时了”的言论。有人认为中国社会已经由温饱进入到小康,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不需要雷锋精神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了。但新时代面临的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醒我们,雷锋精神仍是解决意识形态及其他观念冲突的“粘合剂”。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在此期间公众的需求层次也有所提升,广大社会成员对自我实现的满足产生了强烈的追求。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对高层次德性的需求也就越旺盛,雷锋精神这种服务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显得越发重要。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让很多人出现了迷茫,尤其是来自西方历史虚无主义的干扰,导致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对此,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而雷锋精神作为我国新时代重要的精神文明财富,理应成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武器,因此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问题就没有怀疑的必要了。在公众看来,雷锋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助人为乐”“服务群众”的伟大道德形象和崇高精神。新时代传承与践行雷锋精神的核心内容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助于引导社会公众对高层次德性人格的追求,引导其将功利、利己和为个人考虑等错误的个人主义观点彻底抛弃,以实现个人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雷锋精神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典范。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拥有坚定的民族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属于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也是广大群众共同的价值需求。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理念、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雷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民族传统道德精神,实现了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具体化。雷锋精神如指路明灯,照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只有学习这种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实现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崇高价值理念的集中凝练,要让公众将其入脑入心并外化于行动,不仅需要理论层面的宣讲,更需要将其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处理,借助于群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融入群众心里。雷锋通过生活琐事、自身经历和淳朴的话语,将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价值内涵形象地展示给社会公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在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树立和践行,应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学雷锋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学习雷锋精神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宣扬学雷锋先进事迹,将时代精神广泛传播出去。雷锋精神既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它以活态形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道德理念。全社会以雷锋为榜样,引导人们对雷锋精神进行深入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并把雷锋精神内化成为个人品质、个人行为,审视自我,关注生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并凝聚正能量,鼓励国人上下团结,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雷锋精神有助于推动中国梦的顺利实现。习近平详细解读了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它包含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诸多内容,它是我们全体国民努力追寻的时代理想。首先,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任何时刻这一思想都不能动摇。中国梦既是中国对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理想信仰的浓缩,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四个自信”的集中表达。其次,大力弘扬中国梦有助于凝聚民心和共识。新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也诞生于伟大的时代。雷锋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其崇高的精神追求,属于当代社会背景下中国所特有的民族与革命精神。雷锋的善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优良品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展现,其服务群众、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则是对党的传统及革命精神的很好诠释。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雷锋精神必将作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和道德力量,强有力地支持中国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激励人民迎难而上,在艰苦奋斗中走向新的胜利。最后,中国梦指引中国人民凝聚力量、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1]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必定坎坷和曲折,只有无数国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对雷锋精神进行全面践行,维持党和群众的紧密联系,才能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集体主义雷锋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以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论“斯密问题”中的自利动机和利他动机
生态经济学的价值蕴涵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