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感受负担及社会回归的影响

2021-12-04 02:58罗松娣甘艳勤
全科护理 2021年33期
关键词:阻塞性效能护理人员

罗松娣,林 昆,周 玲,叶 茜,甘艳勤,谭 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呼吸内科常见疾病,对病人的负面影响较严重,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对病人肺部功能产生严重损害,累及全身[1]。在出现疾病之后,需做好治疗方面的工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病程较长,病人的心理负担较重,而且对于肺功能锻炼以及生活习惯的调整要求严格,但是很多病人的依从性较差,对健康习惯转变的重视程度较低,对此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开展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其实现自我效能的提升,改善社会回归情况[2-3]。本研究主要分析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人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病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无沟通能力;临床资料不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5~72(57.54±2.45)岁。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43~73(57.37±2.5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干预。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合理评估,根据病人情况开展治疗方面的各项工作,告知病人正确的服药剂量、方法等,告知病人肺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嘱咐病人做好肺功能锻炼的相关活动;定期对病人进行病情检查。

观察组实施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①入院后:给病人发放自我管理行为手册,其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服药、日常运动、自我监测、消毒、心理等,对病人主要起到引导作用[4]。带领病人和家属对手册知识点进行学习和了解,构建行为上的契约,并签订相关内容。在此期间与病人多沟通,双方都要重视行为上的转变[5]。②自我效能低等阶段:向病人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发展趋势、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并给予病人足够的自信心勇敢面对疾病,帮助病人提升自我效能[6]。对病人进行科学管理,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制订护理方案,告知病人不良行为对疾病的影响,提高病人的重视程度,从而帮助病人纠正不健康的习惯[7]。③自我效能中等阶段:倾听病人的心声,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嘱咐病人积极完成约定的要求[8]。④自我效能高等阶段:指导病人进行康复锻炼,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进一步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如果出现行为上的失误,要及时找到问题的原因,帮助病人及时解决[9]。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人社会回归情况,1级:无法独自完成日常活动,包括进食、洗漱、大小便等;2级: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3级:除生活自理外,还能参与一项以上的社会活动,如做家务、哄小孩等;4级:能完成所有家务,完成全职或者半职工作,可以做志愿者[5]。②参照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对病人的负担感受情况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身体负担、情感负担、经济负担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满分为50分,评分越高说明病人自我感受负担越重[10]。

2 结果

表2 两组病人自我感受负担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病人症状非常明显,如胸闷、气短、咳嗽等,而且复发率较高,病程较长,对病人的负面伤害较大,要做好治疗与护理工作。在治疗与护理中,常规管理模式发挥的作用不明显,需要医院对管理模式进行及时调整。行为转变理论模式主要是建立在自我效能的基础上,属于新型管理模式,应用于病人中效果明显,尤其是对于病程较长的病人,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对于病人自身管理以及医院的整体管理,都具有提升作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能提升病人的自我效能,将病人的低水平效能进行转化,在转化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的辅导和帮助,实现动态调整。随着转变阶段的不同,病人的行为以及心理上的动机存在一定差异,在管理时要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有针对性的方案,一定不能机械化。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病人的身体状况、自我效能水平等,提升方案的合理性。健康宣教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中也很重要,能提高病人的疾病认知水平,了解更多的疾病相关知识,提升病人治疗的自信心,使其深刻认识到疾病的危害,转变不良行为,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11]。心理护理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中同样重要,能帮助病人鼓起勇气面对疾病及治疗,减轻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能让病人认识到健康行为的积极意义,树立更科学的健康观念,充分调动病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主动调整内心想法,做出行为上的转变。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强度不同时期的病人进行不同的管理,有利于提升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提升依从性[12];有利于提升病人的健康观念水平,重视疾病的自我预防,掌握更多的自我管理方法。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的干预下,病人能持续获得自我效能感,更自信地面对疾病,在出院后仍能积极做好相关工作[13]。

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能明显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病程较长,患病后更多的是需要病人进行自我管理,调整健康行为,改善自身肺部功能,降低疾病治疗难度,缩短治疗时间。护理人员通过对病人的相关行为进行必要干预,帮助病人改变生活方式,使其能按照制订的计划做好相关工作,更好地提升自我效能感,及时调整自身的主观判断,从而有利于病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12-14]。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减轻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对病人来说,很大程度上减轻自我感受负担,自身的疾病情况也能向着良好的趋势发展[14-16]。近些年的医学研究发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性疾病病人的社会回归情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下,能改善病人的社会回归情况,更好地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对病人来说,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能让病人更加重视社会的参与,提升病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这主要是因为在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过程中能提升病人的生理功能,给予病人更强的自信心,让病人获取到更多的心理力量,同时还能提高病人的日常活动能力,满足病人社会参与的需求,实现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对病人的身体素质也有很强的改善效果,提升病人的营养状态[17-18]。还有研究显示,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同样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模式,使其注重病人治疗全过程的参与和管理,扮演的角色更为复杂和重要。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与病人和家属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矛盾的出现,使病人得到尊重和重视。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让护理人员看到自身工作起到的明显作用,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成就感[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社会回归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自我感受负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有积极影响,有利于减轻病人的自我感受负担,改善病人的社会回归情况。

猜你喜欢
阻塞性效能护理人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初中阅读教学互动效能的提升策略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