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阿拉伯语课程路径研究

2021-12-06 04:09石夏寒
关键词:阿拉伯语阿拉伯课程

石夏寒

(福建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2014年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2017年党的十九大和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多次谈到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外语类课程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

一、“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阿拉伯语课程的重要性

1.解决文化失语现象

当前阿拉伯语课程大多偏重于对象国文化的输入。阿拉伯语专业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上,深入了解阿拉伯国家各领域的文化知识;教材中,对于这些内容都有很充分的讲解和现成的阿拉伯语表达。这为学生走出国门打下了扎实基础,有助于阿拉伯语专业学生在面对外国人时,能够熟练运用阿拉伯语谈论阿拉伯文化。

与此同时,阿拉伯语专业缺少对中国文化输出的系统设计和教学。因此,学生与阿拉伯语人交流时,当谈及中国文化时,经常出现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么说的文化失语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对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认识不够透彻;二是虽有所了解,却无法用恰当的阿拉伯语流利表达。阿拉伯语能力强却无法对外介绍中国,这是一种新型的“哑巴外语”,不利于在国际上传播中国优秀文化,也将导致中国在外交中的舆论劣势。

阿拉伯语专业学生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主力军之一,对外交往中代表着中国形象,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阿拉伯语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在阿拉伯语课程中结合中国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精准、更流利地对外介绍中国,解决文化失语现象。

2.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阿拉伯语课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伯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艰辛发展历程,明白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向学生传递“四个自信”;引导学生了解并正确看待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提升思辨能力,理性看待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增强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掌握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辨析真伪,始终坚持正确的立场。因此,在阿拉伯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功能于一体。这不仅仅帮助学生学习一门新的外语,而且能为学生提供另一种视角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坚定“四个自信”,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传播全面的中国形象

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提升、地位提高,国际舆论中出现一些对中国的误解,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近年来,国际舆论“西强我弱”,西方的媒体引导着、影响着世界舆论。在这一大背景下,阿拉伯媒体的许多观点看法受到了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的影响,对中国产生偏颇的错误认识。

中国的外交理念一贯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但外交理念中国人自己知道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国际舆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中国的话语影响力,让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听懂中国。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薛庆国教授多次在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主流媒体上以阿拉伯语发声,阐述中国观点、说明中国事实,让阿拉伯人民能直观了解中国。因此,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会讲”中国故事,还要“敢讲”“善讲”,在国际舆论环境中发挥阿拉伯语专长,澄清事实、揭破谣言,向世界展示是一个全面的、多维的、真实的中国。

二、“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阿拉伯语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国故事的素材众多,如何选取最合适的故事,充分发挥价值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方向。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编写的《新编阿拉伯语》第一、二册为例,可以在原有课程里,找准切入点,恰如其分地融入中国故事。

1.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制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提高了生活水平,提升了中国国力。

一是讲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例如第二册第十三课阿拉伯国家,学生可使用本课所学知识介绍中国的地理面积、人口数量、自然条件,教师适时带入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游船上胜利闭幕的曲折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如此之大的疆域内、在当时如此复杂的国内形势背景下,建立新中国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情,激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戴之情。

二是讲中国共产党奋斗拼搏、百折不挠。例如第二册第十二课寻找香格里拉,教学时可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过程中,涌现出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信念,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光辉历程。

三是讲中国共产党甘于奉献、执政为民。例如第二册第十六课阿拉伯谚语,谚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阿拉伯谚语与中国故事相匹配。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一直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这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共产党员,例如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黄大年等,将他们的感人事迹与阿拉伯谚语相挂钩,向阿拉伯人介绍,帮助阿拉伯人更直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优秀品质。

2.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

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14亿中国人摆脱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过程。14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在过去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依旧勤奋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奋斗。

设计课程时,第一册第十一课这两位是职员中反复使用到形容词“勤奋的”,可以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护士等先进人物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不同领域普通中国人的先进事迹,更直观地感受到“勤奋的”这一词的丰富内涵,体会到为梦想而奋斗的执着精神。

第一册第十七课工程师的家介绍了工程师的家庭布置,可以结合中国人民家庭必需品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的“老三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90年代的“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到如今的“金三件”液晶电视、手提电脑、家用汽车。通过“三大件”的变化,让学生在用阿拉伯语描述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第二册第四课欢迎词对阿拉伯学校进行介绍,学生可结合自己学校或某所高校的发展变化历史,用本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容替换,描述学校硬件、软件设施的变化过程,从这些发展、更新、进步中,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学校,切身体会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3.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共商共建共享,是为了更好地发掘经济增长新模式、实现全球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

设计课程时,第一册第二十三课中国外交部长访问埃及,可结合2020年1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埃及时,接受埃及历史最悠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金字塔报》采访的书面访谈记录进行学习。《金字塔报》上刊登了访谈的阿拉伯语全文,中国外交部网站则刊登了中文全文。通过中阿双语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掌握关键词的官方表述,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在深化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第二册第三课在医院,可结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在国内蔓延的同时,向包括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多国援助抗疫物资、派出医疗专家组,用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数万人的生命,中国医疗专家组把健康的希望带给世界。学生可结合本课的医疗用语,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医生援外救治的故事,展现中国承担国际义务、担当大国责任的国际形象。

第二册第十五课众口难调,教学中可结合世界各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观点各不相同。有的国家认为“一带一路”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的建设,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有的国家则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一种政治扩张手段。同样的事件,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众口难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

三、“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阿拉伯语课程的提升路径

1.教师:坚定信念、提高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在教授阿拉伯语语言知识、培养阿拉伯语运用能力的同时,适当、合理地融入“中国故事”的元素,而不显得生硬灌输,需要一支对中国故事熟悉度高、对中国文化认可度高、热衷于弘扬中国文化的阿拉伯语教师队伍。

首先,教师要坚定“四个自信”。要在阿拉伯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阿拉伯语教师首先自己要坚定“四个自信”,以身作则,才能发挥引导作用。正如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到初中时政治课老师讲授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这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深刻印记。

其次,教师要提升教学能力。把“中国故事”融入阿拉伯语课程,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许多方面还有待教师进行研究探索。教师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更广泛涉猎中国故事,有广阔的视野和知识储备,丰富学科体系,从其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中汲取养分;加强理论学习,能够对中国故事进行元素挖掘,从不同维度分析故事的本质,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角度把中国故事讲透,激发学生内心对中国故事的认同感,从而入脑、入心。

2.教材:深入挖掘、总体设计

合适的阿拉伯语教材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教材是学生接触阿拉伯语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教授阿拉伯语的主要依据。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阿拉伯语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寻找“中国故事”的合适切入点。前文提到的几个教学设计例子作为抛砖引玉,还有很多值得阿拉伯语教师深入挖掘的空间,教师需要用透视的眼光,在现有知识体系中挖掘深层次的中国故事元素。另一方面,要对教材进行重新的总体设计,如果教材选取的章节偏重介绍阿拉伯国家文化,这样将导致文化表达的失语现象,即学生可以流利地用阿拉伯语介绍阿拉伯文化,却无法流利介绍中国文化。

在选取教材素材时,不仅要让学生能把阿拉伯语文化翻译成中文,而且要把中国故事有机地融入,培养学生把中国优秀文化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能力。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阿拉伯语资源,如外交部官网、今日中国阿文版、人民网阿文版、央视阿拉伯语频道、中国中央编译局微信公众号读文献学阿语等平台,这些平台上有丰富的带有“中国故事”内容的阿拉伯语素材,配合中文原文进行学习,此外还有中阿双语对照素材。素材尽量选择接地气的故事,多用实例、数据说话,用小故事展现大道理。这样编辑教材更有助于加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学会用阿拉伯语发出声音,传播中国文化,帮助阿拉伯人民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

3.教法:形式多样、发挥能动

“讲好中国故事”融入阿拉伯语课程,不是单独增设一门课,而是要通过挖掘课程本身包含的中国故事元素、优化课程安排,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讲述“中国故事”时,不要直接揭示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而是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思辨能力,找寻答案,提高学生对中国故事内涵的理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小组辩论赛、主题演讲、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运用阿拉伯语讲“中国故事”的能力。

教师可依托互联网提供的丰富素材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对课程内容的中国元素进行挖掘、查阅资料、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匹配恰当的“中国故事”、进行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国故事”的理解掌握和心理认同,激发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喜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用“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的能力。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阿拉伯课程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
阿拉伯文学选读课程“五读”教学模式初探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阿拉伯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