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课程思政中的运用研究
——以疫情防控期间为例

2021-12-06 06:51张晓云
法制与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学思政

张晓云,杨 俊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及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在不断探索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根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2.0的要求,法学专业课程需进一步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兼顾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学术性、实践性、前沿性的同时,着力强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导向。

一、法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要求

法学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要求根据法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结合法学课程实际深入挖掘通识与专业课程中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根据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拓展法学专业课程的知识范围,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明确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法学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完善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任务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形成一体化反映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方法等思政内容的教案和教学文档;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在学评教问卷中,设计增加立德树人等思政问题。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断地坚定“四个自信”,培养科学精神、法学工匠精神等[1]。

如何确定法学专业每一门课程的思政主题,避免造成千篇一律,削弱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热情,降低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法学专业每一门课程甚至课程的具体章节都应该结合课程性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等挖掘提炼自身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即在总目标之下每一章节应该提炼具体目标,达到通过章节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实现促进本门课程总目标实现的效果[2]。

二、社会热点案例教学法在法学课程思政中的运用

课程思政因事而化,高校教师把疫情当教材,把灾难当磨砺,非常自然地将其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积极探索抗疫期间课程思政的新内容、新载体和新方法,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有机融入法学各门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争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课程思政改革带来有益启示。

(一)以学生为核心,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学生为核心,主要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需要和学生培养目标为主体,这是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根本依据。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体是指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主体是指根据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将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具体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法学专业基础课所面对的是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他们对法学专业既有热情又有陌生感,既踌躇满志又紧张无措,因此,在法学专业基础课学习中融合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构建是一条方便、必然之路。比如,在法学新生入学的“法学导论”课程中,在介绍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授课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胜利的原因,是我国的制度优势,是我国的制度之治,实际上它既是制度优势体现,也是运用这种制度进行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一个能力的体现。光有宪法法律及具体制度章制度,但没有运用这套制度的能力恐怕也是不行。现在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确诊人数不断增长,死亡人数不断增加。例如,2020年12月9日美国单日的疫情死亡人数是3054人,截至2021年1月11日,美国因为疫情而死亡的绝对人数已经是中国的80倍,而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2倍。中国基本上实现了国内疫情的全面控制,只有零星的散发的个别的,哪怕一旦零星发现,也是短时间就能够实现有效精准地控制,这就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哪个地区出现了疫情,是按照街区、街道或者社区来控制,所以我们对中风险高风险的划分已经到了最小单元化。利用社会热点在法学课程思政中向大学生加强中外法治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资本主义法治道路的比较分析,阐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有助于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正确认识世界。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革新

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由于其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讲授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案例法和讨论法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所以,应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学生的反馈,以及为满足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需要和育人目标的达成选取案例或情境设置。虽然单一的案例或情境并不一定具有“穿石”的效果,但绝不可忽略其“滴水”的效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教学方式体系的革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案例和讨论的主题选择不能陈旧,要贴近社会现实,具有时效性,同时还要兼顾育人的主流价值观要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每一位公民都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防控措施,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应尽的法律义务。不遵守相关防控措施甚至实施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可以澳大利亚籍女子梁某妍案为例。澳大利亚籍女子梁某妍返京后,不仅不配合社区防疫工作拒绝隔离,而且不佩戴口罩在小区内跑步锻炼。社区工作人员要求梁某妍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但被梁某妍拒绝。2020年3月18日,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相关规定,决定依法注销梁某妍工作类居留许可、限期离境[3]。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行政处罚法”相关理论的同时,应该告知学生国民待遇只适用于民事权利领域,在其他领域外籍入境人员应与广大国民一样,严格遵守我国法律法规,自觉履行防控责任和义务,对拒不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4]。

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30条妨碍传染病防治罪课程内容时,可引入苟某妨害传染病防治案。苟某所在村的村委会根据青海省、市、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通知武汉返回西宁的人员进行登记,苟某未按要求登记,并故意隐瞒自己的行程,谎称其已经回家40多天。苟某确诊后,依然故意对相关部门的调查人员隐瞒其行踪轨迹和密切接触人员情况。此事件导致900余人被整体隔离[5]。授课教师可从该患者主观上的故意与过失展开分析,从犯罪构成要件及承当的刑事责任角度引导同学们进行分析、总结和梳理,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在提升同学们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引导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学习以专业性思维思考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这种结合现实热点事件和案例的教学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案例和讨论课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更重要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等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尽早形成实践思维。例如,讨论课论辩题目的设计可以在教师给予一定范围的前提下,由学生做出备选方案,可以由学生设计论辩流程,设定论辩评价标准,做出论辩预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可以在备选方案中帮助学生做出选择,为学生设置讨论范围、推敲讨论细节、把握讨论方向,最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讨论总结。在总结内容的设计中,除却专业知识板块外,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论辩过程中所触发的团队合作精神、包容、理性思辨等问题逐步启发学生反思,并结合具体情况延伸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显著优势。比如,“宪法学”课程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知识板块介绍过程中,可以讨论在应对突发疫情下,中外模式的一些比较。我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中国也为世界打赢新冠肺炎疫情战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同时,中国人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战疫情,从许许多多奋不顾身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到无数辛勤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志愿者;从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粮集团等一个个大型央企到华为、京东、苏宁等大型民营企业,都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大家齐心协力打好这场疫情的阻击战和总体战。中国抗疫模式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这样的政党、这样的人民、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模式是不可战胜的。只有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治秩序,才可以做出宁可牺牲一段时间的经济的下滑,也要对得人民、对得起世界的承诺。

反之,美国的疫情防控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未能阻止疫情的迅速蔓延,主要原因有:第一,美国许多州的公共卫生资源无法应对这么大规模的疫情,联邦政府的跨州协调严重不足;第二,美国政府和媒体宣传疫情致死率低,使许多民众放松了警惕;第三,美国的国际责任感比较弱。中国与美国这种应对态度和效果的差别,实际上就是两种政治的差别。美国所谓的民主制度说到底是一种程序民主而已。

再次,针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各科目间应该有序协调,根据各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目标设定。比如,对于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资料收集处理等能力的训练不可能通过法学一门课来完成,应将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细化、内化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各科授课教师之间保持沟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们设定阶段性能力拓展目标,并相互呼应。比如,疫情期间我们通过腾讯课堂直播讲授“知识产权法”课程,课前播放疫情防控MV作品《我们在一起》。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我们希望用这首作品,给义无反顾支援前线的医务工作者、给病房里与病魔作斗争的患者以信念和鼓舞。授课教师结合该作品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第一层面讨论该作品的性质:该作品是著作权法规定的哪一类作品,是音乐作品、类电作品还是其他作品?该段视频中使用的一些镜头和图片是否应当取得相关权利人的许可?为什么?第二个层面讨论使用是否侵权:该作品是享有著作权的,课堂直播中向同学们进行播放是哪一种播放方式?这种使用是否构成侵权?是合理使用的情形吗?如果是在慕课中使用,是合理使用吗?

而在“法理学”课程中,在讲解科技与法律知识点时,授课教师可以结合新冠病毒疫苗、特效药的研发,引导学生关注疫情最新进展,讨论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权的冲突与利益平衡。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因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数也在不断上升,全球民众健康面临威胁。国内外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都在为筛选、研发有效药品和疫苗而努力。公众对武汉病毒研究所申请专利的资格提出质疑,也对重大疫情下药品专利如何实施、如何解决药品专利和公共健康之间的矛盾存在疑惑。在“民法学”课程讲解人格权中个人信息保护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处理公布疫情个人信息保护和公众健康权、知情权之间的平衡。通过结合疫情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方式,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实现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醒同学们防控疫情人人有责:我们不是在隔离,我们也是在奋斗。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讨论、辩论、考试过程中的表现给每一个学生建立档案,这样可以为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形成量化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塑造。这里学生的表现不仅包括法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法治精神、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等“德”方面因素的考察。

(三)以实践为导向,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法学专业的实践必要性已毋庸置疑,法学课程思政元素教育内容,也应该从社会实践中去寻找,从法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中去寻找。依托各种实践课程活动,融入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铁肩”担道义、“铁嘴”辩公正、“铁笔”明法理、“铁腿”察社情的专业品格和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在传统课堂之外完成有效、有益实践,完成思政因素在专业实践的功能嵌入。

1.模拟法庭的灵活应用

模拟法庭庭审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同时无须要求学生必须修习完相关部门法才可以使用。比如,速裁程序作为近些年的新生程序,相对于简易程序来说,审理环节更加快捷,其适用范围和相应程序要求都和简易程序有所不同。

在课程“刑事诉讼法”速裁程序知识板块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模拟“浙江宁波应某诈骗案”。2020年2月3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应某通过微信结识被害人吴某,通过其工作的特殊渠道获取医用口罩,并编造虚假身份与吴某交易,共骗得被害人吴某6000余元。鄞州区人民检察院对应某提起公诉,并建议适用速裁程序,鄞州区人民法院适用速裁程序作出判决[6]。新冠肺炎疫情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各地法院对于时效性较强的涉疫情案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先考虑,重点安排,依法及时审判。对于符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承认自己罪行等法定条件的案件,采取速裁程序或者简易程序审理,实现了“快立、快审、快判”。

在庭审前,指导学生分组收集相应资料、并查阅法律法规和文献资料,确定模拟法庭组成人员,整理法律依据,让学生能通过合作和分享获得知识,提升能力,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从判决中引导学生总结出速裁程序的发展、适用范围、条件、办理的时间和程序,将概念问题实践化,还可呼应“外国法制史”课程中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程序区别的知识点,将我国以人民为核心的司法体制的优越性引申出来,进而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与社会协同的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法学专业知识是对社会现实中制度实践所呈现的问题的应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是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开展的主要场所,是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战略选择。通过实践平台构建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感受法律的需求、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以及自身格局的不足。同时,法律实务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法学课程思政要打破高校与实践部门的壁垒,尝试与实务部门建立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形成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的结合,能力培养与行业使用的结合,增进沟通,打造平台,共同引领学生完成知识底蕴的积累与德育价值引领的结合,由此才能造就真正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

三、结语

法学课程思政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课程中通过真实案例的教学加强实践演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司法逻辑,养成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同时,法学课程思政要克服部门法、法律纯粹技术论的约束,将国情背景、“四个自信”和具体情境等多元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7]。让学生在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中做到学深悟透,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法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思考分析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学生作品选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开放教育法学思维的培养
畅通法治人才的培养端与需求端——深化法学继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法学视角下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探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职法学专业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