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合力系统研究

2021-12-06 12:18王首然祝福恩
关键词:合力生产力美丽

王首然,祝福恩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1)

“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时首次提出的,中共十九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美丽中国要美在方方面面,政治要有民主之美,经济要有发展之美,文化要有繁荣之美,社会要有和谐之美,美丽中国最基础和最直观的是要有生态之美,解决新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首要问题。全世界都饱受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态环境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疑难杂症。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多种原因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统筹解决、综合治理,不断向目标持续运行。因此,打造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需要形成推动力、牵引力和保障力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合力系统,以多方向、整合运作的合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助力。

一、美丽中国建设合力的内涵

美丽中国建设合力是推动力、牵引力、保障力的叠加。

(一)美丽中国建设的推动力

动力是完成目标、实现理想的初始力量。美丽中国建设的动力源自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发力点在于解放生产力,精神给养为生态文明理念,动力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合力体系里处于基础地位。

首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动力。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9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百姓“吃得饱”的需求基本解决,“吃得好”的新需求逐渐展露,“求生存”的需求也升级转变为“求生态”,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让百姓在澄净的蓝天下、清新的空气中“吃得放心”“饮得安心”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要求,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经济的粗放增长方式已严重侵害了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正是自然界向我们提出的抗诉。恶劣的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也会反噬经济发展的成果。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打造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回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新矛盾,努力实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2]27,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动力。

其次,解放生产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动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打造成美丽大国,答案就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过程就是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3]由此可见,生产力是一个结构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刷新了我们原有的生产力观,将自然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忽略了自然条件,便破坏了生产力系统。不完整、不完善的系统,必然会束缚生产力的自身发展,生产力系统危机正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枯竭日益凸显。只有重新全面审视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在逐个改进单一要素的基础上,发挥全要素合力,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会有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能力,才能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中带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最后,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动力。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初是因对自然界的甚少了解,后来则是因为对利益的狂热追求,而人类已为曾经的无知和短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若不及时更正、更新思想观念,继续任意妄为,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将是毁灭性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4],要保证行动的正确,就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作指导。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摒弃原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颠覆以速度为衡量标准的发展观,建立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根植了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的建设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就有了指导行为的精神动力。

(二)美丽中国建设的牵引力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上持续挺进,不仅需要强劲推动力体系的作用,还要一个能够提供明确的目的地、正确的方向以及明智的路线规划做引导的牵引力。

一是民生、民心、民意始终牵引着美丽中国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说道:“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5]后来又提到“老百姓长期呼吸污浊的空气、吃有污染物的农产品、喝不干净的水,怎么会有健康的体魄?”[2]90习近平总书记将环境污染问题定位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2]11。 于是,就有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以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论断。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先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道统筹推进,后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写进党章和宪法。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的愿景,是民意所在,是民心所向,自然成为党和国家的奋斗方向和归旨。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清晰完整地勾勒出了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并作为牵引力始终牵引着美丽中国的建设。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是牵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美丽中国建设道路阻且长,人民美好生活愿景急迫而深沉,因此规划一条又好又快的路线十分考验能力。中国共产党意会民心、善解民意,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和方向,但需要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行动跟进、监督落实、宣传教育、广开渠道等一系列举措统筹推进才能构成一条建设美丽中国的高速路。面对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断提高现代化治理能力,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断打磨、不断提升的治理能力,会从民心所向的目的地方向,通过多措并举规划和打造出的高速路,牵引美丽中国的建设。

(三)美丽中国建设的保障力

推动力从一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牵引力从另一端拉动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梦想。在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工程过程中,还需要有坚实可靠的保障,自上而下的制度约束和自下而上的群众配合才能对美丽中国建设起到加固和保障的作用。

一是制度体制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破坏守住底线,为环境资源利用封住天花板;为共建美丽中国的权利提供依托,为共享美丽中国的成果提供保证;为参与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行动参考,为监督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参与渠道。中国的美丽,只有在法制的硬核保障下,才能美得真实、美得不脆弱、美得经久不衰、美得人人可享。

二是群众基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软保障。人民群众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人民群众是生态治理的主体,是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也是美丽中国成果的分享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智慧,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精神依托;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第一力量;人民群众的信念,是美丽中国建设中对抗困难的精神武器。人民群众的通力配合,能使各方力量更加凝结汇聚地朝美丽中国方向加速前进。

二、美丽中国建设合力的形成方式

建设美丽中国是系统的多元合力,为使合力充分发挥作用,就要探讨合力的形成。

(一)推动力形成方式

第一,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形成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判断:“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2]14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中国战略部署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习近平总书记亦指出:“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重,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2]28解决新时期新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也是美丽中国建设动力的形成过程。

第二,通过保护生产力系统形成基本动力。解放生产力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推动力组成元素之一,通过保护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实现保护生产力系统进而解放生产力就是形成美丽中国建设基本动力的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作为生产力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的自然条件,这可以使当前的生产力有稳定的依托,使生产力从因缺乏必要的自然条件而毁坏自我的焦虑窘迫中被解放;而改善生态环境可以通过提高自然条件这一生产力要素的质量解放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也间接地保护了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最灵活的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构筑优质的生存环境,身心愉悦能激发劳动者更多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助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寻求保护生态环境方法的过程中所创新的资源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等,可以提高资源产出率,提升环境效能,如此便能整合生产力系统,使系统合力最大化。生产力的绿色变革,将带领经济结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等一起向绿色转型,这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了“绿色”的地基。以保护生产力系统促进解放生产力,进而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动力。

第三,通过根植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精神动力。没有生态文明理念武装头脑,难有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生态文明理念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多重维度的耦合形成。

一是生态环保知识的扩充。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不足,对环保知识的缺乏牵制了国家在生态治理上的作为及人民群众的环保行为。生态环保实践的基础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只有通过学习和了解生态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提升对破坏环境行为的认知和敏感度,才能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生态审美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法治观及生态发展观。二是发展理念的更新。人类与自然实为一体,要坚决反驳割裂人与自然联系的荒谬说辞,正确认识人类文明的存续和发展与自然界的存续和发展是相辅相成而非此消彼长的。破除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二元对立思维,明确我们要的保护不是遏制发展的保护,发展也不是削弱保护的发展。保护、涵养生态环境,并非是要遏制人类的发展,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绿色发展。三是生态道德的培养。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将道德同时运用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充分认可自然界及其他生命的价值和权利,以平等、友善、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自然界,探索构建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共同体。四是,生态使命信念的树立。生态环境的破坏非一蹴而就,恢复与保护生态环境也非一日之功。要避免在环保行动上不适当的激进,同时避免在环保过程中不必要的悲观消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7同时要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中国必将建成的远大理想。

(二)牵引力形成方式

美丽的中国是人民获得感的来源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之一。这个奋斗目标,自然会牵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建美丽中国。

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的治理能力,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形成巨大的牵引力。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人民满意的成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打磨治理能力,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各项治理能力的提升都能够汇聚成牵引美丽中国建设的力量。

一是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更加深入的认识。将共同体概念拓展向自然界超越了单边主义的人类中心论和极端的生态中心论,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规避了人类中心主义试图全面侵占自然界的傲慢和生态中心主义试图取消一切人为的消极。党中央为解决生态问题统筹做出的系统化、多层次递进的顶层设计,也体现了对生态系统和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当前统筹兼顾、协同治理、全方位施策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正体现了党中央以生态的方式解决生态的问题的全新思想。

二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多方面创新。首先,对发展目标层次进行创新。中国的发展目标从最初的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再到如今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要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的高层次的双赢发展目标。其次,对发展方式进行创新。过去的发展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出了“绿色发展”新理念,使技术手段生态化,使发展方式绿色化。再次,对发展伦理进行创新。新的发展伦理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重新审视为我们贡献付出的自然界,心系与我们同根生的后代,以更加公正、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这两者,不仅要发展,而且要不伤害、不拖累、负责任、有道德的发展。

三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生态理念的新要求。“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2]212016年出台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规定对地方的环保情况考核范围有“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这意味着将环保纳入执政能力建设的范围,彻底打破了曾经领导干部政绩唯GDP的局面。同时实行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重击了地方环境保护主义,真正将权力关进了笼子里。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实际上也从一个着力点,保护了生态环境。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背后都有着黑心商人与贪腐官员的利益勾结,商人为了商业利益破坏生态环境,并为此而贿赂官员企图避免惩罚,官员受贿便为这些恶劣行为“开绿灯”。大力的反腐重压,打击了贪腐官员,加固了生态保护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对领导的离任审计和追责都是前所未有的环保“硬措施”,这些举措给了领导干部压力,也给了领导干部动力,激励了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和能力建设,不仅要“红”,还要逐步“绿”起来。

四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战略的新部署。中共十九大首次将“现代化国家”改为“现代化强国”,并加上了“美丽”二字,这体现出了党中央领导集体把“美丽”视为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将美丽中国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贯穿“五位一体”的始终,实行统筹兼顾,整体运行的全新发展战略。

五是中国共产党对大国责任的勇敢承担。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生态问题上勇敢地承担起了国际责任。面对生态问题,中国从不推卸责任,也不独善其身,始终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1]46,深知任何规模的武装冲突,不仅是对人道主义的肆意践踏,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枉顾。中国一贯持有鲜明的反战立场,倡导和平解决争端,这正是承担了本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充分展现了中国致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展现了中国肩负起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使命。

(三)保障力形成方式

一是严格的制度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99“迄今为止,生态环保领域由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法律共计13部,行政法规共计30部”[7],与生态环保相关的方方面面均有法可依。中国开始逐步建立如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实行耕地用途管制,旨在“不仅要有立杆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2]107。 “红线”和“最严格的制度”表明了中国与从前对待环境问题的暧昧化态度彻底决裂,表明了中国坚决避免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绥靖政策。中国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背景,在生态立法取得成效的同时,协同推进完善生态司法和生态执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相继出台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并已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界定入罪标准,显示出中国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形成了中国用制度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的大格局。

二是具有生态素养的公民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8]然而,在生态环境的问题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施害者,所以“这一次是向我们自己开战。我们只有自己这样一个盟友,而同时我们自己就是敌人。”[9]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美丽中国的建成正取决于一场场与污染、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战役的胜利。恩格斯说:“赢得战斗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10]为此,要动员全体,大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根植生态意识,提升生态道德,树立生态法治观、生态参与观,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公民。这样的公民有作出改变和必要牺牲的勇气,能改变从前奢侈浪费的习惯,切身实践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崭新生活方式,必要时牺牲眼前短期的经济利益,以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局;这样的公民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勇于面对和破解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障碍;这样的公民会积极主动参与对资源利用和环境执法的监督,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这样的公民有坚定的信仰,相信打赢这些战役的必然性;这样的公民通力配合才能形成保障力,保障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三、美丽中国建设合力系统作用机理

合力系统由可以相互融合且相辅相成的元素构成的子系统构成,存在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各个环节。

一是合力系统由子系统构成,彼此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美丽中国建设合力系统中的推动力、牵引力和保障力也是分别由各元素构成的系统,是存在于合力系统中的子系统。其中每个构成元素之间和每个子系统之间都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推动力系统、牵引力系统和保障力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需要其他元素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生产力的解放;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凸显,促进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促进着生产力解放的进程。因此三者相互融合形成动力系统。同理,民生、民心、民意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提升治理能力,而治理能力的提高又能更好地保障民生,凝聚民心,符合民意,以此形成牵引力系统。制度与人民群众配合、相互作用才能释放和落实保障力的作用。三个子系统之间重叠的部分又能实现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

二是“三力”分别从不同方向作用。美丽中国建设合力系统中的三种力量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力,推动力在起点发力,牵引力从目标方向发力,保障力在各环节中提供全方位保护,三力协同作用于美丽中国建设的每一项实践。

三是合力系统存在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各个环节。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已经全面铺开,如对能源消耗、治理水源、海洋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安全、城乡发展差距规划、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生态脱贫、耕地开发保护、森林土壤涵养、保护濒危动物、国土绿化、地下水污染、垃圾分类、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及生态建设等方面。每一个环节均有综合部署,每一个环节都能形成合力系统,从而形成从点到面的、符合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

美丽中国的建设是对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枉顾生态环境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的拨乱反正,跨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单边思维的局限;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了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清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明确了中国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创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式话语体系,贡献了东方大国的生态智慧。美丽中国建设将在“十四五”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合力,保持合力,发挥合力的最大作用,美丽中国的建成也必能实现。

猜你喜欢
合力生产力美丽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多措并举,积聚合力,推进“三高”转型发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芪”心合力
合力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