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灯盏头戏的艺术特征及文化解读*

2021-12-06 13:33李晓环
艺术品鉴 2021年9期
关键词:灯盏皮影戏音乐

李晓环

灯盏头戏是甘肃省灵台县的特有剧种,又名灯盏碗碗腔,系灵台地方剧种,主要分布在灵台县百里、星火、朝那、上良等乡镇。因其使用供奉用的灯盏头作为敲击乐器而得名,灯盏头戏行当齐全,形式完整,唱腔优美,唱词生动,在发展演变中还将皮影戏引入其中,从民间小戏到登上舞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一、灵台灯盏头戏的历史渊源

(一)溯本源流

清代诸腔兴起时,我国南北各地在民间歌舞和说唱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许多民间小戏,所谓小戏多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主。小戏形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长期以来鲜有文字记载。在习惯上常被分作两种类型: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的“歌舞类型小戏”和在说唱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说唱类型的小戏”。[1]灵台灯盏头戏正是这种歌舞类型的小戏,民间艺人一边演唱灵台当地民歌一边用莲花板子敲击节奏,载歌载舞,在农村和集市表演。明末清初,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灾民四处乞讨,乞讨时曾用绳子穿着一串枣木小板作为节奏乐器,形似莲花,故称为莲花板子。夜晚在破庙借宿时,无意中撞响了油灯,灯盏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激发了灾民的灵感,于是他们在逃亡的过程中便携带灯盏伴唱,发现比原来更加动听,引人注目。人口的流离迁徙引起文化生态的变化,也促进了商业、思想、文化的交流,陕甘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灵台民间艺人吸收借鉴了秦腔梆子腔的音乐、剧目,以月琴、灯盏头、莲花板伴奏,形成了灯盏头戏的雏形。

(二)“皮影”随形

灯盏头戏在演出时还将皮影植入其中,植入秦腔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据《灵台民间戏曲》记载,自清代起活跃在灵台的皮影戏班就有四十多个,当时影响力较大的有县域北部独店镇李应廉“李氏皮影戏班”,西部星火乡杨进元“火星庙皮影戏班”,上良镇杨世明的“杨氏皮影戏班”,另有灵台与陕西千阳县同班的“齐家班”。这些民间戏班不仅活跃在灵台各个村落,同时遍及周边陕西凤翔、千阳、长武以及甘肃的泾川、崇信等地。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鼎盛于清代,源远流长,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流派。灵台由于与陕西接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吸取了陕西皮影、陇东道情皮影的特点,活跃在各级舞台上。制作程序与其他皮影制作过程类似,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八个程序。演出时,艺人们道白、演唱、操纵皮影同时兼顾,高手甚至可同时操作七八个影人。

(三)创新发展

1952 年,灵台县组建群众剧团,而后发展成为县里的专业剧团。1958 年,灵台县群众剧团曾更名为灵台县灯盏头剧团,由已故传承人杨世明担任音乐编导。1959 年,剧团排演了第一个灯盏头剧目《吹鼓手招亲》,这是灯盏头戏第一次登上舞台,舞美设计、唱腔演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随后,剧团排演了《槐荫记》《吹鼓手招亲》《楼台会》等剧目,参加了省市汇报演出,并获得嘉奖。

1966-1976 年期间,演出中断,民间艺人年事渐高,灯盏头戏濒临灭亡,时任文工团作曲的杨万钧老师冒着危险在舞台附近的玉米地里通过杨世明的口述将这一文化遗产整理记录,成为目前灵台灯盏头戏的唯一传承人。1977 年,杨万钧老师用灯盏头戏曲音乐创作歌曲《人民怀念周总理》,1978 年创作排演现代戏《欢迎不欢迎》,1979 年创作现代戏《分家》,1995 年创作《金牛湾》,均获省市奖励。2003 年灯盏头戏入选甘肃省首批启动的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2007 年,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后,政府牵头,每年九月组织灯盏头戏展演,保护传承人,鼓励创新剧目。至此,灯盏头戏被关注、被保护都进入了新的时期。

二、灯盏头戏的艺术特征

灯盏头戏是以皮影戏为主要形式的灵台地方剧种,而后发展为舞台剧,表演舞美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演唱时吐字清晰,将真假声结合,并加入伴唱、合唱等形式。演出形式多样,行当齐全。

(一)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参考秦腔的乐器,武场打击乐器保留秦腔的板鼓、棒子、锣、铙钹,又将灯盏头与莲花板子作为特色敲击乐器融在一起,文场以二弦领奏,配置二胡、笛子、月琴、三弦、唢呐,乐器丰富,能够表达不同场合的人物情绪。主要打击乐器为灯盏头与莲花板。灯盏头用旧时生铁铸造的高脚清油灯碗,在演唱时用十厘米左右的细铁棒敲击节奏,与文场配合,清脆悦耳,充分展现灯盏头戏的特色。莲花板子又名连环板,长约十厘米,厚约一厘米,宽约四厘米,用绳子连接,枣木做成,与灯盏头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二)板式解析

灯盏头戏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具弦乐曲牌,唢呐曲牌,锣鼓谱等各种曲牌。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带板、尖板。各个板式的唱调都有其善于表达感情的专长,每一种板式内部,存在相当灵活的发展变化,从旋律和板式结构上可以反映出来。

灯盏头最常用的为二六板,2/4 拍,一板一眼,曲调流畅,强弱分明,善于描写人物特点,音乐兼具叙事性,灯盏头戏的武场伴奏在二六板时每拍都要敲击一次,演唱时常有有板无眼的错觉。带板的戏剧性很强,1/4 拍,一般是有板无眼或者无板无眼,激情性的演唱通常汲取了念白的特点,用于表达强烈的戏剧冲突。尖板是由带板发展而来,二者极具相似,带板“紧打慢唱”,二尖板则“散打慢唱”,适合表达激烈豪放的感情,带有拖腔,且拖腔冗长。慢板为一板三眼的节拍,4/4 拍,总的特点节奏平稳,曲调委婉,在演唱时通常只有一两句便转入其他板式。

(三)唱词结构

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唱腔,唱腔包括词和曲,词为语言艺术,在戏曲中,唱词借助音乐抒发感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灯盏头戏唱词押韵,结构对称。最常见的是七字句与十字句,为灯盏头戏的常用基本句式。第二种是五字句,主要在道白时出现;第三种是长短句;第四种是散文式结构,第五种为单句,第六种则是混合式。七字句式包含两个音节,前一音节为四个字,后一音节为三个字,一般为四三格句式,比如“世人不把我怜念,神仙岂能把我怜”。十字句常采用三三四格式,比如“我如今在西北有名有望”“进门来你对我冷面相对”“夜深沉万籁静星月西挂”,这些不同的句式配合叙事、抒情等曲调而发展故事情节,达到戏剧冲突。除此之外,还有衬词的加入,“哎”“啊”等,烘托气氛,增加戏剧效果。

(四)声腔色彩

灯盏头曲调与秦腔、眉户,有着同“地缘”特征。最重要的相通处是音调里都有花音和苦音。花音和苦音是在同一剧种同一声腔中并存,并相对互比辉映的两种色彩。它们同为徵调式,以sol 为主音,下句都落在sol 上,旋律骨架音也同为sol,do,re,它们的不同在于,花音除sol,do,re,以外,偏重用mi,la,用fa,si时fa 比原位高一点,比升fa 低一点的中立音,si 则用原位时多。苦音除sol,do,re,以外,fa,si 用得较多,且使用si 时常用降si,或比降si 略高一点的中立音。灯盏头戏将花音与苦音这两种不同的腔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强烈的调式对比,色彩鲜明。灵台灯盏头戏以七声音阶徴调式为主,兼具宫调式。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个唱段,上句与下句通常数字相同,一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

(五)演出剧目

演出剧目以传统的秦腔剧目为主,保留剧目有《赤壁赋》《三进士》《十万金》《忠孝图》《吹鼓手招亲》《詹天佑》《万福莲》《四贤册》《兴国图》等传统本戏与折子戏,创作现代戏《争先恐后》《槐荫配》《金牛湾》等,约八十多本(折)。

三、灯盏头戏的文化解读

(一)基于民俗学的视角

现代民俗学认为,人类文化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文献构成的表层文化;另一种是在民众中流行的地质文化,即由民俗构建的民俗文化或称民间文化。[2]灵台灯盏头戏婉转动听,内容丰富,这与灵台地区劳动类型及生活方式密切相连。灵台县位于甘肃东部,地处泾渭之间,东拱关中,南依千陇,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地理环境闭塞,远离都市,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为灯盏头戏的诞生发展提供了土壤,人民群众较难受到其他娱乐的浸染。全县以汉族为主,灯盏头戏的艺人与观众皆为汉族,信仰单一,生活单调,民风淳朴,为灯盏头戏的形成储存了条件,民间精神无形中扎根于当地,传承发展。

(二)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是文化进化的存在,人也是文化的缔造者。灵台灯盏头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由于在该地区担当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第一,娱乐功能。通过唱灯盏头戏抒发情感,消除劳动疲乏,舒缓情绪,暂忘生活烦忧。第二,教化功能。当地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低,受教育少,灯盏头戏的唱词常与各种民间活动结合起来,宣扬伦理道德精神,普及历史文化知识,表达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意愿。第三,审美功能。灵台灯盏头戏悠久的历史,根植于当地文化,从乐器、道具、服装到搬上舞台都在不断适应农民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期待而演变发展,蕴藏着人民的信仰、风俗与礼节。

(三)基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

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尽管说音乐是一种非语言的艺术,但各种文化几乎都存在音乐形式种类或分类的词语表达。[3]比如灯盏头戏的花音和苦音,花音色彩明亮,情绪欢快,苦音则暗淡忧伤。花音和苦音现象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地区,也是秦腔梆子腔的形成地,灵台毗邻陕西千阳、陇县,深受关中文化的影响,道白也是以关中方言为主。这是因为,方言作为各地区公众的母语,它维系着公众情感、心理、审美、习俗、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背景。同时,音乐也是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基础,是人类群体和谐相处的基础,音乐的旋律与方言声调、内心情感高度统一的时候,戏曲人物角色曲折细微的心理状态也就随着旋律中音色、节奏处理表达出来。灯盏头戏在不可避免的文化变迁之下,依然满足了灵台民众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慰藉,从而继承和推广了这种音乐形式,使其不断地传播与创新。

四、结语

灵台灯盏头戏始于明清,发展于20 世纪初,壮大于新中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下来,曲调婉转,唱词生动,内涵丰富,从最初的皮影小戏到搬上大舞台,历经沧桑。纵观灵台灯盏头戏的流传发展,其独特的伴奏乐器和表现方式,与灵台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全社会应尽力营造良好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走出困境,将这一传统戏曲发扬传承。

猜你喜欢
灯盏皮影戏音乐
我们来演皮影戏
灯盏花
皮影戏
黑暗中的灯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音乐
远山灯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