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1-12-06 13:49郭林凯李宝艳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榜样大学生教育

郭林凯,李宝艳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002)

榜样教育是指教育者将榜样之中蕴含着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提炼凝结成涵养受教育者价值观所需精神养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榜样教育的重要作用,如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新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全新方位,既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境遇,又相应提出了全新的时代要求。当前,部分大学生面临思想观念异化、榜样认同淡薄、价值观念扭曲等现实问题。因此运用榜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深化榜样教育的现实意义,厘清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构建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

一、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实意义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全新征程,培育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良、价值取向端正的时代新人势在必行,即要求加强榜样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教化。因此新时代深化大学生榜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我国区别于他国的精神标识,其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探索实践,体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2]。近代以来,党和国家历经炮火漫天的革命抗战时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时期、复苏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和当前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在这些不同的时代主题、国际格局和现实国情下,党和国家善于运用榜样教育,通过引导中国人民推崇榜样、学习榜样,培育和弘扬特定时期社会进步所需的中国精神,以形成拼搏向上、风清气正的社会精神风貌。榜样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其精神面貌是未来中国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必须一以贯之重视大学生的榜样教育,运用饱含中国精神的榜样形象和榜样事迹,鲜活生动引领大学生正确认知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推动大学生认同并学习榜样身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中国精神,自觉以中国精神浸润思想、提升品格、指导实践,使得中国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认同和普遍彰显,进而营造崇德向善、积极进取、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和精神面貌。

(二)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教育事业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立德树人”是当代高校育人育才的现实对策和关键要求。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不乏大学生受消极价值观念影响,出现爱国行为缺位、道德行为失范等错误行为。究其实质,根源于部分大学生“德”之扭曲,以致于“行”之异化。而榜样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一以贯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深度契合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首先,榜样教育通过挖掘特定时期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之中蕴含着的为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总结形成内容丰富的教育内容,指明了“立德”内涵之所在;其次,榜样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始终坚持以受教育者心理世界及精神世界发展需要为主导,因材施教,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影响,充分彰显了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树人”实质之所在;最后,榜样教育最大的特色与优势在于能够将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转换为生动趣味的实践教育,使得教育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富有吸引力,助推大学生产生对于榜样的情感共鸣、内涵认同,逐渐形成积极接受教育影响的个人自觉,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代大学生拥有全新的发展际遇,同时也肩负着民族复兴这一时代重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榜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方式方法,其以先进模范作为教化内容,以大学生作为教化对象,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存有内在契合。从内涵上看,榜样教育充分提炼先进模范蕴含着的价值观教育养分,如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追求与国家追求相统一。从形式上看,榜样教育或以文字记载、或以影视记录、或以现实接触交谈,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化形式,充分满足大学生对于榜样学习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从实效上看,相较于其他教育方式,榜样教育依托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浸润大学生,使其明确自身时代责任、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并坚持大学生榜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了解先进事迹,深刻领悟先进模范、时代榜样蕴含的精神内涵,助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并自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榜样教育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思政改革以及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提供了不竭动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彰显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育人功效,就必须正视大学生在榜样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历史虚无主义暗潮涌动,弱化大学生榜样认知的客观现实功效

榜样代表一个民族的发展印记,体现一个政党的核心要义,昭示一个国家的兴衰趋势。榜样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精神力量与大学生这一实现民族复兴主力军的成长养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正是由于榜样在我国的关键地位和特殊功用,当前西方以历史虚无主义为首的意识形态力量更加不遗余力、处心积虑诋毁、抹黑、丑化我国榜样。近些年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恶搞、解构、歪曲榜样的行径是显而易见的历史虚无主义伎俩。历史虚无主义意图通过否定榜样的现实存在及其身上内蕴的价值观念,冲击我国的历史成就、时代旋律和核心价值观,从而将西方那套道貌岸然、冠冕堂皇的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价值观。长期以往,最终将可能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颠覆我党的执政统治、粉碎社会主义制度[4]。大学生不仅是承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重任和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劲草,同时也是价值观仍处成型期易受干扰影响的嫩花,历史虚无主义对于我国榜样的恶意抹黑,玷污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纯净,歪曲了榜样教育的内容,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正确认知榜样并顺利接受榜样内蕴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

(二)多元文化碰撞交流,诱发大学生榜样认同的工具理性倾向

当前我国社会呈现出多元化文化思潮碰撞交流的发展现状。在这多元文化场域中,以市场经济发展中衍生的现代文化与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萌生的偶像崇拜亚文化为主,深刻影响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进行。一方面,现代文化片面将“公与私”“义与利”抽离对立。在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进程中,衍生出的现代文化以“追求公平、热衷竞争、崇敬法制、追寻自由、创造幸福”等意识为核心,成为现代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支柱。但在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自发调节作用下,一些人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观念被扭曲,异化为对金钱的无下限获取和对名气的无止境追求,进而形成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这类将个人得失对立并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的消极文化思潮。消极的文化必定主导错误的价值取向,这正如当前部分大学生以金融巨鳄、企业高管、政府高官作为人生追崇对象,肤浅关注他们拥有的财富、权利、名声,而忽视其更为深层次的敢于挑战、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等积极品质、正向能量;另一方面,时下盛行的偶像崇拜亚文化动摇时代榜样的现实地位并弱化其教育效用。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急需崇拜对象的心理阶段,与此同时大学生又拥有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效仿对象的空前高涨的主体性,而偶像凭借其绝美的外貌、幽默的个性、丰富的才艺对初识世界、满怀好奇、热衷娱乐的大学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甚至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依托。大学生以偶像代替榜样,将会蒙蔽榜样内蕴的价值品质,淡化榜样的教育效用,长此以往,为功利所包裹的知名人物和以娱乐为宗旨的明星偶像将会反客为主,替代社会倡导的榜样成为众多大学生学习效仿的对象,从此难辩“何为榜样”。

(三)榜样形象偏于“高大全”,消解大学生榜样学习的积极性

回顾我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在党的正确引领下推送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主义光芒和时代特色的榜样,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先烈,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雷锋、王进喜等劳动模范,改革开放初期的朱伯儒、张海迪等先进典型。这些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榜样,充分彰显了我国特定时期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如“舍生忘死”“无私奉献”“集体主义精神”等,深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并切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争相效仿学习。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榜样教育时,打造出无可挑剔、十全十美的“神化”榜样,试图借之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显然,偏于“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并不如教育初衷所愿,使榜样成为可亲、可近、可学的有效养分,反而难以感召大学生对于榜样的情感接纳,进而对榜样学习、榜样教育产生厌恶排斥心理。究其原因,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品质发展、价值取向形成、个体意识觉醒的关键阶段,此时的他们将会比任何时期都显现出更为激烈的需要认同、强调自我和热衷创新[5]。高校塑造过于夸大、过度高尚的榜样形象并用作大学生榜样教育内容,使得大学生止步于对榜样事迹的浅显了解以及对榜样品质的钦佩认同,囿于反省自身无法效仿榜样形成“完美”人格,进而产生退缩心理、逆向心理,从情感上排斥接受榜样教育,致使无法发挥大学生榜样教育实效,也使得大学生无法真正领会认同社会倡导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

(四)传统教育实践相对单一,影响大学生榜样践行的个体发展需要

相较以往,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空前觉醒,自我意识愈发强盛[6]。他们在选取榜样并以实际行动效仿榜样、看齐榜样时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对榜样教育的实践活动形式也提出更高的期望与需求。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传统实践活动与当代大学生榜样践行的个体发展需要的契合度正逐步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以线下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持续效用有限。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出生的一代,对线上实践活动存有亲近感和依赖感。而线上教育实践活动因开展空间和开展方式的特殊性,具有开展长期实践活动的功能,是大型集会、专家讲座、露天展览等线下教育实践活动无法比拟的。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榜样教育未能实现线上线下教育实践活动两手抓,以致无法实现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持续性效用;另一方面,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感染力有限。传统大学生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以开展理论教育活动为主,在增设大学生榜样践行校内外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榜样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与榜样面对面交流等方面略显不足,无法为大学生创造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影响了大学生榜样践行的个体发展需要。

三、新时代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路径选择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7],党和国家始终重视榜样所蕴含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发挥课堂效用、运用网络载体、优化校园文化、注重实践转化等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一)发挥课堂效用,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引导力

运用课堂主渠道进行教育引导是高校开展各项教育工作的基础手段,是助推大学生榜样教育深入长效的核心路径。因此,应将榜样教育体现、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类课程之中。一方面,将大学生榜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肩负着帮助大学生端正思想、培育品德和塑造人格的重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思政课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阐明历史虚无主义歪曲抹黑我国榜样的居心企图与手段伎俩,提高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敏锐感知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遴选当红明星和著名企业家作为案例素材,寻找偶像人格特质与榜样人格特质的价值耦合,将偶像崇拜合理转化为榜样教育,使得偶像从真正意义上转变为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前进动力;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榜样教育元素。高校设置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要自觉承担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可运用创新性思维推动榜样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持续引导大学生榜样认同与践行。如在选修课程当中,开设“名人与当代中国”“中国榜样”等通识课程为大学生榜样教育增设落实空间。在专业课程当中,如“作物栽培学”课程可通过梳理水稻生产种植的发展进程,引入袁隆平同志研发杂交水稻的相关事迹,将枯燥的理论教学与鲜活的榜样事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扎实掌握学科技能的同时,自觉将具有突出贡献的学科带头人树立为科研榜样,学习其实事求是、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

(二)运用网络载体,增强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辐射力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休闲活动大多在网络空间进行,高校可充分运用网络载体,将大学生榜样教育从现实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一方面,利用网络沟通平台全面覆盖大学生群体。如利用微博、微信、QQ、易班、今日校园等大学生普遍使用的网络沟通平台,采取公众号推文、微电影、短视频、连载漫画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使得大学生榜样教育内容透过网络空间自发火热地在大学生群体中传递。同时,师生也可在网络沟通平台上即时联系交流,使大学生在课外进行榜样学习遇难存疑时,能得到及时解答和引导。由此,利用网络沟通平台为大学生榜样教育创造全程引导、全员覆盖的教化育人成效;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大数据平台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如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阅读榜样事迹报道的浏览量、观看榜样主题影视作品的播放量、在榜样话题下互动留言的点击量等数据,输入网络大数据平台进行实时整合、高速计算、智能统计和科学分析[8],深入了解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于各类型榜样的偏好程度,为开展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大学生榜样教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校园文化,凝聚大学生榜样教育的感染力

大学校园作为特定的“文化场域”,能够依托内涵丰富、形式多元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施加长期性、渗透性、实践性的积极影响。首先,优化校园物质文化以创设大学生榜样认知的现实场域。校园物质文化是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学习榜样的关键载体,高校可以通过规划中心广场、搭建历史场馆、布设文化长栏、编制宣传书册、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使得大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直观感受榜样的形象和内涵,为进一步引发大学生对于学习榜样的情感认同创造坚实基础;其次,优化校园精神文化以营造大学生榜样认同的良好氛围。校园精神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精神理想和价值观念的核心媒介,高校可通过举行多元化校园活动以推进大学生榜样教育。如在“国庆节”“建党节”“五四”青年节等特定纪念日,通过开展榜样评比、社团活动、知识竞赛、校园文化节、专题文艺汇演、主题团日活动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并能够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引发大学生认同榜样、崇尚榜样的情感共鸣,产生捍卫榜样、关怀榜样的理性自觉,以及形成效仿榜样、学习榜样的优良校风;最后,优化校园制度文化以完善大学生榜样践行的保障机制。校园制度文化是推动大学生榜样学习向实践转化的有力保证,高校可完善学生操行守则、评优规章,不断提升大学生对榜样的认同与践行,进而外化为日常行为习惯。例如对积极投入、自觉参与榜样教育的学生给予德育加分,并定期选树学生榜样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扬。同时,对恶意中伤、蓄意诋毁榜样的学生给予相应处罚,并着重对其加强思想引导、榜样教育,端正其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四)注重实践转化,强化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参与力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因此,深化大学生榜样教育最终必然进行实践转化。首先,将榜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榜样蕴含的精神力量需要通过大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才能发挥真正实效,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榜样事迹、领会榜样精神,自觉将榜样内蕴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纳入价值取向、融入行为习惯,如将榜样彰显的爱国情怀、敬业乐群、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优秀品质和先进精神,进行系统认知学习并最终内化认同、外化践行;其次,将榜样教育融入大学生校园实践活动之中。高校可为大学生设立不同类型的校内示范性实践岗位,如党员示范岗、志愿服务示范岗、创新创业示范岗,让学生竞争上岗、争先创优,并选树表现优异、精神可嘉的学生进行嘉奖与宣传,以此发挥同辈群体影响效用,在大学生群体之中营造“崇尚榜样、争做榜样”的文明风尚和良好氛围;最后,将榜样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高校可以结合学科特长与当地发展特色,与政府部门搭线合作。如根据本土地区需要,定向组织大学生进行“三下乡”、志愿服务、爱心支教、社会调查等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在接触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体会榜样内蕴的人格品质。亦或组建调研团队,挖掘优秀地域精神。如福建省高校可加强对于“爱拼才会赢”地域精神特质的探析解读,进而充分挖掘与之匹配呼应的本土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在寻找榜样、接触榜样的实践中,对地域精神产生情感共鸣并继承弘扬。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过程中始终重视榜样教育,积累了科学丰富的教育经验并取得了卓越斐然的教育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榜样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榜样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推动人民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青年强则国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昭示着未来国家和社会的样貌。加强大学生榜样教育,既是基于现实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新发展阶段下,加强大学生榜样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推进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不断思考,真正把大学生榜样教育贯穿到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引导力、网络媒体的辐射力、校园文化的感染力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力,推动大学生对榜样的理论认识、情感共鸣、意志深化和实践转化,以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效性。唯有如此,才能更持久、更有效地将榜样内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转换为大学生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立场坚定、思想先进、品德高尚和本领过硬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榜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