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的空间理念重构解读

2021-12-06 15:20王欣雨
艺术品鉴 2021年6期
关键词:空间感焦点平面

王欣雨

美术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和造型艺术,实践中,要求创作者在光影、色彩的支撑下于平面上绘制出具有一定空间属性的客观事物,不管写实派还是印象派,甚至中国传统国画中,空间都是绘画当中必须要重视的关键属性。通过光影、色彩、点线面的结构变化来构筑空间感。在19 世纪绘画空间理念出现重大转变,画家开始尝试着突破传统的透视原理,使绘画空间变得多元化。探索美术绘画空间理念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对于现代绘画艺术具有典型的价值意义。

一、绘画空间与透视

(一)绘画空间

在美术创作当中,画家通常将自己所观测到的客观世界环境中的现象,在二维平面上表述出来,并融合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促使所观测的内容在平面上有别样的展现,可能是写实的,也可能不写实,但都离不开空间感。具体而言,在画面当中空间感存在于物体之间或物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距离关系或者是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从人眼来说,人看到的空间是三维立体的,也就是物体会表现出长宽高,在美学当中,空间作为造型艺术,被定义为扩大,美术辞林中将空间定性为远近大小之类的层次关系。

(二)透视

传统绘画空间理念中非常重视透视,西方美术领域核心为焦点透视,东方则体现为散点透视,透视是作为呈现真实空间感的一种典型手段,其地位非常显著。透视作为一种给人视觉错觉的技术手段,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则,即三固定原则,在传统绘画中,三固定原则强调对象固定、画面固定、视点固定,这就是焦点透视。而散点透视相对不同,有固定的焦点,但是焦点并不是唯一的,如清明上河图,观者可以通过很多视点去观察画面。在焦点透视中利用人眼观察物体时,物体所呈现的静态状态作为画面,并通过点线面、色彩、明暗的变化等在画面上再现物体的形态。比如德国艺术家丢勒的版画。

从科学上来讲,人眼在观察客观世界时,是存在视觉限制的,在眼睛固定对准一个方向时,视野会呈现出一个圆锥形的范围,这个范围为可视范围。这是人眼的基本属性,经过科学论证的,在透视当中这一范围被称为有效视域,若超出了这一范围就会看不清楚。因此在传统绘画中会在绘画空间中构建一个焦点。对于散点透视,同样是透视学下的产物,但是因为没有确定唯一的焦点而呈现出更多的观察视点。

二、绘画空间理念的转变

(一)绘画空间理念转变的表现

毕加索指出“我作画本我所思,而非所见”。在19 世纪末期,绘画艺术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潮,在摄影摄像技术出现以后,绘画领域原本的理念受到冲击,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指导绘画艺术的发展,印象革命和色彩革命开始并且逐步形成新的理念,在20世纪新的绘画理论将物体分解为色彩与形态两个要素,又发展出理论和音乐抒情两个大的系统,在理论系统中,强调模仿物体自然形态,在遵循自然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将形态结构简化为几何抽象图形。抒情系统当中则采用自然色彩的调和实现自然性的自由绘画,体现主体的抒情表现力。

在新的理念中绘画空间是可以进行分割的,这种分割目的是要将客观事物进行简化而还原其本质。而立体主义的诞生,将其进一步深化,在立体主义下,空间是一个个几何图形的拼接,如布拉克的作品中基本可看作是小立方体拼接而成的画面。

立体主义中画面视觉是没有焦点的,也可以说画面视觉焦点无处不在,比如毕加索作为一个代表人物,其很多画作都具有立体主义下的空间属性,因为相对论的提出,这一空间属性可以用相对论来进行解释,即空间同时可观睹性。如《弹曼陀琴的少女》,有着很多的视觉焦点,并通过这些视觉焦点来指示视觉线(分割空间),意味着必须要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时间点去观察它。这里甚至可以用高中物理中的运动学原理来进行解释。

上述空间理念与散点透视相似,但也有不同,相同点在于散点,而不同点在于透视,散点透视中可以利用一些特殊技巧来构建画面的深度,而上述空间理念,弱化了透视的作用,将深度消解了,但保留了长宽高。从人的有效视域范围来讲,就是在一幅画中存在不同的视域空间,例如《苹果和橘子》(塞尚),《弹曼陀琴的少女》(毕加索)等。这些作品都有多个焦点,可以发现画面中的长宽高,但很难从肉眼发现画面的空间深度。

如此在现代绘画中的空间理念重构,它与物理有一定的联系,绘画空间中的多焦点或无焦点,使得空间变得错乱,画面形体结构很松散,并不符合物象在三维空间当中的客观状态,有些唯心主义的特色,“心在动,空间就在动,空间中的物体就在动”,对于创作者而言,他们就像是一个高维者,处在一个高维空间去观察和思考三维空间、二维空间中物体的形态。

(二)绘画空间理念重构的动因

照相机的出现给绘画艺术产生了致命的冲击,它直接挑战西方超级逼真的传统绘画,当然也因为照相机的出现,绘画空间的理念开始转变,因为如果没有照相机,尽管可能随着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的变化和审美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空间理念变化,但是却不会那么快速,因为照相机能够比人做得更加精确。比如《马背上的Godiva 夫人》这种非常逼真的油画,用照相机就能实现,还能够更加真实。所以照相机的出现对写实主义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绘画领域,当出现了更为杰出的工具时,显然艺术家就不得不重新去思考绘画的性质。

三、现代绘画的空间理念

(一)空间深度的消解

一直以来,绘画领域中光都是重要元素,不管是传统的空间理念还是新的空间理念,光都具有重要作用地位,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构筑空间感,造成视觉错觉,传统空间理念中强调光照在物体上的自然表现,而新的理念则强调的是光的速度,强调物体的发光属性,可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即蓝移、红移。若处在电车上的观测者在观测物体,电车前面的景色会变得更蓝,而车后面的则更红,旁边则出现各种颜色的混合(即自然色),而当光达到光速,空间就会变为一个平面,所有颜色都会融合,没有前后之分,纯色消失,只有混合色,白、黑、棕褐、灰白则能够保留,而毕加索的画作当中基本都能够看到这些色调,比如《我的宝贝》《亨利肖像》等。也就是说当光达到一定的速度,画面中的光影会逐步消解空间的深度,写实主义中通过光影的过度来暗示物体的体积,比如一个球体,在三维空间当中,随着光照的变化,人的视觉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物体是一个球体,而到了二维平面,这个球体是什么样的呢,这取决于观察角度。若视线与二维平面平行,看到的是线段,当视线与二维平面逐渐相交可以发现球体会从椭圆开始逐步演变成正圆(视线与二维平面垂直)。没有光人眼就不能观察外界的环境空间。在音乐抒情系统当中人们对空间的要求更多集中于心理和精神层面。在艺术设计领域没有光就没有色彩,而人在感知事物的形体、空间、时间的相互关系时往往忽视光,当达到与光同行的程度,色彩出现变化并逐步统一,此时就不可能用光影和色彩的变化来呈现物体的空间深度,比如现代平面绘画艺术创作者卡茨,《黑色帽子》这一平面绘画作品,背景为黄色,大面积平涂,中间色调很少,帽子用平涂法涂成黑色,中间色调少而使人物造型简化,这种以简单的色块来进行对比,消解空间深度的同时,又能够感受到空间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二)空间多焦点或无焦点

空间的多焦点即画面中存在多个视点,类似国画中的散点透视,传统透视是瞬间描绘,散点透视也是如此,而多焦点的空间理念,呈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的描绘,就是说必须要打破时空的限制,在平面上去表现三维属性和深度,表现客体的本质结构,在新空间理念中,空间被分割成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代表物象的真实,通过一定规律的排列拼接来表现画面的长宽高和深度。在具体作品的表现则是通过设定一些焦点来确定视觉线,视觉线的作用就是用来分割空间的,不同的视觉线呈现不同的观察角度。

无焦点是一种非常松散的结构,贾梅蒂指出:每次我看杯子,它好像都在变化。很有唯心主义的特色,因为心思在变化,而物体就在变化,眼睛看到的是心里想象的画面,无焦点绘画空间会呈现出一种视觉距离感,线条的粗细、色彩浓淡产生虚实结合的混乱效果,这种类似于国画中的留白,但也显然不是留白。例如《含羞草》,人物形态和背景的结构是平面画的,整幅画没有线形的渐变,物体没有消失点,当然也就没办法去分析画面中的坐标轴和焦点。

(三)空间的任意伸缩

因自由理性价值轴的存在,西方现代绘画中,眼睛应当是自由的,因而空间视域也是自由的,画面表现也非常自由,呈现在绘画空间就是一种任意伸缩的状态,可以从最细微的物体细节空间到物体在某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形态,如《楼梯间》《相对性》。画面效果如同用放大镜看物体。而用放大镜看物体会呈现出物体的扭曲形态,在放大镜下观察物体会发现空间呈现一个弧形,在这个弧形空间中,物体会呈现局部扭曲变形,这是一种空间收缩,在艺术领域,变形扭曲很早就开始了,塞尚、修拉、莫迪里阿尼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

四、结束语

美术绘画的空间理念重构,从印象派开始,并由摄影技术的出现而促使空间理念的转变,由于摄影技术使得画面真实感强烈,是人手、画笔、纸张所不能表现的,因此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空间理念,最终建立起消解了空间深度,保留空间长宽高,以另类的方式来呈现空间感。新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空间的规律,排除了时间的瞬间概念,时间是不存在的,观察者想象下一个或前一个时刻,空间深度被消解,透视原理的地位下降。

猜你喜欢
空间感焦点平面
焦点
冥想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范小青《城乡简史》叙事手法探析
点、线、面构成在版面编排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