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梯次传播及启示

2021-12-06 17:33雷,刘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梯次共产党

张 雷,刘 昉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2020年是印度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印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丰富,值得研究,考察印度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对于理解印度共产党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其中,20世纪20年代到印度独立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进行了结合本国实际的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对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研究,有助于分析印度马克思主义传播逻辑,辩证地认识不同文化和国情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印度这样的非马克思主义“原产地”国家而言,早期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梯次性传播规律,即从国外到国内的传播、国内发展至政党的党内传播以及对党外组织即群众的传播三个梯次,传播主体和客体在不同阶段相互转换。印度先进分子在世界各地寻求对民族运动的支持时,深刻理解了不同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运动,将自己的认识引入印度后催生了一大批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印度马克思主义者们在国内聚集力量结为印度共产党,逐步扩大党的组织并进行理论学习,最后通过各种途径向各级地方、组织乃至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因此,本文的重点是梳理分析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梯次,总结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梯次传播的经验。

一、第一梯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法宝马克思主义的多渠道传入

第一梯次是国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不断扩大,给印度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在印度早期的传播,不是直接从它的“原产地”德国取材,而是来源于多个国家和组织。这些国家和组织的社会主义运动给印度先进分子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素材。印度先进分子经过了解和学习后开始在印度国内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的一个表现是成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印度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后得到许多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的指导,因此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梯次,即国外社会主义运动给印度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包括两个阶段,也就是印度共产党成立前印度先进分子在国外的探索阶段和印度共产党成立后其他国家和组织对印度共产党的指导阶段。

印度先进分子在国外探索,先后在全世界许多国家进行实地体验和学习,工人运动背景下各国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但每个国家传播到印度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了特色化的改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政权更迭速度较快,不同执政集团的执政理念不同,对印度输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指导也不同。

20世纪初,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诉求逐渐强烈,民族独立运动趋势逐渐扩大。许多印度先进分子到世界各地寻求援助,接触到了不同国家的民族运动和社会思潮,给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提供了新思路。在墨西哥活动的罗易加入了墨西哥社会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参加工人运动,在实践了一段时间后与社会党内的共产主义者共同创建了墨西哥共产党,这为后来成立印度共产党提供了实践基础。十月革命后,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成立,宣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式拉开帷幕。革命运动的逐步高涨吸引了一大批印度先进分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1918年至1922年间访问了苏联,受到列宁等领导人的接见,参观了莫斯科、彼得格勒、巴库、塔什干等城市,亲眼目睹了从苏俄到苏联的社会主义运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回国出版了许多相关书籍文册,描述他们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人吸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想法。巴尔卡图拉(Mr. Barkatullah)撰写的波斯小册子是其中的代表。“苏联关于中亚民族的政策在促使1920年有200多名穆哈吉人越过苏阿边界寻求支持与英军作战,穆哈吉尔人苏联当局欢迎他们,准备帮助他们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1]1920年罗易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成为共产国际中亚局主要负责人之一。同年10月17日,罗易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创立了侨民共产党,开始在侨民中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阐述印度民族斗争的形势和任务。罗易通过共产国际将一些塔什干学生送往莫斯科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这些学生在大学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罗易同共产国际代表迈克尔·鲍罗廷等人进行交流探讨,深入学习黑格尔辩证法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争取第三国际政治和经济上的援助。

1921年,德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运动失败后,罗易意识到危险开始在欧洲四处活动。在经历了苏黎世、马赛、巴黎、热那亚、阿姆斯特丹和安纳西等地的漂泊后,罗易在巴黎建立了侨民共产党的总部,“阅读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及相关读物,包括 《人民的马克思—资本论简本》、《列宁的左翼共产主义》等”[2]767。他在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吸取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经验,与印度保持联系并传播他的思想。罗易在苏黎世给拉姆齐·麦克唐纳的信中阐述了他的理论观点:“社会主义运动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力量,印度必须组织工人阶级政党。”[3]841925年12月26日,在当局允许的情况下,萨提亚·巴克塔组织召开了印度共产主义者第一次全国会议,在印度国内宣布印度共产党成立,各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都被选进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随后的几年内,在罗易等人的指导下,印度共产党致力于发展工人运动和建立共产党的外围掩护组织(即工农党),从此马克思主义在印度得到了组织性的传播。

印度共产党成立后其他国家和组织对印度共产党的指导包括欧洲共产党、共产国际、苏联的直接指导以及中国革命道路取得成功后印度共产党人的间接学习。

随着欧洲各国共产党政治能量的增大,英国共产党通过往来信件对印度共产党进行指导,派遣特使组织印度社会主义运动,对印度进行了“欧洲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这在统一战线上是与共产国际不同的“路线”。罗易和英国共产党在指挥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战略上出现了分歧。罗易和英国共产党在各自的期刊乃至共产国际的官方出版物上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后来这些观点具体化为两本书——代表罗易的《印度政治的未来》和代表英国共产党的R.P.杜德的《现代印度》。罗易坚持认为民族资产阶级不会领导殖民地国家的民主革命,英国共产党建议印度共产党继续组织工农党,而共产国际要求印度共产党与印度独立联盟结盟,印度共产党人得到了战略不同的指导。随着共产国际逐步加强对印度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印度共产党于1933年12月加入共产国际,在反帝斗争中获得了更多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印度的传播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胜利后,印度共产党开始借鉴中国经验并学习中国革命道路。王明等人建议印度共产党争取更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印度共产党人从中吸取了大量经验教训,接受了从中国传播过去的马克思主义。1949年6月在一次苏联院士会议上,朱可夫批准了印度的“中国模式”,并称赞电信业运动是“在印度创造人民民主的第一次尝试”。他把特伦甘纳农民起义和中国的农民起义作了比较,以敦促印度共产党追随中国道路。拉纳迪夫在其官方周刊《为了持久和平:为了人民民主》上发表文章,要求印度共产党吸取“中国和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经验”,但这遭到一些国际共产党人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印度是多源的,这提供了多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印度先进分子可以博采众家之长,比较、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印度是有先后的,这就促使印度先进分子们只能先接受其中一个国家传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进行足够的实践后得出效果,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转而学习其他的理论和经验,在这之后才能进行比较,这必然会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制约,影响传播效果;二是通过不同路径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是结合来源国“阐释”过了的马克思主义,如不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差异,则会导致马克思主义在印度的实践运用中出现某些问题。

二、第二梯次:印度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印度本土化探索

第二梯次是印度先进分子建立印度共产党,在党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经过不断的理论交流和战略研辩,逐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进程,即印度革命思想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印度社会实践发展的特殊情形和客观需要为印度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实践基础。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存在三种主要形式,包括以党的领导人为核心的印度革命思想传播、通过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党组织的方式扩大队伍的传播以及通过党内通信的传播。

一是印度共产党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印度共产党这一时期的主要领导人罗易、P.C.约希、兰纳迪夫各自不同又鲜明的政治主张在党的活动下传播了各自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罗易先后出版过许多书籍刊物,如分析和指导印度革命运动的《过渡时期的印度》,论述民族革命纲领的《前卫》(曾数次更名),关于印度政治形势的《不合作的一年》《不合作的后果》《印度: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于现代政治问题的《民族主义——一种过了时的迷信》《民族政府还是人民政府》,关于国家独立之后应该采取什么政治结构的《宪法草案》,专门讨论、研究哲学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后又改为《人道主义的道路》)。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扩大社会主义运动,他认为“唯一的方法就是流血革命,不管这种革命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多么冒险”[4]174-175。因此在罗易指导印度共产党期间,印度共产党人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通过暴力斗争推翻剥削阶级。印度共产党1930年的党纲写道:“本党宣称,走向胜利的道路不是个人的恐怖手段,而是由工人阶级、农民、城市贫民和印度士兵组成的最广泛的群众战线,在印度共产党的旗帜和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和革命的武装起义。”[5]

P.C.约希主张印度共产党同执政党即国民大会社会党(简称国大党)合作,他命令共产党人申请加入国大党,出版秘密刊物《共产主义者》,并建立党的“党团”系统。这些党团将在国大党本身以及共产党人当时可以自由参加的工会和农会等其他群众组织中,作为有纪律的单位进行工作。他不仅向一般群众,而且还向外国的共产党公开申述自己的意见。兰纳迪夫主张建立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进步知识分子所结成的自下而上的同盟。他控制代表大会后在党内会议中宣称:“印度资产阶级已经站在同苏联所领导的民主阵营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的英美帝国主义阵营一边,因此,印度共产党必须领导‘人民民主’的斗争。”[6]336同时,兰纳迪夫认为在某些地区应用暴力策略。P.C.约希领导集团不重视堆楞加那的农民起义,兰纳迪夫认为农民起义是共产党正进入新阶段的象征。

二是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党组织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印度共产党成立后,罗易将曾经送往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的印度共产党先进分子陆续派回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孟买、拉合尔、马德拉斯和坎普尔等地。这些先进分子创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小组,创办了多种语言的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如孟加拉语的《人民之声》、英语的《社会主义者》和乌尔都语的《革命》等等。此外还通过日记、传单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如罗易曾出版日记《印度大众》,目的是把印度的思想塑造成马克思主义的模式。萨提亚·巴克塔曾到坎普尔开了一家社会主义书店,向报纸投稿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散发一些传单。

印度共产党积极组织国内各种马克思主义团体并逐步合并,大力招募党员。罗易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与在印度兴起的许多共产主义团体取得联系,安排马克思主义者组建聚会和活动,逐步实现印度社会主义团体之间的联系并在国内建立全印度革命中心。1942年印度共产党放宽入党标准,中央会议决定“扫除一切不必要的障碍,向一切证明自己有价值的老实人开放党籍”。印度共产党党员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1942年的4 500人,放宽入党标准后,1943年增加到15 000人,1945年甚至达到了30 000人。

三是党内通信下党员思想训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印度共产党公开发行一些报刊和小册子,以党员为主要传播对象。同时它还实行一种正规的秘密通信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党内通信》,这是一种针对全体党员的定期刊物,由党的总部发行,刊登有关党的政策和活动的详细报告和指示。当党的活动进行正常时,《党内通信》至少每月出版一期。印度共产党还发行了一种只供省委会和县委会阅读而不发给普通党员的定期刊物《中央委员会情报文件》,其中刊有十分机密的报告和指示。除了自上而下的通信以外,还有一种自下而上的正规报告制度,印度共产党党章规定每个党组织都必须按期向上一级党组织报告工作。印度共产党建立了秘密机构负责传播党内刊物材料,在印度共产党处于非法地位时期,出现过几起针对印度共产党人的搜捕案件,警察搜查逮捕印度共产党人并破坏传播机构,给印度共产党造成了严重损害。

除了通信制度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外,印度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还进行了几种其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一是在党内反复灌输军事纪律的精神。印度共产党在进行政治分析或劝诫党员时大量使用军事术语,惯于使用“防御”和“进攻”、“前线”和“后方”、“战斗”“休战军队”和“部队”等名词。这些词汇自然是从共产党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中产生出来的。二是在党内创造一种家庭氛围,大量使用只在家庭关系中使用的词汇。这一点在P.C.约希的著作中特别明显。例如约希把国大党和印度共产党的关系描写成兄弟关系,认为印度共产党党员把全体印度人民看成是“我们的真正父母”,有一次约希把党总部说成是“一个共同的大家庭,当时由八个人发展到一百二十个人的总部是按照公社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7]87-88,“并且由‘一个唯一的母亲’来主持”[7]87-88。这些说法表明,印度共产党领导人力图利用类似家庭中那种感情上的联系来加强党的团结。三是对党员私人生活的干预。约希向甘地说:“我们力求指导、批评和陶铸我们的党员的整个生活,包括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8]33

印度共产党成立之后,经历了立场不同的领导人的领导。这些领导人在党的战略问题上的主张出入较大,对党内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也存在困惑。随着印度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增加,自上而下的通信制度和自下而上的报告制度相辅相成,通过加强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指导,加强对党员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管理等手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第三梯次:马克思主义在印度更广泛的“分众化”传播

第三梯次是印度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政党对国内组织以及广大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推动下,探索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进程。对国内组织以及广大群众的传播与党内传播不同,主要通过联系和发展国内的进步组织、指导群众运动以及运用媒体等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

一是联系、发展国内工农组织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印度的现代工会运动发朝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920 年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会联合会(即全印工会大会AITUC)成立。全印工会大会的组织者并不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家,而是与印度国民大会党有密切联系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工会运动继续由保守派领导人领导,他们相信集体谈判可以改善工人阶级的经济状况,使他们远离民族主义政治。1922年,罗易在《国际新闻通讯》上评论全印工会大会第二届年会时写道:“印度的工人阶级运动的领导,并不是完全符合理想的。大多数重要工会的领导人不是与政府有间接联系的英国熟练工人,就是没有任何阶级斗争概念的人道主义改良主义者或机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政客。”[9]1923年,印度共产党出版的《社会主义者》杂志主要宣传对象为工人阶级。1928年,孟买共产党领导人成为全印工会大会的代表之一,在工会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直到1942年8月甘地发起“退出印度运动”时期,印度许多民族主义领袖被拘捕,国大党政治力量受到压制。印度共产党趁机在工农和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全印工会大会上的影响力有所增加。但二战结束后,国大党在1947年5月建立了另一个工会联合会,即印度全国工会大会(INTUC),取代了全印工会大会的地位。

1925年,印度工农党于孟加拉省成立。1927年在印度共产党的倡导下,大多数共产党员成为印度工农党执行委员会成员。印度工农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工人们举着带有锤子和镰刀标志的红旗举行了多次会议和示威游行。1928年底,各省级工农党一起组成了全印度工人和农民党。工农党的目标是组织农民和工人,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政治权利,摆脱既得利益者的压迫。为了宣传这一思想,该党用孟加拉语出版了一本《孟加拉语周刊》(后来改名为《加纳瓦尼》)。罗易得知工农党成立和《孟加拉语周刊》发行后,在《印度大众》杂志上写道:“没有什么比在政治上充分而忠实地表达农民的不满和要求更重要的了……农民的客观要求不是改革,而是革命……”后来,工农党未能成为印度的重要政治力量[1]。

二是在学生组织、文化组织等进步组织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印度先进分子们同工农阶级联系的同时主动组织青年,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介绍给青年人,并组织成党。第一个马克思主义青年组织于1927年在孟加拉成立,名为全孟加拉青年协会。印度共产党人成功地激励了一大批学生接受“人民战争”的论断,但未能取得有效的政治影响力。印度共产党战略上的不稳定,导致其对全印学生联合会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未能取得明显效果。此外,印度共产党人培养和发展社会中各类文化组织,如印度人民戏剧协会、进步作家协会、苏联之友、儿童协会和妇女协会。这些组织贴近群众生活,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印度共产党希望通过发展这些组织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渠道。

此外,印度共产党还通过印度穆斯林传播马克思主义,许多印度穆斯林为了反抗殖民统治而到国外学习和组织运动,其中一部分通过陆路到达土耳其,通过中亚与苏联共产党人接触,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共产主义者。如肖卡特·乌斯马尼正是在莫斯科学习后回到印度参与共产主义运动,但1923年被印度当局逮捕囚禁了4年;1929年以共产党领导人的身份参与了秘密政治活动,再次被捕。但他不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曾声称在那里他能看到的书只是《大乘佛教》和《罗摩衍那》。实际上这一时期其他印度共产党代表人物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也相对有限。

三是群众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印度共产党呼吁支持工人起义,1945年全印度工人罢工人次为74.7万,而1946年罢工人次达到196万,人数的迅速增长显示了工人的广泛不满以及印度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的有效性。印度共产党通过发行游击战手册指导群众,支援在全国发展中的群众运动,在指导群众运动过程中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四是运用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印度共产党针对不同受众发行了不同的报纸刊物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如面向普通党员的《党内通信》《人民之声》《社会主义者》《革命》等;面向各省党领导干部的《中央委员会情报文件》等;面向工农阶级的《社会主义者》《孟加拉语周刊》等;面向广大群众的《印度大众》等。除了报纸刊物的媒介以外,印度共产党借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宣传力量,利用中亚、西亚的一些转播台,使得印度的大多数地区可以收听到苏联莫斯科广播电台的节目。后来中国北京的电台也向印度广播,但只使用英语,且规模较小。

印度马克思主义者们在印度共产党外采取了同党内不同的传播策略,以高涨的热情联合与发展各类组织,指导群众运动并采用媒体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为群众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共产党获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总体而言,各类组织及群众对印度共产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不足,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

四、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梯次传播的意义与经验启示

通过以上三个梯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梯次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思潮,在印度逐渐传播开来。早期的传播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经历了一个差序性的、渐进的过程,呈现出多梯次传播的特点。正是在梯次传播中少数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逐渐确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并影响了后来的印度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对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分析,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印度传播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灵活应对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传播中出现的问题。从整体来看,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印度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当时国内的殖民统治以及国外的复杂政治环境,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发展印度共产党党员及党组织,涌现了诸如罗易、P.C.约希、兰纳迪夫等既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同工农组织、学生组织以及其他群众组织取得一定联系,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下指导这些组织参与运动,为后来印度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从结果来看,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实现了印度马克思主义者数量上的增加,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最初建立到逐步扩大队伍,进而在印度政治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为印度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可能。

从传播梯次的视角分析,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在战略问题上摇摆不定,过度依赖国外的援助。在苏联共产党、英国共产党、共产国际等其他国家共产党和共产党组织的指示下,印度马克思主义者不但未能选择适合印度国情的路线方针,而且战略上摇摆在“左”和“右”的路线之间,时而支持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时而在反资本主义战略下攻击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导致了基本方针改弦更张过快,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这样情况下党外的群众组织难以清晰认识印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印度共产党的指示。实际上,印度马克思主义者既没有独立进行经济生产,也未能组织自己的武装力量,而是在资产阶级政府统治下艰难发展,不能彻底而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是印度马克思主义者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多数印度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深,没有真正形成马克思主义观,甚至排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在一些印度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发展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群众组织,努力寻求社会公正,渴望改善经济状况,却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观,没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差异认知使得组织的意识形态纯洁性无法得到保证。对于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经验,多数情况下机械地照搬,以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国外马克思主义,而忽视了印度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和民族的实际状况,时而奉行保守的社会主义运动,时而转向激进的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策略,反复无常的行为极大损害了印度马克思主义者的威信。

三是印度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统一的思想领导,也未能有效达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印度共产党领导层思想不统一,内部未能探索出统筹兼顾各方派系的道路,权力斗争愈加趋于集团化,各自为政,对抗激烈,没有形成充分的向心力。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压迫的共同立场下,印度马克思主义者未能有效达成工农、民族资产阶级、封建势力的广泛统一战线,甚至同为工农利益代表的印度共产党和工农党都未能团结。如印度共产党在“二战”期间以“人民战争”的名义支持英国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变成了反法西斯,这严重脱离群众,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在印度的公信力。此外,印度教种姓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程度较深,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两百多个民族、十几种官方语言以及地区行政碎片化问题,更加大了广泛统一战线形成的难度,固有的蒙昧主义思想和过度的宗教信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总之,印度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研究十分重要。这一时期的传播纷繁复杂,不仅传播到印度的马克思主义来源多样,国内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不断改变。马克思主义在印度经过多梯次化的素材,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和国情下的强大适应力,推动了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梯次共产党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一心为中国
小学语文朗读梯次训练教学方法初探
与毛泽东携手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湘籍英烈
一种航空装备使用最优梯次间隔时间计算方法
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十谢共产党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