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探索

2021-12-06 18:10张海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产品特色农业

张海霞

(西宁市农业综合执法监督局,青海 西宁 810000)

1 西宁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空间布局方面

西宁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立足“两区”划定和水土资源匹配性,在浅山地区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高产创建示范区,在低位浅山和脑山地区打造油料生产基地。围绕全省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产品、园艺产品三大产业,培育大通牦牛、蔬果特色优势区,湟源饲草、马牙蚕豆特色优势区,湟中燕麦、马铃薯、中藏药材特色优势区。

1.2 特色种养业初具规模

在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上,西宁冷凉夏菜、高原青稞、牦牛藏羊等特色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全市特色作物种植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5%以上,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1.8×104hm2,产量达到67.71×104t。

1.3 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提升

湟中弘大、百岁粮油等年加工油菜籽14×104t,占全省的73%;三江一力、可可西里等年加工牛肉干、风干肉、卤制品等牛羊肉6×104t,占全省的38%;天露、青海湖等年加工液态奶、功能奶、酸奶等乳品7.2×104t,占全省的60%;雪舟三绒、柴达木羊绒等年加工藏毯、精纺面料、交织面料等绒毛1.95×104t,占全省的90%。

1.4 产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建成运营农产品交易市场11个共9.7×104m2,不断丰富市场功能,促进农村消费得到增长。乡村新型服务业逐步兴起,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农机作业等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36家,为小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有偿作业服务,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

1.5 乡村休闲旅游业亮点纷呈

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串点连线协同发展、多元融合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市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全域全景式休闲观光、度假娱乐、采摘体验、农副产品交易等乡村旅游业态发展,已建成乡村旅游接待点488家(其中星级61家),涌现了千紫缘、边麻沟、小高陵等一批独具鲜明特色、产业规模较大、深受游客喜爱的乡村旅游接待点和特色村落。

1.6 乡村手工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全市现有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11人,一级、二级、三级民间工艺师47人,培育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全市乡村手工制造企业41家,个体经营户超500家,建成省内外销售网点800多个,从业人员达3.91×104人,主营业务收入达17.32×108元。积极发展以非遗传承为主要载体的乡村手工制造业,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涉及乡村手工制造业9项,打造以湟中堆绣、河湟刺绣、丹噶尔皮绣等为代表的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4家,成立刺绣协会、刺绣公司、刺绣合作社27个,建成刺绣传习所、刺绣工坊、刺绣传承基地43个,从业者7524人。

2 现存问题及困难

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无霜期较短,年有效积温不足,适宜农作物生长时间有限,加之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地块零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特色农产品难以形成规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约经营。全市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显著。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分配、收入增长、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还需深入研究。虽然培育了大通“老爷山”、湟中“圣地田园”和湟源“西湟日月山”等农产品区域品牌,也涌现了一批企业农产品品牌,但整体上品牌影响力还不强,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致使特色农产品优势优质、优质优价尚未充分实现。

3 建议

3.1 把握重点,着重扶持优势产业

一是加快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扶持产业及工作任务,引领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突出县城、注重城郊和中心乡镇,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中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向特色镇和物流节点集中,实现基地在村、加工在镇、增收在农户。二是做强现代种养业。加快土壤改良,建设高标准农田2×104hm2,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巩固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年提升改造旧温室1000栋。加快西宁市蔬菜科技园建设,开展特色生物育种和高原冷凉蔬菜高效栽培,提升设施蔬菜产能及效益。加快发展中藏药材产业,继续推进中藏药材绿色有机认证,支持中藏药材种苗培育、规模化种植与加工,进一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藏药材产业体系。健全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机制,持续推进“粮改饲”,稳定种植饲草。加大大通牦牛等良种繁育力度,推广高效养殖技术,年新改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家,提升养殖业能力和水平。三是培育提升产业品牌。依托“超净区”生态优势,创建西宁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个,做强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品牌20个、农产品品牌60个。加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力度,激发生产经营主体认证积极性。创新品牌营销推介和传播宣传方式,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推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

3.2 稳步推进,加快三产深度融合

一是做强加工。依托可可西里、裕泰、三江一力打造全省牦牛产业加工集群,提升牛羊肉精深分割屠宰水平,扩大熟肉制品规模。扩大常温奶供应规模,加强奶酪、冰淇淋等功能性乳制品生产。发展特色杂粮制品,加大青稞米、饼干等系列食品开发力度,持续引领青稞精深高端加工制高点。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鼓励加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流程和管理方法,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力争“十四五”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二是做优旅游。依托现有乡村旅游资源,积极融入河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按照“一村一韵”发展思路,聚焦特色产业创意发展。整合开发乡村休闲娱乐资源,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吸引力强的休闲娱乐项目。三是做活市场。引导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商场超市设立乡村特色农产品专柜专区,鼓励开展农产品对接会、展销会、推介会,促进产销对接。加快县域电商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企业合作,建立产供销为一体的营销网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3.3 科技创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强化种业、种植、养殖、加工、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创新基地等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引进技术集成创新,支撑特色优势产业链发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农业专家热线、农业技术服务团等平台,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二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通县重点实施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园、“老爷山”蔬菜产业园等项目。湟源县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农产品聚集园、湟源树莓产业园等项目。湟中区着力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示范区建设项目,以云谷川片区为核心,延伸马铃薯、油菜和蚕豆产业链,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三是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牧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力争“十四五”培育各级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5家、示范性家庭农牧场100家。四是完善利益联结。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形式,让农户特别是建档立卡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通过订单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订单农业诚信管理、风险保障金制度。五是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十四五”期间创建2~3个产业强镇,总结推广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做法经验,力争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特色产业,引领带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农产品特色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特色种植促增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