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2021-12-07 01:57
社会科学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西北民族融合

刘 娜

(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党校,上海 200233)

一、概述

西北民族地区是我国以西北游牧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不同,西北民族地区同胞性格豪爽,随着时间长河的推移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并且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成了西北民族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前,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以民族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西北民族地区来说,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通过将各种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本质上就是让相关产业融合体现创造性[1],也是当前经济新常态阶段旅游产业供给不平衡的背景下让自己的旅游产业更加强劲发展的优势所在。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来发展新型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优化发展、促进旅游经济升级的关键,通过深入挖掘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优秀文化,并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创新,通过文旅融合的模式来加速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为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产业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更符合我国在西部开发中的政策要求[2]。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内部资源的重组[3],对于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以及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传承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首先,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为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在面对当前经济新常态的情形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4],将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融合于旅游产业中,可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能够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的供给结构,也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链中的相关行业的全方位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让旅游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升知名度的同时,促进民族旅游产业品牌的形成,最终形成具有西北民族特色的新旅游产业,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效果,达到了产业的优化升级的目的。其次,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动力[5],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西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我国经济战略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关键位置,在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的旅游产业框架下,充分依托本地的优势资源,实现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让我国西北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能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效应,而且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更是应对经济新常态、构建国内大循环以提高国内市场需求的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文旅融合的创新在满足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下,势必会为旅游产业以及其他配套附属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让西北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更上一个新台阶。最后,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新平台,也为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我国文化自信并与旅游职业的培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合于旅游产业,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单纯枯燥的文化呈现,而是借助旅游产业搭建的平台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居民更加看重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也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在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引导下,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就会额外增加了新的需求,这样传统文化的发展环境就会越来越好,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也会更加看重,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来说是非常具有优势的。所以,对于西北民族地区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对于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西北民族地区经济振兴以及西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开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分析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分析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创新,通过两个产业相互交叉渗透,打破原本的产业壁垒,并随着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边界逐渐淡化消失而形成一个全新产业的动态变化过程。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从产业链的角度上看,传统文化融合于旅游产业是将两个产业价值链进行解构充足,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价值链的表现方式。通过两个产业的融合发展,彼此的内容和层次都能得到丰富,价值链换季也能够得到延长和创新,在市场竞争中也能呈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在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边界明显、交叉性低,彼此之间的各自发展互不干扰。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改革创新、消费者需求和喜欢改变等诸多原因的驱使下,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开始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融合发展,尤其是两个产业中的一些先行企业,借助自己敏锐的市场眼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可以对两个价值链的优劣环节进行识别,并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从而让两个产业链中的优势价值活动环节进行解构、重组与创新,最终形成一个融合了双方产业核心优势、满足消费者消费偏好、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价值链。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一般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前期成立过程,是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的阶段,在初期阶段,两大产业之间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边界,但也开始进入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通过尝试性地融合发展来推动新型产业的形成。第二个过程是中期融合阶段,是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范围实验阶段,两大产业会充分分析彼此的优势资源,从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等四个方面开始融合发展,并随着发展过程逐步打破原有的产业壁垒,最终向更深层次的方面融合发展。第三个过程是新型产业形成阶段,在初期融合开始到中期的由浅入深地融合发展,在正确引导和良性发展下,产业融合发展完成,二者之间的边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最终形成一个新型文旅产业。如图1所示,为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图。

图1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图

(二)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分析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中期融合阶段是二者融合发展的最为核心的阶段,需要通过技术融合构建发展基础,产品融合打造发展实物,组织融合形成发展载体、市场融合带来发展新动力,从而有效保证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全新的文旅产业。

第一,技术融合构建发展技术。技术融合是打破产业发展壁垒的基础和关键,也正是技术发展不足导致我国产业发展初期不同产业之间存在不可通用、不可替代的内容,使得产业交叉的可能性比较低,也促使产业边界和壁垒的形成。随着当前技术的发展,旅游资源开发和文化产品制作之间的技术出现了趋同现象,这也为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并随着二者融合发展的过程逐步形成更加具有现代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的新型技术,这些都为后续的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8]。

第二,产品融合打造发展实物。产品融合是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依据当前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来设计和开发相应的产品,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这也是技术融合基础上更加深层次的融合,是技术融合向实物的转变,更是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开始融合发展的标志。在当前经济新常态阶段,传统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发生了供给侧结构不平衡的现象,旅游产业存在的很多产品由于雷同、开发创新层次比较低等问题都很难满足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扩宽了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将两个产业的核心资源进行融合,开发创新出更加满足游客需求和喜好的产品,从而为游客带来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也为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第三,组织融合形成发展载体[9]。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有具体的企业来开展实施,企业组织层面的融合形成了新型产业发展的载体。随着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融合的推进,旅游产业涉及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产业空间也越来越多,实际的产业内容也会涉及文化、旅游以及相关专业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对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推动相关业务的实施,尤其是在融合过程的前期阶段,各项业务开展出现的诸多问题,都需要管理人员不断地组织相关会议来探讨解决方案、需要专业人员去实际解决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在正确的管理和实施条件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确保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性。

第四,市场融合带来发展新动力。市场融合是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新型融合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在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组织融合的基础上,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势必会满足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的需求,这种情况下也就使得新型产业的发展会向文化市场、旅游市场不断地渗透延伸,最终实现一个新型融合产业下的全新技术实现的新产品在一个融合组织管理下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极大地拓宽了业务市场空间,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市场融合的角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首先是消费市场的交叉与渗透,因为满足文化产业市场和旅游产业市场的需求,让不同类型需求和同类需求中不同层次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例如通过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来满足城市居民猎奇新颖的独特需求体验等[10],这样一来消费者群体也越来越大,经济效益也会越来越好;其次是营销渠道的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渠道也会融合发展,形成一个多样化、共同的营销渠道,降低了营销成本,提高了营销效果;最后,市场运作的融合统一,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因为资源整合,融合发展,在统一管理运营下可以让整个原本存在交叉和争议的地方自然消失,通过运营管理团队的合作,可以深挖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扩大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

西北民族地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丰富,相对于其他地方,其民族风情更具游牧民族的文化色彩,相对于中原的人文底蕴、江南的风情万种,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更多展现出了淳朴的特点。但是,就现状来看,整个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挖掘以及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方面,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问题在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整体的发展趋势缓慢。以青海省会西宁为例,西宁在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开发和利用程度相对较高,但是与国内的文旅发展的尖端水平相比较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差距。作为我国不同民族文化色彩的地区,西北民族地区在文化沉淀、民族发展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民族色彩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在大力发展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挖掘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核心本质,并将其转化成具有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11],从而为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开发奠定基础。

在对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开发方面,各个城市和地区也要在具有传统文化核心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将不同形态、不同本质、不同内涵的文化进行统一分析,根据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确定当前地区下的传统文化的优势核心资源,并以此为优势来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发展,从而形成整体配合、局部特色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避免因为传统文化核心资源重复而导致的区域内的市场竞争,从而实现差异化、整体化、特色化的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市场,为西北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加大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创新

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具有核心优势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加大在旅游产业方面的开发创新,从而不断丰富西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产品,并且有效改善旅游产业的服务内容,满足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需求侧的游客需求。西北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已经初步开始了借助传统文化的优势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大都是硬性的、浅层次的开发利用,很多基于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都是观光型,在旅游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创新,从而提高两个产业的融合力[12]。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基于传统文化本质来开发创新旅游产业,借助先进的技术、耳目一新的创意来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提升西北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市场知名度、打造旅游市场品牌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在对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开发创新上,要紧密结合旅游市场的游客需求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旅游创新,比如青海省海晏县内的金银滩草原依据神秘原子城、王洛宾老先生歌曲的传唱以及历史故事开发的现代文创产品等等,都是在体现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之上[13],充分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并通过技术改革与创新,实现旅游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当然,不少地方在对游客吸引力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而且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所以西北民族地区要通过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的基础上,来不断地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内容创新等,有效保障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

(三)构建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良性循环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目的是通过文化产业融合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市场提供新型融合产业发展新模式,改善旅游市场供给侧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状况,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构建新平台,本质上是借助传统文化的旅游优势和市场需求,融合于旅游产业中来改善旅游产业结构,满足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游客的需求,从而提升市场知名度、带来旅游客流量促进旅游效益提升,而旅游产业带来的客观经济收益能够反哺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输入更多的资金来带动传统文化的相关产业和平台的构建、发展等,而后传统文化的发展又能输入旅游产业中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传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框架下不断融入自己的技术、内容、市场等,旅游产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拥有强劲发展、占领市场的劲头,而旅游产业在经济收益情况下反哺文化产业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反哺效应不断循环实现双产业的共同发展。

构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彼此的反哺效应,要本着长远发展的目的,实现适度开发、真实开发、创新开发的目标。第一,坚持对传统文化适度开发。适度开发的目标是加强对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适度利用。西北民族地区存在很多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例如青海湖、塔尔寺等,它们代表着传统文化资源的具体呈现,对于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西北民族地区实现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就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适度开发,确保传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那些过度开发、严重破坏文化资源、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开发方式要严令制止,对于保护性政策和措施要极力推广和实施,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适度性开发,来确保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还需要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保护体系,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通过完善相应的传统文化保护措施和制度,提高相关干系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让相关企业、经营管理者、游客等都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中。第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真实开发。真实开发时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开发,要深挖传统文化的本质,并以传统文化的本质借助旅游产业的技术和平台,真实地还原传统文化的原貌,从而避免由于人为过度粉饰和商业化,而造成传统文化的本质遭到扭曲和误解,真正满足游客或文化市场的需求。第三,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开发。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开发,分为技术创新和旅游产品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中静态的、视觉效果不佳的内容通过现代科技展现出来,比如原子城的故事,可以通过现在的VR技术动态地展现出来,不仅能够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视觉效果,而且还能够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意义,降低对真实旅游景区的压力。内容创新则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行创新,例如体现“两弹一星”精神的人物故事可以通过真人表演的方式,可以采用现场展示和教学拍照等多种方式,来借助传统文化有效扩展旅游产业的内容形式,充分提升旅游产业供给侧的多样性,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

(四)加强传统文化整合实现区域联动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而且各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其他相关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14],根据调查显示,青藏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指数就非常接近,所以通过整合各种传统文化资源,以省州乃至更大的范围为单位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通过各个市之间的联动发展来有效提升不同传统文化发展重点区的配合指数,有效地提高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首先,要在政策和机制上建立一个完善的联合发展策略,通过构建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组织,设定共同融合发展的目标,制定统一发展规划纲要,构建联合发展的联动体系和策略,从而在政策上和管理上确保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通顺性,没有因为政策原因和联动机制而出现发展阻碍。其次,要以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构建联动发展区域,通过各种不同传统文化的内容来构建某一个特色传统文化重点发展区,不同的重点发展区衔接形成一个联合发展区域。以青海省为例,如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河湟文化、昆仑文化以及近代的红色文化等等,这些传统文化可以在省内形成不同的发展重点区,在同一个发展区域内,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整合,并对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创新,形成一个发展区内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最后通过不同的文化发展重点区之间的衔接配合,构建一个整体的联动发展区域,有效地提高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五)提升市场营销力度构建传统文化旅游品牌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来逐步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逐渐构建自己的旅游品牌。对于当前旅游市场来说,提升市场影响力度构建市场品牌是当前市场高端需求的必经之路[15]。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更加看重原生文化的差异性为游客带来的感官影响和新颖度,如果差异性小则在游客心中表现为不同旅游景区的竞争力,那么游客则会考虑旅游景区内的其他影响因素。所以,基于传统文化的核心来推动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提升市场营销力度来逐渐扩大市场影响力,并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品牌效应来切实有效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要不断加强西北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营销力度,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架构,选择合适的市场营销平台和方案来让市场营销更加准确有效。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组织融合中,要细分专门的融合发展影响团队,并完善市场营销的目标和规范,保证专人专职专责地推动市场营销的活动开展;同时要选择合适的市场营销平台和营销方案,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借助自媒体扩展和丰富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营销渠道和平台将会有效提升市场知名度,改善营销效果。在营销方案上,不仅要有专门的线上营销方案,以互联网宣传平台为基础,制定详细有效的营销方案以及有影响内容的设计与制作,以保证线上宣传营销的活跃度;而且还要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市场营销方案,以西北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设计各种线下营销活动,并借助线上宣传的范围和效果来有效提升线下活动的知名度,确保线下活动的开展。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营销过程中,要根据融合发展的效果和实际情况,将旅游项目宣传营销朝着品牌化营销的方向发展,借助旅游市场已经具有的知名度,逐步实现旅游文化品牌的市场营销,逐渐推动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品牌化进程中。例如,随着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特色文化区的市场知名度逐渐扩大,市场营销的策略就可以向品牌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大美青海”旅游文化品牌,配合线上线下的营销宣传,来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有效融合传统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有效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双产业发展。

四、总结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分为前期成立过程、中期融合阶段和新型产业形成阶段三个阶段,而中期融合阶段则是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通过技术融合构建发展基础,产品融合打造发展实物,组织融合形成发展载体,市场融合带来发展新动力,从而确保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有效性。西北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加大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并将其转化成具有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创新,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基于传统文化本质来开发创新旅游产业,借助先进的技术、耳目一新的创意来有效推动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旅游产业反哺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旅游经济的效果;加强传统文化整合实现区域联动,从省州乃至更大的范围为单位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体系扩大旅游市场知名度构建旅游文化品牌,促进旅游产业和传统文化的双产业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西北民族融合
我们的民族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一座西北小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西北不惑
多元民族
黔西北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