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育教学理念

2021-12-07 04:13丛国岩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状核心素养

丛国岩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高中教育阶段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各教育学科所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学科的学习中,从而实现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文章根据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探讨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现状

历史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因其较高的人文特性和综合特性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点关注和推崇。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为了应对新时代学生发展的新情况,提倡通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将其作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新课程历史课有关核心素养的改革趋势

从社会生活中学习,通过接触获得丰富的动手经验,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部联系形成全面地了解,并逐渐以一种价值感,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来改善自己,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能力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使他们与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首先树立了自己的感情。培训目标是一致的。全面的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历史老师应该在新时代,新要求,新课程和新课程中教给学生什么入学考试,学生想要历史教科书中的什么?过去的历史研究会给学生毕业后留下什么,特别是如果他们不再将历史教育和研究作为职业的话?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的团队严格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并探索新课程。这是历史课程的标准。将全面的实践活动纳入历史教育就是历史教育。我们相信它将为您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实现与生活的交流,并实践折中训练的才能。用开放的思想有机地整合生活在社会实践中,使用历史观点来研究事物,使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使用理性思维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认识和整合实践活动和历史课程。这种方法影响了学生超出课堂教学范围的思维和灵魂。

二、高中历史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注重衔接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注重衔接教学,推进思维深度。初中的教材起始课体现出的特征是“以点带面”,重点介绍如河姆渡、大汶口等文化遗址,还有远古时期的傳说、夏商两朝等,知识体系的架构、学科思维、选择史料的意识方面比较匮乏。而高中的教材更加注重历史的阶段特点与历史结论的进一步分析,呈现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目前的初中教学重视活动的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把死板的学科知识变化为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形式大于内容的课堂教学呈现、感性大于理性的学习方法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和高中的教学也无法形成联系。所以,教师可恰当地应用具有深度的讨论等活动对其中和。初中《中国历史》中基本上没有谈到宗法制的内容,《历史与社会》中曾经谈到:“诸侯在自己的封土中,也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属来明确权力、土地、财产等继承和分配”,而在高中教材中,则清楚地介绍“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并在“历史纵横”中仔细地介绍宗法制。当学生知识储备匮乏时,教师可以自浅至深地带领学生的思维步入正轨:1.请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介绍宗法制,理解宗法制的含义;2.有人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你如何理解呢?(理解宗法制的意义)3.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从南宋起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时间长达三百六十多年,最繁盛时曾经有三千余人共同吃饭,朝廷屡次表扬他们家庭的孝义家风,明太祖朱元璋曾为他们提供封号“江南第一家”,你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此可以看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结合对于初中数学的理解,以此为前提,提升思维的深度,和高中生的学习实际相符合,是初中和高中衔接的有效方法。

(二)组织合作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是新课改重点推行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可以应用小组协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讨与研究中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对《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认知列强侵华对我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了解晚清时期中国人民与外来侵略势力做斗争的意义。笔者先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直接与根本原因,学生经过自主阅读教材,并且采用小组探讨的方式获得结论。最后笔者加以归纳,即根本原因是由于清政府的统治极为腐败,直接原因是连续几年自然灾害频发。笔者依据此种方法,对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展开分析,最后让学生们结合我国当下的国际地位,反观晚清时期找到国家出路的历史性价值,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意义。

(三)借助问题探究,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可以利用设计问题的策略,带领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探究,完成好课程的学习任务。利用这一方法,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并且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能力。教师要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情与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科学与合理的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起始,能够分辨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共产党能够勇敢地反思错误,带领着我国人民获得伟大的成就,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家国情怀,对于历史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理顺教材的知识线索,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事件发生的具体时期,可以划分的阶段等。当学生们正式开展小组探讨后,小组代表简述小组的观点,笔者再归纳过渡时期和道路探索时期的阶段与基本的思想。笔者在多媒体上为学生播放“一五”计划成就、“十年”探索成就、“文革”时期建设成就、先进人物等资料,随后给出问题:1.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原因都是什么?2.“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人民参与建设具有哪些情感与精神?接下来,让小组继续探究教师给出的问题。

(四)利用先进的微课技术

微课堂的精髓在其“微”字,是选取历史整体知识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点,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实现融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展示图片或者短视频来解释,这样不仅成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实现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利用微课可以将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或者内容提前展示给学生,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如《中外历史纲要》的上册的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等,内容多,过程长,图片、音像资料丰富,如果制作微课视频,学生直观感受,不仅节约时间,效果也会更好。微课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得精彩,在有趣的课堂环节中将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图片和动画方式展示,将枯燥的知识通过有意思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和丰富学生看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进而深化学生对主题的了解和认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总而言之,增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比较缓慢,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渐渐地为学生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并按时地组织和培养核心素养相关的活动,将核心素养价值观的培养落于实处,让高中生对历史产生正确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李林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研究[J].天津教育,2021(26):124-125+128.

[2]关希龙,魏田燕.新课改下时空观念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J].家长,2021(26):105-106.

[3]张青惠.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2021(36):5.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现状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