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交响童话《彼得与狼》音乐分析及教育意义

2021-12-07 04:42丁奕凡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5期

摘要: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这首专门为儿童而写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全曲运用每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来塑造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每个角色个性鲜明。运用交响乐的配器加上简要的旁白,将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这是一部精炼简洁的交响乐作品,不仅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同时还富有教育意义。文章基于音乐具有教育性的理论依据,从音乐、情感及教育意义三个方面对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作品《彼得与狼》进行分析。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交响童话

俄国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处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的音乐风格处于回归古典主义或现代主义正在兴起的变革时期,普罗科菲耶夫熟知古典音乐的精髓,也接受现代音乐思潮的影响,不断追求音乐的“古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他的作品都具有古典的风格,音乐中的乐句短小、明朗,同时又运用了新颖的和声色彩。

普罗科菲耶夫在创作前期,对音乐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看法和探索,音乐中存在不协和的、怪诞的音响效果,但是他也效仿古典时期作曲家常用的音乐语言,部分音乐作品成为了新古典主义运动的先驱。在中后期创作过程中,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越发质朴优美,透出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共同影响。

一、《彼得与狼》作品概述

《彼得与狼》是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的一部佳作,于1936年在一次儿童音乐会上时候首次演出,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彼得与狼》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交响童话。交响童话类似于交响诗的体裁,是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这部作品通过交响乐的演奏讲述了主人公彼得与伙伴们齐心协力,勇敢地制服了大灰狼的童话故事。作品中采用了弦乐、长笛、双簧管、低音管、圆号、定音鼓等丰富的乐器配置,音响效果多种多样,富有对比性与戏剧性。普罗科菲耶夫还在乐谱上标记了旁白,用来讲解和连贯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首音乐作品具有9个音乐场景片段,9个段落又可进一步合并为三个大段落。三个段落既符合故事发展过程:前期铺垫——矛盾冲突——完美结局,也符合音乐三段式的基本规律:呈示——发展——再现。通过对全曲及再现段的综合分析,该曲的曲式属于较为自由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二、音乐形象、音乐作品分析

乐曲按照古典时期的三部区式(呈示——发展——再现)进行。第一部分呈示部包括故事中主要的音乐形象(彼得、小鸟、鸭子、猫和老爷爷),描绘了基本的背景场景。

首先是主人公彼得的出场,彼得的主题明朗而热情,由小提琴轻快、戏谑地演奏出来。

该主题由弦乐重奏的形式来表现,并且采用了附点、跳音、断奏等写作手法,旋律开始多采用纯四度、大三度等协和音程(谱例1)。弦乐明亮的音乐,附点、跳音等活泼的节奏加之旋律的明朗动听,突出了小主人公彼得阳光活泼、乐观勇敢的生动形象。也预示出这是一个美好、充满阳光的早上,为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铺垫。

谱例1

其次,小鸟的主题,作曲家采用了全然不同的表现手段,轻快而尖锐的旋律使人想起鸟鸣的叽喳声,这段旋律的主奏乐器是长笛,它能胜任快速而且音调较高的演奏。主题中的高音区、装饰旋律的倚音和精巧的节奏使得听众得以想象出鸟儿的歌唱和神态。

鸭子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大摇大摆地走路还有嘎嘎的叫声。双簧管的哨片可以很好的刻画出鸭子的形象,双簧管的连奏中稍带难听的鼻音模仿鸭子嘎嘎的叫声。

猫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动物,它动作轻柔、安静,遇到猎物时又不失狡猾。故事中猫悄悄地靠近小鸟,单簧管的旋律形象地表现了这一情景。主题音响低沉、神秘。单簧管的音色浑厚而柔和,使得听众可以想象出整个有趣的场景。

最后,老爷爷的出场,他的主题主要是深沉的低音区与大管的音色。这种木管乐器的严峻声音中包含絮叨的腔调,旋律本身也有别于其他主题其中紧张的节奏和许多跳进,不由得使听众想到拄杖老人颤巍巍的步态。对祖父和猫的音乐主题采取了对位的写作手法(谱例2)。祖父和猫的音乐主题再次完整出现,两条旋律前后进行,既生动刻画出了祖父和猫的角色形象,丰富了音响效果,又能够帮助欣赏者对复调音乐产生生动形象的认识。

谱例2

在这五个主题形象的表现中,音色起着巨大的表情作用。每一种乐器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特色。用各种乐器分别进行主题的演奏,作曲家向孩子们介绍了乐队中弦乐组和木管组。

第二段展开部中伴随着大灰狼和猎人、猎枪音乐形象的出現,是整部作品中矛盾激烈冲突的部分,音乐发展至全曲的高潮。作曲家用三只圆号的齐奏来表现狼的主题,产生惊恐、凶残的形象。旋律中不和谐的增四度的出现和为气氛铺垫的铜管乐和打击乐也给这个主题渲染上恐怖的色彩。

定音鼓的滚奏描绘出猎人从丛林的另一端走过来。沉闷的大鼓敲击时发出的声响预示着猎枪的枪响。各个音乐主题交织出现,描绘了彼得在大家的帮助下战胜了狼的光荣事迹。

再现部呼应了呈示部的音乐旋律,彼得的音乐主题再一次出现,其他音乐形象也相继出现。旋律温馨而美好,首尾呼应,全曲完整统一。在结尾处,又再次出现了被吃掉的鸭子的音乐主题,真正做到了全曲所有角色的前后呼应(谱例3)。在三连音构成的不稳定的音乐背景中,鸭子的主题再次隐约而又完整地出现,之后音乐不断发展,加快变强,进入辉煌的尾声。

谱例3

这部作品的各个主题之间,无论旋律,节奏、音区和音色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互不相像。有助于听众辨认童话的角色,再加上中间穿插的旁白介绍,使得听众更加了解情节的发展过程。

三、《彼得与狼》的教育性

《彼得与狼》作为一部优秀的交响童话,它的旋律中故事性更强,更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对于刚刚接触音乐、接触乐器的音乐初学者来说,这部交响童话具有很好的音乐教育意义。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美感的浸润、情感的交融、心灵的撞击和激情的传递。[1]

《彼得与狼》最突出之处就是普罗科菲耶夫对音乐形象的生动准确的刻画,这一点体现在作曲家对不同乐器音色、不同旋律构成、和声色彩的运用及音乐描绘对象主要特征的准确把握和独特的理解运用,这一切是音乐富有画面感,让听众产生联想和共鸣。每一次音乐形象主题的出现都能使听众快速地反应过来这是什么乐器代表的是故事中的形象。

這部作品在音乐课程中也常用于对音乐特点的掌握及辨别,尤其是音色的选用。能让音乐初学者通过这部作品快速的了解交响乐的乐器配置,还能让音乐初学者记住弦乐组、木管组、打击乐等不同的音响效果。对于《彼得与狼》中不同的音乐形象,普罗科菲耶夫采用了完全不同的音乐构成要素,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旋律走向及和声配器效果十分贴合各音乐形象,突出了各个角色的主要特征,便于区分和辨别。且该音乐作品对锻炼欣赏者辨别不同乐器音色、对不同类型音乐内容及情感的区分有着有效的教育指导作用。音色作为乐音的四大特性之一,由发声体振动的方式、形状、成分和发音体的品质等因素决定、是描绘音乐作品形象最基础的元素。[2]普罗科菲耶夫在写作过程中常运用调性对峙的手法,使得音乐的色彩突然转换,但这种转化却不会牺牲音乐的协和性,这是一种创新和进步。[3]

另外,故事情节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用音乐形象对应的音乐主题相互关联,多条音乐主题旋律同时进行的写作手法,这非常利于欣赏者对多声部音乐进行产生客观的认识。再加上旁白的解毒和故事情节的辅助,音乐更具有画面性。

音乐与文化、历史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感受到其描绘出的音乐形象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民族文化,其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自然不能忽视。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从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挖掘音乐教育的文化元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文化素养。

结语

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是一部具有多维度教育意义的交响童话,不仅面向幼儿及青少年,对音乐初学者以及音乐专业学习者来说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通过对其音色的选用、配器曲式的运用等专业角度的解读,可以感受到音乐作品背后所蕴藏的坚强、勇敢、团结的俄罗斯民族特性及其民族文化。在听众听过这部作品后对塑造的音乐形象深入人心。作品还对欣赏者进行了音乐知识、交响乐配器、乐器音色特点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周好.对音乐作品教育性的思考——以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为例[J]艺术教育2020.9

[2]李艳艳.浅谈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音乐形象的塑造[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

[3]张娜.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七种角色的主题分析[J].音乐创作,2017(10)

[4]刘明坤.新古典主义乐派的美学特征、创作手法与演奏技巧探析——以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为例[J]黄河之声2018年第5期

[5]张晓瑶.普罗科菲耶夫——二十世纪的音乐大师[J]音乐之声2016年(08)

[6]丁想想.二十世纪早期作曲家创作的托卡塔——以德彪西、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为例[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6月

作者简介:丁奕凡,性别:女,出生年月:1998年10月,籍贯:广东省深圳市,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