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性在建筑改造设计中的延续与创新研究

2021-12-07 15:41叶凯琳
客联 2021年10期

叶凯琳

摘 要: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民居逐渐流失,千村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文化是一个地区本土性的体现,而文化多元化更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对本土性设计相关文献理论的查阅和分析,了解建筑本土性设计的现状,以及民居建筑本土性的改造设计方式,以金华市洞前村为例,深入研究本土性在民居建筑改造设计中的延续与创新设计。

关键词:本土性,建筑改造设计,延续与创新

在我国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对本土性的了解和重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本土性在乡村建设中的延续和创新设计,能更好的传承乡村文脉,保留乡村地域特色。同时还能让社会对逐渐黯淡的乡村加以关注,使乡村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将洞前村的民居建筑进行有机更新,实现本土性在现代乡村中的体现。

一、本土性与建筑改造设计

本土性的意义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本土性是文化传播中自己的认知与他人认知上的统一,具有多样性与差异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等特点。而建筑作为一种本土性表现载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本土性在民居建筑改造设计中体现出来,彰显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有利于保护特色文化,传承地域文脉。清楚地了解文化本土性在乡村建筑中设计的重要性,才能进行更好的设计。

(一)本土性与乡村建筑。针对建筑本土性设计方法的研究:2002年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宁云发表的《文化贯通性趋势与本土建筑設计》一文中提到:本土建筑设计同本土文化一样,也有一个现代化的过程。建筑设计作为物质和艺术创作的共同体现,还与技术进步、体制改革、经济状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紧密相关。全球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了当代乡村建筑设计中的两大误区,一种是盲目抄袭西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没有对其所在历史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另一种是过分强调复古。一味的追求仿古、复古,有的借用传统历史的建筑语汇,将新的建筑做成旧的,以假乱真。事实上,传统只有依靠新活力的注入才得以繁衍发展,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弃其糟粕。作者的观点一针见血,说明了当下在我国建设设计当中存在的诟病,从而证明了研究乡村本土性在建筑立面运用中的必要性。

(二)乡村建筑文化本土性设计现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镇发展出现了两种极端现象:第一,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在建筑改造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楼而大拆大建,面临着急功近利式的改造和拆除,导致对乡村本土性造成破坏;第二,位于经济欠发展地区的村镇,由于存在人口流失和经费欠缺等客观因素,需要保护和发展的历史建筑在自然环境和岁月交替等因素的摧残下消失殆尽。另一方面新建建筑,在外观上追求现代化,造成文化本土性流失,成为一座没有历史没有地域特色的空心镇。

(三)本土性在建筑中的体现。首先,建筑是本土性文化得以展现的途径之一。建筑除了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外,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的乡愁所在。不同区域都有独特的建筑特色,即一个地方的本土文化。其次,建筑材料也是本土性的体现。建筑材料是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作为建筑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建筑文化的再现。其实建筑材料就其本身而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个地方所用的建筑材料被普遍使用,一定是有其存在的意义,建筑本土性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此,这正是本土性的体现。

随着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发展,如何更科学合理地选取建筑材料,体现本土特征,彰显地方地域特色,是一个难题。

二、洞前村建筑现状问题分析

(一)建筑品质低下。洞前村许多建筑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存在一些废弃和破损严重的危房,不同年代的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情况。

(二)整体风格杂乱。楼房风格多样,体量庞大,破坏了山村建筑的韵律。在新建房屋时没有整体风貌导向,建筑语言紊乱,各种材料和色彩交错,只考虑到部分而没有注意到整体。

(三)地方文化缺失。调研过程中,发现民居建筑普遍缺乏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未能很好的利用当地特色材料和文化元素。建筑设计缺乏独创性、人文性和可持续性。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体现本土性原则,以乡土元素为载体,将其与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融合,来展现洞前村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本土性在洞前村建筑改造设计中的延续与创新

(一)风格提炼与应用。洞前村地处金华市,金华市是“婺派建筑”的主要地区。粉墙黛瓦、垒石地基、夯土墙面等都是具有本土性的建筑元素,对当地乡土特色进行提炼,营造一定的地域识别性。依照本次改造范围的区位特征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本次设计将洞前建筑的风格定位为以传统婺派建筑风格为主,融以当代元素。

(二)色彩提炼与应用。婺派建筑在色彩方面,特别是住宅民居,色调朴素雅致,比较有理性精神。民居建筑外观多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墙面大面积刷白,在出入口、窗罩、封檐和脊吻等部位适当做一些装饰。本设计将其房屋构造的整体色彩搭配运用到了洞前村的改造中。

墙面色彩:整体建筑立面采取高短调,主基调采用大面积明度较高的白色和暖色夯土黄,采以低明度深灰色做以点缀,明度和纯度的变化,高、短调的调和,使立面看起来明快、清新。

屋面色彩:屋顶、墙基等以低中调为基调,和中等明度对应,呈适中的低色调,配上小面积的暖色加上明度、纯度的变化的色彩,暗色调结合强明度对比。色彩厚重、统一,具有亲和力。

构件色彩:门、窗、栏杆、空调架等以暖色为主、辅以中性色,明度高、对比居中,具有优雅、跳跃、愉悦的色彩效果。

(三)材料的提炼与应用。采用本地的木材、垒石、砖、夯土等地方材料,体现地域特色。选取有质感的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各种属性。夯土材料在传统建筑墙体中大量使用,但是制作麻烦。所以墙面根据现实需要,选区米白色和夯土色质感真石漆。辅楼与围墙材质首选夯土色真石漆和木纹质感等,两种或以上的材质混用。基石采用垒石,是当地建筑基础部分很有特色且广泛使用的一种石材之一。因洞前气候湿冷,木结构易受潮,成本高。故将木结构的花架、栏杆等用仿木纹铝合金来代替,经济实用。花坛选用本地的金华山石砌筑,覆土后种植花草,丰富庭院、入口、过道等地视觉效果。

四、总结

此次设计围绕着本土性的延续与创新设计展开的,运用垒石、夯土等本地元素再加上现实需要而采用的仿木铝合金来代替易受潮的木材等,以黑、白、黄三色为主色调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通过将本土文化融进建筑立面中,将文化元素与建筑材料结合,注重地区差异性,以体现地方文化为重点,挖掘和继承本土的优良传统,融入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浓浓的人文特色。

通过对洞前村的建筑改造设计实践,发现本土性在乡村建筑改造中是极其重要的,是地域文化的体现。形式上,统一了风格,使村落建筑更具整体性;在内容上,丰富了建筑材料,使立面构成元素更加多样化;在文化上,既保留了文化本土性的特点,又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人们在其中可以找到独特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田瑶,肖景方.可识别的立面—建筑立面的地域性设计.建筑规划与设计,2014(11).

[2]黄续,黄斌.婺州民居——传统营造技艺[J].安徽科学设计出版社,2013.

[3]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J].建筑学报,2006(10):39-43.

[4]刘沛林.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