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07 15:41谢宗运
客联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谢宗运

摘 要:可以从社会、企业、学校三个方面来探讨产教融合的意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进而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借助高校建立例如科研平台或者实践平台。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企业的雄厚资本、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产教融合。为了实现区域快速、经济等各方面高质量发展,探讨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面临的困境。从目标定位、培养主体、学科平台结构和教学体系等四个方面来诠释。为了促进高校产教融合的有序进行,从更新教学方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实训示范基地、建设校企共赢合作学科平台和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构建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的优势,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可以从社会、企业、学校三个方面来探讨产教融合的意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进而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借助高校建立例如科研平台或者实践平台。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企业的雄厚资本、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产教融合。高校应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用最新的模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作为高校,每个高校都应该面向地方社会、为地方服务、为地方发展助力。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教育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问题,虽然有些学校不愿意放下身段,但这是个严峻的课题,谁转的早,主动的转,谁未来就生存的好。对高校而言,优化专业结构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各个高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调整专业结构,坚持做到三个紧密对接:一,紧密对接区域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以产业需求相对接优先发展新兴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同时撤并一批面向低端产业、就业率低的专业,实现了专业的优化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二,紧密对接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重点建设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和培训基地;三,主动服务区域新区建设的发展需求。产教融合是高校、企业、社会各方的深度对接,深化产教融合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激活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推动深入推动产教融合,提高校企积极性。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学校、社会和企业主体积极性,需要教育组织形态和政策服务供给方式变革。推进产教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相关部门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力度,加强经费投入引导和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互补性制度,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可持续化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调整,以结构优化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度逐步提高,逐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依托产业建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人才培养的困境

为了实现区域快速、经济等各方面高质量发展,探讨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面临的困境。下面从目标定位、培养主体、学科平台结构和教学体系等四个方面来诠释。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明确,高校应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一些专业发展时间短,学院教学资金、教学资源还比较匮乏、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不够充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外实训基地实践课操作起来还比较困难,导致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学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践能力比较缺乏。企业是专业人才的输送市场,直接吸收了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企业会根据岗位要求来决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进度和教学内容,使人才培养成为工学结合的生产模式。但为了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必须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有些企业虽然和高校签署了合作关系,但对学生的教育培训完全不上心,只是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学生在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培训教育,高校所谓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也就纸上谈兵,无法取得高质量的教学质量。所以高校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化

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不仅强调高校的主动性,也特别强调企业要发挥的作用。在学生实践中,企业很少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甚至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

(三)学科平台结构不合理

学科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载体。高学的学科建设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支柱。学科平台的结构是深化高校内容转化、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科平台建设存在层次低、数量少等结构性问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校往往高估科研成果,忽视了人才的发展,而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今后要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跟好地社会服务。

(四)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心,是培养人才的最有力手段,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促进了传统教学的结构性改革,使课堂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由于资金和师资的限制,高校未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对创新实践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更新教学方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可以从更新教学方法的视角出发,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地位考虑。对于学生的教学场所,不僅可以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在公司内部实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补充,为将来做职业生涯规划一定的帮助。

(二)建设实训示范基地

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高校和企业在建设实训示范基地的时候,双方应满足对方的需求,例如高校需要资金和学生的就业岗位,而企业则需要人才和技术等。可以相互配合,同时在校企合作期间,除了利用校本资源外,加强校外资源开发,建立校外培训基地。例如,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它是虚拟现实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可以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建设校企共赢合作学科平台

建设校企共赢合作学科平台,满足自身就业需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开发新技术,提高企业综合能力,因此,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学科平台,校企合作才能持续。首先,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的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然而理论基本知识不扎实,这就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懂得变通和触类旁通。其次,很多学生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这是由于学校在职业操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方面缺乏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使得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极易懈怠。再次,某些情况下,学校教育和企业的要求不符,此外还缺乏一套对学生学习阶段的评估,只是将学生锻造成“经济人”或“工具人”,这样的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强,沟通水平有限,需要建设校企共赢合作学科平台,来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也可以引进更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养特色专业为目标。充分认识实践教学。

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的维度、内容、方法、标准和手段都充分体现着教育价值观的尺度,引导人们教育行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教育评价是教育价值观导向功能的延伸,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四、结语

从社会、企业、学校三个方面来探讨产教融合的意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进而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借助高校建立例如科研平台或者实践平台。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企业的雄厚资本、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建立产教融合。高校应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用最新的模式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了实现区域快速、经济等各方面高质量发展,探讨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面临的困境。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应及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人才培养主体单一化。特别强调企业要发挥作用。尤其是企业方面的,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重要性,甚至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第三、学科平台结构不合理。学科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载体。高学的学科建设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支柱。学科平台的结构是深化高校内容转化、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科平台建设存在层次低、数量少等结构性问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高校往往高估科研成果,忽视了人才的发展,而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第四、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心,是培养人才的最有力手段,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促进了传统教学的结构性改革,使课堂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由于资金和师资的限制,高校未能很好地融入课程体系。对创新实践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目标定位、培养主体、学科平台结构和教学体系等四个方面进来诠释。第一、更新教学方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可以从更新教学方法的视角出发,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作为主体地位考虑。第二、建设实训示范基地。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高校和企业在建设实训示范基地的时候,双方应满足对方的需求,例如高校需要资金和学生的就业岗位,而企业则需要人才和技术等。可以相互配合,同时在校企合作期间,除了利用校本资源外,加强校外资源开发,建立校外培训基地。第三、搭建校企共赢合作学科平台。满足自身就业需求,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服务,开发新技术,提高企业综合能力,因此,只有建立“互利共赢”的学科平台,校企合作才能持续。第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也可以引进更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培养特色专业为目标。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从更新教学方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实训示范基地、建设校企共赢合作学科平台和建立双师型教学队伍,构建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的优势,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校堃,李鹏.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4):53-57.

[2]张林国,尤美婷.构建“双高”建设与产教融合机制的路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1):113-115.

[3]周美容,侯加文.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以机器人技术专业服务于轻工业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1,50(10):164-165.

[4]刘艳.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5):89-90.

[5]张钧煜,丁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化策略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0):265-266.

[6]周晶,王斯迪.職业教育产教融合效能评价:概念基础、价值遵循与指标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1(10):106-112.

[7]张宁.产教融合的高质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10):178-179.

[8]白逸仙.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产教融合”组织发展困境——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04):86-91.

[9]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的内涵、动因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07):51-56.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