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欣赏活动教学策略研究
——以中班美术欣赏《云中山》活动为例

2021-12-08 03:25陈海霞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水墨画中山经验

陈海霞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幼儿园,福建 福州 350025)

水墨画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发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水墨画也逐步走近幼儿园的教育视域,成为幼儿园课程中的教育资源。基于此,幼儿园教师应主动将水墨画融于美术教育中,以审美为核心,拉近学前儿童与水墨大师、水墨画的距离,让幼儿在水墨的熏陶中感受强烈的意象性特征。

近年来,许多教师在开展写意水墨画欣赏活动时还存在以下问题:提供欣赏的水墨画作大多远离幼儿生活,对其中的内涵挖掘不足;在欣赏时缺乏多元、有效的欣赏教学支架;不适宜的工具材料使幼儿缺乏欣赏后的有效体验等。《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与作品,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1]因此,幼儿园开展写意水墨画欣赏活动应该满足幼儿年龄特点,在激发幼儿审美体验的同时更要引导幼儿情感共鸣,创造表达,以多元丰富的审美体验替代单纯的文化继承。教师可以结合3-6 岁幼儿的学习特点、思维方式及经验准备等,选择适宜的欣赏作品和有效的教学支架,帮助幼儿在欣赏中与水墨画充分对话,在体验中真正感受水墨画的美。本文以中班水墨画《云中山》欣赏活动为例,谈谈开展水墨画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和意义。

一、创设应景且自主的环境支持幼儿欣赏

(一)营造对应的古典音乐氛围及相关的主题情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水墨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在这全球化的时代,先进国家的强势文化及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席卷下,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是远远不足的。要想使幼儿更好地与水墨画链接,对水墨画的美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纯粹欣赏水墨画也是不合适的,它需要幼儿浸润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更系统、更全面地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前,丰富幼儿关于主题的生活经验,为幼儿铺垫相关传统文化的感性经验,让幼儿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感知与体验。

在组织开展中班水墨画《云中山》的欣赏活动之前,笔者有意识地利用家庭资源,鼓励幼儿在假期出行,爬山游玩,再利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与幼儿交流假期爬山的经验,让幼儿认真地观察、对比、记录山的特点,得到了关于山的一些体验,为接下来欣赏《云中山》积累了丰富的前期经验;接着又引导幼儿欣赏中国传统乐曲《高山流水》,在音乐声中感受大自然,感受传统乐器表达大自然的方式。

在正式开展活动时,笔者在活动室摆放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假山及各种云中山的图片,创设符合主题的活动情境;然后在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下,滚动播放山中云雾缭绕的图片,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感受置身云中山的心情;播放完图片后,笔者引导幼儿回忆山的特征、云的特征,鼓励幼儿描述自己观看视频的心情等。由于每个幼儿都有爬山的经历,充分感知过山的特征,便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山长得很胖。”“山很陡峭。”“山和山会手牵手连在一起。”“山的颜色不是绿的,是蓝色的!”“山上也有《高山流水》里的瀑布,而且这瀑布的水流得很急。”……每个幼儿都能在欣赏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用肢体充分欣赏“云中山”。

幼儿在建构知识时,需要获得有效的支架,才能帮助幼儿在最近发展区中获得发展。而有效的支架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以在水墨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多元考虑环境对幼儿审美发展的支架作用,创设适宜、丰富的环境引发幼儿更多地链接自身经验与作品对话,从而成为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支架。

(二)建立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给幼儿自主表达审美的权利

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欣赏的过程充满了联想和想象,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2]换言之,在感受美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经验认知基础上有不一样的感受。常言道:“美并不是唯一的,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而幼儿对事物的评价往往会借助成人的评价,故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要特别关注师幼互动的关系,尽量鼓励幼儿自主表达对作品的看法及感受,不随意否定幼儿的想法,也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幼儿的评价上,不以是非对错来评价画作,在互动时鼓励幼儿用描述性的语言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幼儿自主表达审美判断的权利。

《云中山》作为泼墨写意画的代表作,画面里淡浓墨交织,似云似山,气势磅礴,意境优美,是进行幼儿欣赏教学不可多得的佳作。在组织开展中班水墨画《云中山》欣赏活动中,在幼儿欣赏了许多云雾缭绕的实景后,笔者向幼儿介绍张大千的画作《云中山》:“画家张大千也喜欢祖国的山山水水,登山欣赏外还把它们画下来了,每个人的椅子底下都有一张这样的《云中山》,一起来认真看一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笔者特意以开放式的问题与幼儿展开交流,给每人一张作品小图鼓励幼儿细致观察,表达自己的发现与看法。

有的说看到了山,因为黑黑的墨看起来很重,像山一样;有的说看到了乌云,因为乌云就是这样灰灰的;有的说看到了山上的鹰,因为山上有个洞,是它的家……

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加深理解。此时,教师及时肯定幼儿的认真观察与勇敢的想象表达,同时鼓励幼儿更全面的观察画面,鼓励没有发表看法的幼儿对部分细节画面有目的地展开联想。在这互动过程中,笔者并没有着急地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干扰幼儿自主的感受,而是提供丰富的作品小图,给予每个幼儿认真观察画面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通过多感官体验获得审美经验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所以往往要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以及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获得感知经验。在开展水墨画欣赏教育活动时,幼儿可以通过听、视、触等多种感官和肢体动作融入审美的对象,用语言和审美对象交流,在亲身体验后迸发出更多想象与创造的火花,传递出更多属于幼儿本身的审美体验。[3]

(一)应用多媒体让“画”动起来,以游戏的情境引导幼儿感知画面意境美

在欣赏《云中山》画面的过程中,对于写意的部分幼儿也纷纷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其中一块浓淡交织的画面,孩子们有说是云的,有说是山的,争执不休。为了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云雾缭绕”的意境美,笔者借助多媒体工具,将原先静止不动的平面作品变成动态的“云中山”,幼儿在观察动态画面中感受云雾飘动的美。通过游戏化的语言教师再次与幼儿展开互动:“正如你们所说的,其实山和云是对好朋友,经常待在一起,你瞧,他们在玩什么游戏呢?”说起好朋友,中班的幼儿纷纷链接起自己的游戏经验,举手回答。有的说在玩捉迷藏,有的说在玩跑跑追,还有的说在玩娃娃家……幼儿联想之余,云山的争执不再,更多像置身于云山的动态游戏情境之中。

(二)提供“薄纱”,让幼儿在观察、触摸中感知“若隐若现”的意境

除了“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意境也是这幅《云中山》所传递的写意美。笔者在开展活动中提供了“薄纱”材料备用,在幼儿讨论云和山玩游戏时,发现动态的云会让景色变得“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好像看得见,又好像看不见”……笔者帮助幼儿提炼出词汇“若隐若现”,同时鼓励幼儿继续展开经验链接:“除了云中山会给你若隐若现的感觉,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若隐若现的事物呢?”幼儿结合生活的经验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家的蚊帐若隐若现,好像看得见又看不清楚”;有的说:“我家的窗帘有两种,一种都看不见,一种若隐若现。”最后,笔者将备用的薄纱取出,简单介绍后邀请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然后两两互动,一人扮演“山”一人扮演“云”,以游戏的形式感知“若隐若现”的意境美。

三、丰富有趣的材料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

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往往由两部分组成,“输入+输出”,输入的是幼儿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经过内化后再进行输出,输出的是自己的经验、自己对美的表现及再创造的表达。教师往往也会通过幼儿在欣赏之余的表现与创造来评价幼儿欣赏能力水平的发展。幼儿在自主、充满主题氛围的环境中经过对审美对象的认真观察,多感官的体验,充分感受并理解审美对象的意境后,便可以进行大胆地想象和再创造。虽然笔墨纸砚是水墨画的传统工具,但如果过分强调笔墨技巧及各种画工反而会拘束幼儿对美的感知与表征能力。因而教师要选择适宜幼儿年龄特征、幼儿感兴趣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动手尝试表征,以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鼓励幼儿感受水墨,玩转水墨。

在欣赏《云中山》的创作环节,笔者除了为幼儿提供了传统的水墨画材料:毛笔、墨水、笔洗、宣纸外,还提供了装有中国画颜料的喷壶。在介绍幼儿认识各种传统工具后,以“惊喜”的语言鼓励幼儿使用喷壶:“幼儿画完山以后,还可以拿着喷壶来喷一喷,看看有没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幼儿们看到与往日不同的绘画工具,个个跃跃欲试。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用语言肯定幼儿高低不同、连绵起伏的山;肯定幼儿有的陡峭、有的平缓的山,鼓励幼儿在创作时有更多的想法。在画完山后,孩子们纷纷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在山上喷一喷,有的说:“我的山下雨啦!”有的说:“我的云也出来啦!”创作的造型及内容也因此变得丰富多样起来。

笔者还给每个孩子的作品盖上了幼儿园的红章,所有的画作在完成后整齐地展示在浅棕色的彩麻卷上,一幅幅高低错落的“云中山”合并成一幅长卷,幼儿可以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观赏同伴的作品。笔者还在活动的最后邀请幼儿作为“评委”为同伴的作品点评,给予每个幼儿点评的发言权,以“哪幅云中山最特别?”为话题展开,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分享中迁移了前面的欣赏经验,获得更多美的感受。还支持幼儿互相倾听,收获更多的审美经验与成长。

通过开展中班美术欣赏《云中山》的活动,笔者受益匪浅。除了学习到许多水墨画的相关知识,也在与幼儿互动中获得更多审美的思路与体验。对于水墨画欣赏活动的开展,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幼儿为本的价值观,在传递传统文化美的同时,也关注幼儿创造性的想法,可以融游戏于欣赏水墨画的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氛围里,通过各种感官感受与体验水墨画的美,丰富幼儿的水墨画欣赏经验,让幼儿在丰富的经验中遇见美、创造美,拓展绘画的天赋与创新的灵感,让水墨文化传统之美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发挥其教育价值,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水墨画中山经验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牡 丹 (水墨画)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安静的水墨画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