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四重维度
——基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逻辑理路

2021-12-08 08:02程小慧
农业与技术 2021年17期
关键词:梁漱溟农民农业

程小慧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9)

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生成逻辑

对一个亟需振兴的农业大国而言,梁漱溟提出乡村建设理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面对国家发展现状,梁漱溟深刻剖析文化背景、工农差异,同时结合国外经验和教训,深刻指出建国兴国要开展乡村运动。乡村建设理论的生成是基于时代问题产生的时代成果,也是探索城乡协调发展、国家自足富强的智慧结晶。

1.1 文化失调的变革呼唤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不同,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宗法社会[1],中国的问题主要是文化失调,而根本的解决办法则是进行乡村建设运动。在更深层的文化意义上,乡村建设,实非乡村建设,而意在整个中国社会之建设,城乡文化要素,如道德观念、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在各自的变迁中速度不同、方式多元,其差异化发展导致文化之间的整合和平衡遭到破坏,最终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最深层次的文化失调会造成社会构造的崩溃。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崩溃已到最深刻处,所以要建设亦须从深刻处建设起——建立新秩序的乡村运动是由此而起。”[1]总之,文化失调呼唤建立适应同时代农村生产方式的政治管理体制、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部分与物质生产方式及发展水平相适应。

1.2 国情现状的迫切需求

梁漱溟认为,“八十年来通商的历史,将我们卷入竞争旋涡,到现在差不多没一点不受世界的牵制与影响,没一点不受国际的威胁与压迫,在经济上我们完全成了被动的、附属的,处处难由自己做主。”[1]在这种情况下,要谋求中国经济的发展,应该从所受压迫比较和缓、与国民经济关系最大的产业入手。此外,时值工业生产面临资本短缺、工人冗余、国人购买力低、国外倾销等现状,而农业土地资源充足,劳动力丰富,通过农业自足,增进生产力显然比工业容易。同时,梁漱溟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农业经济建设为切入点,促进乡村建设,其目的是引发工业,其结果是反哺工业,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健康模式。

1.3 战略镜鉴的理性选择

梁漱溟主张以农村入手发展国民经济,另一个目的是避免资本主义已出现的弊端。其认为,“中国根干在乡村,乡村起来,都市自然繁荣。可是如走近代都市文明资本主义营利的路,片面的发达工商业,农业定规要被摧残。”[1]借鉴资本主义先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而后再救济农业的方法,会对农业破坏会更严重。应依据中国实际,探索出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方案,这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此外,中国国格中的自主性和引领性也是乡村建设理论生成的内在动机。

2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核心要义

梁漱溟深刻剖析了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实际指出乡村建设的内涵、本质、将要面临的障碍,以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等,是一套系统全面的乡村建设理论,为开展当时代乡村建设运动搭建起宏伟蓝图。深入研究学习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把握其乡村运动思想的核心要义能为新时代乡村建设启迪思路,提供必要的价值遵循。

2.1 乡村建设的主要范畴

梁漱溟坚持乡村运动优先于提出土地问题的主张,因为只有乡村运动才能形成解决土地问题之负责的力量。在梁漱溟看来,和乡村建设关系最大的是农业,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而促进乡村建设的问题却不在土地,而在人与人之间。所以调整社会关系形成政治力量,建立一个向上的组织,重新建立社会构造是乡村建设的主要范畴,也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前提。

2.2 乡村建设的主要矛盾

在内忧外困的时局下,梁漱溟认为乡村运动存在4大障碍。治安问题。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势力单薄,乡村法治体系不健全,往往导致强权、欺霸、盗窃等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活生产。运输问题。推动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即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但运销不便使得农业产品与工业市场脱节,对农业冲击较大。农民负担问题。包括苛捐杂税、田租、高利贷等。农民生活愈困,则于农业生产愈无力,形成恶性循环对农业生产损害巨大。灾害问题。科学技术不成熟、缺乏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等,乡村建设往往受制于洪水、大旱,以及病害、虫害等自然灾害。

2.3 乡村建设的主要战略

在促进乡村建设的思想体系里,梁漱溟把消除农村弊端作为促兴农业的“消极功夫”。又提出了促使农业进步的“积极功夫”,即流通金融、引入科学技术、促进合作组织。在具体推进乡村运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不可急功近利或者一刀切。

流通金融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业产品流通而建立的农民银行,将都市的资本吸纳于农村。引入科学技术主要包含2方面,先进科技人才和科学生产技术。开设乡村治理讲习所,训练具有科学素养的管理人才指导乡村建设;改良农业推广机关,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产品,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进步、乡村建设健康发展[1]。促进合作组织,主要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实现农业社会化。工农合作实现劳动力和资本的融合,农业服务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最终达成城乡工农经济生活社会化。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妥善处理集中和民主的关系,应采取渐进的、非暴力的方式。

3 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

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其它社会条件的制约,以梁漱溟为首的一批先进分子组织的乡村建设运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尽管如此,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仍具有划时代的先进动机。充分认知梁漱溟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经验,对指导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真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积极功夫”,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金融功夫:加强新时代乡村金融流通

乡村金融流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农村金融的流通发展程度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纵深发展,农产品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产品购销市场逐步扩大,以农产品作为农民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态势明显。农民的生产活动已逐渐参与到农业市场的生产、储运、营销、服务、售后等产业链中。农产品生产成本投入、经营规模的改善、服务质量的提升、销售渠道的拓展都需要完整的农业经济资金链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持续循环发展。此外,作为农业重要生产要素的农村劳动力,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其土地情结逐渐松动,农转商、农转工、农转建和农转服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的市场融入度愈来愈高,对市场的接受度和适应性逐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的商业流通快速发展的需求,要求同时加强农村金融流通。

在农村金融流通滞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制度、抵押抵款制度,鼓励农民合理评估个人资产、家庭经济抗风险能力,相关农村银行和机构要科学综合研判农民信用指数,制定科学的还款政策,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应对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提高、市场流通加快所需要的资金。另外,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农村资金的收益率,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整合分散资金统筹规划使用,建立专项基金专款专用、特情特批。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建立金融保险制度、金融风险控制制度、农业经济金融兜底制度,充分利用保险公司的优势和政府政策支持,让农民在参与市场化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更有底气、有信心、有干劲。

3.2 科技功夫: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抓手[2]。由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地区差异等因素,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生产经营为主,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生活领域的适用性不强,容易引起农民的不接纳和排斥心理;此外,我国的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技术和组织管理仍在探索阶段,高新技术与装备投入成本较高,增加了科技创新注入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难度。另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缺乏贯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技术,使得农业发展滞后,乡村振兴潜力不足。

结合十四五规划战略和具体实际,制定短期和中长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布局谋划与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相关的重点专项,深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深入实际展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新技术运行和推广方案,以科技创新弥补农村农业发展的短板,抢占乡村振兴关键点和制高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打造高质量乡村振兴智库,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此外,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以创新联动机制为纽带实现农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创新完善、面向市场的良性循环,实现以农业为奠基,工业为驱动,服务业为目标的互助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社会化打造可借鉴的“样板间”。

3.3 合作功夫:促进工农生产合作化

工农生产合作化最核心的是工业支持农业、农业反哺工业。新时代、新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助互促,城乡区域协调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除,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以工补农要充分发挥工业较农业具有的规模化、机械化和高效率的优势,将工业化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运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弥补传统农业发展碎片化、自主化和低效率的弊病;城乡互补主要是通过把农村劳动力、生活生产原材料等向工业供给,城市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解决就业的同时为农村供给资金、人才、先进理念和经营模式等推动农业生产提效提质;除了农业走出去,农民走出去,还可以实行企业进乡村,实现工农互助,如在脱贫攻坚期间,不少山区实施移民搬迁战略后,引入乡村企业驻扎搬迁集中住宅地,即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农民服务于工业生产,为推动工农合作、共促乡村振兴助力加码。

3.4 落实功夫:结合实际递次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于各地农村所处的区位不同,有的区位呈优势,有的明显劣势;有的靠近城市,有的地处深山内陆,发展的程度不一样,有的立即变现,有的出现销售难等实际问题;有的自然条件好,有的自然条件差,发展程度不一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不会一帆风顺,甚至矛盾重重。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充分保护农民群众的首创性,鼓励引导农民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推动文明乡村、和谐乡村、富裕乡村的进程向前。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深入调研,科学研判各个乡村发展水平高低,明确把握其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概况、农民受教育情况、社会风俗等,对症下药,制定符合其实际的乡村振兴目标和实施策略,有条不紊地推动乡村发展的水平迈上新台阶,逐渐实现乡村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总目标。

猜你喜欢
梁漱溟农民农业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