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胰胆管成像以及腹部CT对肝外胆结石的诊断效果及准确性分析

2021-12-08 18:14党永平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3期
关键词:诊断效果

党永平

摘要:目的:对肝外胆结石患者进行诊断时,评价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腹部CT方法的诊断效果及准确性。方法:研究病例抽选自2019.03-2021.03,以120例肝外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病例样本。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腹部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误诊率及漏诊率等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检查后其检出率为81.67%,对照组为61.67%,比较两组指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突出,P值<0.05。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结石诊断的误诊率及漏诊率,研究组分别为1.67%和0.00%,对照组为13.33%和10.0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值<0.05。结论:对肝外胆结石患者的诊断中,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相比于腹部CT检查的效果要好,准确率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核磁胰胆管成像;腹部CT;肝外胆结石;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3-01

肝外胆结石即是发生在肝脏外部胆管中的结石,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在胆管内自发形成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则是从其他部位排出来的结石,大多来源自胆囊,也有部分来自肝内胆管[1]。发病患者如未得到及时诊治,很容易引发胆管堵塞,进而出现炎症。临床症包括腹痛、高热寒战以及黄疸等,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目前阶段对于肝外胆结石的诊断,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以此确定具体病变位置[2]。不过对于检查方法的选择,当前尚未有统一规范,基本是采用常规的腹部CT 检查。但其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肝外胆结石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泥沙样以及等密度结石的分辨率相对较低,而且成像方式具有单一化特点,难以对结石的准确位置进行确定。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作为新兴诊断手段,具有成像分辨率高、无创、无需借助使用造影剂等优势,有效提高肝外胆结石的诊断价值。为此本文主要探究核磁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两种检查方式的效果及准确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抽选肝外胆结石患者120例,研究起止时间为2019.03-2021.03。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包含60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构成中有男病人31例,女病人29例,年龄中位(52.13±7.68)岁。对照组构成中包括男病人32例,女病人28例,年龄中位(52.86±8.0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组间差异不显著,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腹部CT检查方法,主要措施:(1)检查前指导患者空腹8h,饮水250-500ml,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患者造影剂1.5mg/kg。(2)利用CT机对患者进行腹部CT检查,取患者仰卧位。然后进行动态容积灌注和成像操作,通过常规扫描以及增强扫描后,了解患者的肝脏下缘以及膈顶区域等情况。(3)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扫描参数,明确患者病变位置,最后将相关数据上传到工作站。

研究组患者接受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具体内容:(1)实施检查前指导患者空腹4h,并确定横断面以及呼吸触发等检查序列、冠状位序列以及屏气序列等。(2)完成序列扫描操作后,将获得图像上传到相应的工作站实施处理。(3)由专业医师负责原始薄层图层重建,并对病变进行分析,根据显示结果判断是否同意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诊断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情况,即是统计患者的阴性结石、阳性结石以及可疑結石等患者数量,计算阳性检出率。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对研究中出现的计数资料进行处理。行卡方检验,用(%)表示。当计算P值<0.05时,表示组间差异突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率

经检查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研究组患者为81.67%、对照组为61.67,研究组相比于对照组的检出率较高,且组间差异突出,值P<0.05。如表1所示。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误诊率及漏诊率

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其中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即是误诊率1.67%<13.33%、漏诊率0.00%<10.00,组间差异突出,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肝外胆结石是人体胆道系统常见的结石类型,近年来发病率相对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在临床上的发病表现为发热、腹部疼痛、寒战以及黄疸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出现胆道堵塞、细菌感染、胰腺炎症等,甚至导致死亡[3]。该病的发病机制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个人生活方式等存在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体肝脏会分泌出大量的胆汁,以此促进脂肪等物质消化。如果出现饮食习惯不健康。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则会造成胆汁分泌紊乱以及成分改变等问题。一旦胆汁内析出结晶,在钙化后即形成结石[4]。该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提高临床诊断价值,大多采用影像学检查方法辅助诊疗。不过,由于该病症在早期阶段缺乏特异性,导致诊断过程中出现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因此需要合理选择疾病诊断方法,从而提高诊断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腹部CT是目前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技术相对成熟的影像学检查方式,针对腹部疾病的诊断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针对肝外胆结石开展诊断检查时,具有较好的效果。其原理是指导患者饮用含有碘元素的水,以此降低伪影产生率,保证诊断图像更加清晰。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是当前临床上一种新兴诊断方法,其相比于腹部CT检查而言,在检测过程中无需依赖造影剂,而且操作程序和过程比较简单,应用价值相对较高[5]。同时与腹部CT比较,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的优势更为明显,如成像清晰度高、可基于图像确定患者具体结石位置、扩大观察范围、检查效果不会受体位等因素干扰。并且该检查方法对阴性肝外胆结石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检出准确率高。

通过抽选肝外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均有60例患者。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接受腹部CT检查方法,研究组患者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情况,研究组肝外胆结石检出率为81.67%,对照组检出率为61.67%,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大且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的诊断效果更好,其是由于该检查方式对阴性肝外胆结石的敏感度较高,并且可从多角度显示胆管系统图像,进而准确判断病变位置,应用价值更高。对比两组患者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情况,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分为统计为1.67%以及0.00%,对照组指标为13.33%和10.00%。组间比较误诊率、漏诊率数据,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通过核磁胰胆管检查,能够有效提高对泥沙样结石、等密度结石等图像分辨率,从全方位进行成像,避免腹部CT成像单一的缺陷,从而准确定位结石位置,减少诊断误差。

综上所述,对肝外胆结石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采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相比于腹部CT检查,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并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具有相对较高的应用效果和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靓.腹部B超、CT和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4):133-134.

[2]胡凯.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7):81-82.

[3]杨胜碧,李屹,杜富猛.超声、CT和MRC P检查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对比[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0,29(1):173-174.

[4]路雨澍.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意义[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5):34-35.

[5]冯会蓉.对比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饮食保健,2019,6(33):250-251.

猜你喜欢
诊断效果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阴道超声在妇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鼻咽癌的CT与MRI的诊断效果对比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分析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胃镜活检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