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

2021-12-08 01:18林峻先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高校

林峻先

摘  要:伴随国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广泛普及,如何提升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意识,加强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改善终身体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真正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长期习惯,已然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本文基于终身体育基本内涵,分析了终身体育意识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1],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2-0-03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人们对身体健康也愈发重视,国家提倡的终身体育思想亦被大众广泛认可。高校体育教学在终身体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衔接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桥梁,对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具有促进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情况,对其体育价值观与自主锻炼能力将会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在该阶段引导学生明确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养成运动习惯[2],为进入社会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合理与科学地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国民体质水平有实际意义。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存在的关联

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中,高校作为主要场所,在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以后,可以有效丰富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提升文化素养和能力。而且在高校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也能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状况,达到身体和大脑共同发展的目的。据实践研究和分析得知,合理有效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可以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来说,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并给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添乐趣,使当代大学生在运动锻炼中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减少对不良信息的摄入,防止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想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侵蚀,使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良好的习惯,提升自我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帮助他们完成德育知识学习的目标。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优势,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打好身体基础,而且开展有效的专业学习,也能给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奠定基础。现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应该承担更多艰巨的义务和责任,还要拥有多样化的文化知识内涵以及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来自就业、生活、成长的压力与挑战,肩负起社会责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较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只有通过体育教学才能将学生体育锻炼和学习的培养工作落实,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坚强、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并且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拼搏意识和审美能力。总之,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二者的协调发展和进步,能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对有关学者的研究数据分析中得知,大学阶段学生养成的个性气质或者个人习惯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很大影响,大学阶段提升体育教育力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作息、运动锻炼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坚持锻炼、合理作息的有效意识。终身体育可以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通过终身体育的开展,也可以让大学生带动国民身体素质提升,逐渐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新形势背景下,学校运用有效的体育运动课程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逐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终身体育学习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将高校体育在育人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培育作用发挥出来。

二、终身体育意识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更多体育人才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其他人来说,身体健康是发展的根本与基础条件。而高校作为不断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及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使命十分艰巨。所谓高质量人才,指的是具备夯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健康体魄与顽强意志等优秀品质的人才。后者作为最重要的一点,若想实现该目标,需要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融入终身体育理念,使體育精神渗透大学生群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一方面,强化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深化学生群体体育精神方面的熏陶和感染[3]。另一方面,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群体切身参加到体育教育活动中,体验体育运动的特殊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性体育运动,强化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身体健康是个体发展的载体和根基,即便个体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亦要具备强健的体魄作为支撑,从而以更好的自己为社会和国家服务,最大程度实现个体人生与社会价值。

(二)有助于生成特色体育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成是持续探究、持续优化以及持续自省的实践过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始终在探究适宜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敲和验证,建成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体制改革伴随主体制度变革的持续更新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相关制度的创新改革亦在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实践,证明终身体育意识是契合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主流态势,其从以往体育知识讲解向体育观念、体育思想意识传播方向转变,深层次地融合了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教学,从根本上体现了体育教学需要落实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部分高校受到陈旧的教育观念深远影响,在教育实践中通常欠缺课程创新意识,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过于单一与保守,导致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推行的因材施教理念难以落到实处,课程教学安排层面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单一化的体育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无法充分顺应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在此种环境下生成的结果,通常是不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亦无法有效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对学生群体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反向影响。

(二)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

现阶段,国内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中依旧延续陈旧的教育观念,面向学生群体使用以往的教材展开教育活动,且体育教育项目普遍集中于传统项目层面,具体包含羽毛球、足球、篮球以及排球等各项球类运动和长短跑等诸多田径项目,单一化的教育内容难以切实发挥大学生群体主观能动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主动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更无法有效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进而难以实现提高体育教育工作整体质量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核心目标。另外,高校传统体育教材通常存在专业知识点碎片化与知识面不集中等问题,这便导致体育教师难以有效把控课程教学重点,课堂发挥存在随意性,且部分教师教学思路并不固定,其难以科学与系统地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三)体育教学工作有效性不足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认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专业课,尽管体育课程归属基础课程体系,但是体育课程只是为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知识而服务的辅助课程。深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教育实践中采取宽松化的教育管理观念,在教学中采用统一化的标准要求学生,并未针对学生进行分层次与分项目的体育锻炼。在此教育环境下,若体育教师进行的运动强度过大,会致使运动能力较为薄弱的大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消耗过多体能,而如果体育教师进行的运动强度较低,则难以充分满足具有较强运动能力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现实需求。

(四)体育教学活动多样性的缺失

近几年,许多高校体育教育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展开培养,合理探究有关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但是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学活动形式缺失多样性的问题,未能根据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发展和培育要求,组织多样性的体育教学活动,学生只能将体育知识的学习局限在课堂,或者相关体育比赛活动中,学校和教师未能结合学校体育教学特色、专业特色,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不足,难以将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的积极性散发出来。并且,由于部分学校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认识不足,所以在与社会体育单位合作、社会体育项目合作,共同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未能积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学活动或者比赛项目,从而难以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给其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带来很大困境。体育教学活动多样性的缺失,也很难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比赛意识,制约和阻碍了体育教学工作开展。

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策

(一)强化体育教学乐趣,提升体育运动参与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是限制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以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为依托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强化体育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和意识打下基础[4]。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基本篮球技能之后,针对喜爱这项运动且对该运动具有较强兴趣的学生进行分组,开展组间篮球对抗赛。以此为各个层次的大学生组织针对性训练项目,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彰显其主体地位,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乐趣的要求。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师应借助强化课程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重要价值,了解参与体育锻炼项目既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强化体育教学趣味性,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体育锻炼,从而提升体育运动参与意识,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夯实基础。

(二)基于体育热点项目,充分渗透终身体育意识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体育教师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进体育热点项目,借助体育热点项目,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兴趣。现如今体育热点项目的竞赛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这对培养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参与兴趣,让学生长时间进行该项运动具有积极影响。体育教师可以呼吁学生组建羽毛球和篮球社团,渗透体育俱乐部的新型教育模式,组织其与本地体育俱乐部进行联谊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体育项目时获得专业性指导,从而不断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摒弃部分竞赛专用动作与技术的教学,在改善项目动作教学的同时,把实用性与普遍性的运动动作传授给学生群体,切实降低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难度,有效提升学生群体运动体验感,从而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持久性。比如,篮球作为热点运动项目,深受社会大众推崇和喜爱,由此,社区与高校可针对篮球运动项目建设运动场地。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热爱篮球运动的大学生展开竞赛,借助体育竞技加强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积极性。而在课后阶段,体育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自主锻炼。借助课堂训练与课下运动融合的教育模式,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可以养成积极的运动习惯,进而让体育运动切实成为大学生群体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创设体育文化环境,提高终身体育长远效益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校园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在体育教育中具有无形的熏陶作用,与此同时,校园文化意识实现是终身体育长远效益的核心所在[5]。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若想有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健全体育赛事相关组织建设,借助组织活力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运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创设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借助课堂教育以及课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让大学生在掌握体育运动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同时,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实现愉悦身心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经过课堂体育锻炼与课后实践运动相融合的针对性强化训练,通过学习、复习和巩固,能够加强体育锻炼的参与意志,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四)构建体育活动小组,优化终身体育活动形式

在将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作用发挥出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过程中,其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价值,并合理结合高校特色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高度进行优化,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与终身体育发展和学习有关的技术技能,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推动个人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有效形成。教师可以构建学生体育活动的小组,优化终身体育活动形式。并结合活动课程化要求,精心谋划每年秋季的运动会、励志趣味运动会,要求学生组成多个体育课外活动社团,从而在学习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其中,比如田径队、篮球队、啦啦操队和羽毽社等。在有关学校体育活动和比赛项目的开展中,各个小组可以明确自身的活动时间、地点,然后具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计划,通过活动和比赛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质,进一步巩固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学生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学习习惯[6]。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主要方向与重要依托。终身体育意识能够把体育锻炼融入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把体育锻炼渗透到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并非短期内便可完成,需要通过长时间培养与实践才能实现,这就需要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守刚.基于个性化人才培养音乐类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0):69-70.

[2]马晓媛.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必要性和优化策略[J].财富时代,2020(6):89-90.

[3]杨文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实施与内蒙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18(3):55-59.

[4]王猛.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校园(上旬),2017(7):134.

[5]陶宝峰.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探究[J].智库时代,2018(51):193+197.

[6]宫兵兵.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19-20.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意识体育教学高校
高中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