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路径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

2021-12-10 05:53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孔镜节段腰椎间盘

张 帆

(鞍山市中心医院手术室,辽宁 鞍山 114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外伤或者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一种骨科疾病,以髓核突出为主要病理变化,患者常常因为神经根受压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和下肢放射疼痛症状,引起肢体运动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该疾病,且以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为主,该手术通过椎间孔入路内镜直视,由内向外逐渐切除突出椎间盘组织。该手术形式凭借其切口小、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以及术中出血量低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但此项手术技术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同时与医生、护士、患者之间的配合程度也有关。手术室护理路径护理方式是根据护理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护理计划来实施操作,从而规范护理秩序,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本文选择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就手术室护理路径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护理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1月时间段至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7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37岁,平均(51.26±5.12)岁;病程在6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0±1.03)年;发病部位:L2-L3/L3-L4节段患者4例、L3-L4节段患者9例、L4-L5节段患者11例、L5-S1节段患者10例、L4-L5/L5-S1节段患者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35岁,平均(51.36±5.02)岁;病程在5个月-6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37±1.11年;发病部位:L2-L3/L3-L4节段患者5例、L3-L4节段患者10例、L4-L5节段患者10例、L5-S1节段患者12例、L4-L5/L5-S1节段患者1例。2组基线资料显示P>0.05,提示对比研究成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已完成意愿书签署;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沟通难度较大患者;因外力作用造成骨折患者;合并严重心肝等重要器官功能损伤患者;依从性较差患者。

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术前确定好手术室内仪器和设备正常运转,准备好相关器械。手术时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手术。术后完成伤口包扎并送回病房。观察组采取手术室护理路径。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包括护理时间和对应的内容,每完成一项工作就进行标记,术前一天将路径表发放给护士,提醒护理人员注意流程以及各个细节。(1)术前组建专业访视团队,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将手术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详细讲述给患者,存在疑问的患者需要重点关注,对其问题给出合理解释,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病患以及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细节,帮助其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护理工作。(2)手术当天,调节手术室内温度,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核实其信息,稳定患者情绪。准备好手术需要的器械并进行常规消毒。(3)术前半小时,建立静脉通路,并协助医生摆放好体位,做好保暖工作。再次核对手术所需的器械,调试器械运作,确保器械齐全且指标准确。(4)手术进行时,护理人员需协助医生完成C机定位工作以及内镜系统连接工作,冲洗伤口时做好体温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5)手术完成时实施体位干预,维持椎体正常生理曲度避免扭曲。取患者平卧位,定时帮助其翻身。

3 观察指标:(1)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2)疼痛程度。以视觉疼痛模拟评分评估,提供1张0-10刻度的直线纸片,让患者自行标记,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3)腰椎功能情况[2]。采用Oswestrey功能障碍指标对手术前后的腰椎功能进行评估,共包括站立、提物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10个项目,量表结果0%-100%,比例越高表示功能越差。(3)并发症情况。记录2组患者发生术肢痛觉过敏、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以及硬膜损伤等并发症情况。

5 结果

5.1 2组手术时间对比: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08.62±24.30)分钟,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0.37±16.37)分钟,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51,P=0.000)。

5.2 2组患者疼痛情况以及腰椎功能情况对比:术前2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情况以及腰椎功能情况对比

5.3 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中,出现术肢痛觉过敏患者2例、椎间隙感染患者3例、神经根损伤患者2例、硬膜损伤患者2例,总发生率为24.32%。观察组患者中,仅出现椎间隙感染患者和硬膜损伤患者各1例,总发生率为5.26%。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4131,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受到牵拉或挤压而发生慢性劳损或者变性,导致局部组织弹性和韧性下降,在外力作用下破坏腰椎间纤维环并使髓核脱出[3]。保守治疗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腰部疼痛感,但无法根治该疾病。而传统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较多并发症,预后效果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中并获得较好的效果[4]。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手术不仅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且需要医生、护理以及患者的紧密配合。手术室护理路径是现代护理学科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种护理模式,根据事先制定的计划开展护理工作,更加注重护理的整体性和实效性。该护理方式对患者开展全面且科学的护理服务,尽可能提高护理质量以及医疗水平,同时降低医疗成本[5]。

本文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手术室护理路径可提高手术效率和术后效果,促进腰椎功能的改善。首先需要成立护理小组,根据手术情况,按照时间顺利确定相应的护理内容,制成护理表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具体做什么工作,使各个职位的护理人员均能有计划的进行相关操作,提高护理效率和质量,防止因专业能力的差异而造成护理缺陷和风险[6-7]。另一方面,手术室护理路径的应用能帮助护理人员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患者基本情况以及病情变化,能对其产生的预后影响进行判断,以便采取更有效且快速的预防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4.32%(P<0.05),说明手术室护理路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可改善预后效果。刘燕[6]等研究中对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3%,明显低于对照组18.62%,证明手术室护理路径改善术后预后效果的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路径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术后腰椎部位疼痛感,帮助恢复腰椎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孔镜节段腰椎间盘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造成颈椎及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