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转折:从玩童到学童

2021-12-10 16:09张建新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主题探讨

张建新

摘要: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优美散文,对其主题一直存有分歧,主要围绕是否在于“揭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而展开。笔者查阅资料后,对其主题有了新的见解——这是人生第一次重要转折:从玩童到学童。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题  探讨

鲁迅先生的优美散文《從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历来都被各种版本的教材选入了初中课文。可是,对这篇散文的主题却存有分歧,主要围绕是否在于“揭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而展开。

早年曾在北师大和南开大学任教的李何林先生(1904—1988)认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有着无尽的生活乐趣与童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束缚和伤害着儿童健康发展”。196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刊发了许钦文的《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他也主张此文的主题在于“揭露批判”旧的封建教育。此观点一直被沿用并被概括为:“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摘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2006年,广东社会科学大学执行校长、教授张硕城先生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这篇散文,没有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旨”。他从《朝花夕拾》文集的名称、散文的实际内容、对两个人物(长妈妈与寿镜吾先生)的描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亦见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笔者认为李何林和许钦文先生的观点是偏颇的。张硕城先生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如张硕城先生所言:鲁迅先生把它归到《朝花夕拾》文集中,说明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段生活都觉得是美好的,其中并没有批判旨意,不然,怎会统称为“花”呢;文中找不出阴森、冷酷、枯燥的描写和作者揭露、批判或不满情绪的用语,更没反映出对儿童有任何伤害的情节;从对寿镜吾先生的描写中,也没有任何贬斥之意,体现的却是敬重之情——鲁迅先生一生经历了多位老师,但他却只写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三位老师(寿镜吾、藤野严九郎、章太炎)。作为一代文豪,他能对自己敬重的老师不恭吗?

但张硕城先生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呢?笔者认为并不尽然,其观点有脱离时代、就文说文之嫌,难免肤浅。作为一代大文豪的成年鲁迅(当年45岁)回忆儿时生活经历,应该有所深思和寄予,其主题应有深层内涵。

笔者在教学教研实践中,先后查阅了有关资料,于2015年在全区(县)中学语文教研平台,首次提出了“人生第一次重要转折——从玩童到学童”的新观点,得到了全区初中语文教师的广泛赞同。下面重点从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成文背景看

作者在文后特别标注了成文时间:“1926.9.18”。在此前的1923年,作为与鲁迅同时代的陶行知先生已倡导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6年,陶行知先生将视线转到了乡村教育,先后发表了《全国乡村教育改造的宣言书》、《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等重要文章。1926年5月,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本届农讲所由毛泽东任所长)。鲁迅先生写此文的时间正是中国传统的秋季开学时间。而在那个时代,不少家庭(尤其农村家庭)是不送孩子上学上学读书的,导致国民整体素质低下,国家十分羸弱落后。鲁迅先生在这开学季写此文,是顺应时代要求,那就是引导人们把孩子送去学校读书,要让孩子从“玩童”转变为“学童!”这是一个人应该且必须经历的重要人生转折。文中为何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了”,这应是当时作为儿童的视角的疑惑。但回忆这件事时的成年鲁迅一定是知道为什么的——那就是家里人要将“我”这个“玩童”转变为“学童”了!

二、从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看

作者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又于同年10月写成《藤野先生》(亦被辑入《朝花夕拾》)。笔者认为:前者是回忆具有第一次人生转折意义的启蒙教育;后者是回忆改变自己人生志向的一段学习经历,作者在这次经历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看到日俄纪录片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时,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时的刺激,于是毅然弃医从文。他认为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文学和教育可医治人的思想。因此,鲁迅先生后来一直致力于用文学救人思想的“救国救民”工作。鲁迅先生的这两篇文章应该是有其内在联系和思想根源的。对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应单纯理解为两个不同地点或场所的变换,应理解为把“家里的玩童”转变成“学堂的学童”(当今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才符合作者的内心思想——要强国必须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民素质首先要让孩子从小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

三、从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看

“我”在百草园的生活固然是快乐的,但生活空间却是狭小的,见识是狭隘的,听到的只是些“美女蛇”之类的迷信且无聊的故事。若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才真会妨害儿童身心发展!而在“三味书屋”,这里仍有优美的环境,还有老师传授知识,更有学童一起玩乐和学习。在这里,生活空间广阔了,同时“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不仅增长了知识,增加了见识,还学到了礼仪,提高了能力(学会了绘画且换成了钱)等,这岂不是读书促进了孩童发展吗?

笔者还认为,文中提到的“闰土”父亲并不是无厘头。“闰土”父亲不是很能干吗,雪地捕鸟“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还向“我”传授了方法;闰土少年时不也很机灵吗,不仅懂捕鸟、还会持叉刺猹、还懂很多道理等,可后来的闰土却变得木讷而呆滞了。(见鲁迅小说《故乡》——这应该就是没送闰土上学的缘故吧。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可归纳为:通过“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的回忆,反映了“我”从“玩童”到“学童”的人生转折过程及成长情况,从而引导家长要送孩子上学读书,以提高下一代文化知识素养,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下一代的关心,对国家未来的关注,体现了作者用文化救国救民的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反映,按此主题教学,显得合符情理,重要的是对家长和孩子能产生正面的激励影响;若按“揭露、批判”的观点教学,实在牵强且不好讲清楚,还会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2、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鲁迅小说集《呐喊》

3、鲁迅生平和陶行知生平

猜你喜欢
主题探讨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