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

2021-12-11 05:10王雪芬
天津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盈利模式服务商科技期刊

王雪芬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苏南京 210042)

0 引言

科技期刊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其中,江苏省拥有254种,科技期刊数量居于全国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近年来,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在学术质量、精品建设及出版发行等方面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并且稳步提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1-2]。但是,由于科技期刊刊载内容较为专业,读者范围较小,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纸媒日渐萎缩,而我国科技期刊的盈利模式仍以传统的发行、广告、与数据商合作为主,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仍待开拓[3]。如何利用数字出版实现盈利,维持期刊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了科技期刊社重点探索的方向。

1 研究对象与调查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江苏省通过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认定的218家科技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上述江苏科技学术期刊数字盈利模式进行调研分析,最后收到有效问卷154份,回收率为70.6%,因此认为本次调研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2 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盈利现状

2.1 常见的盈利模式分析

根据调研问卷,几乎所有的科技期刊均采用了数字化的出版方式,但是目前江苏省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相对单一,最常见模式是依托信息服务商如知网、维普、万方等对内容进行销售,占比99.35%;其次是建立网站,占比67.53%;选择微信公众平台的占39.61%,其他占0.65%(图1)。与信息服务商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期刊社将原本纸质出版的内容数字化后交给信息服务商在线销售,按照约定的比例进行利益分成。对“是否与国内信息服务商签订合作出版协议”的调查显示,有16.88%的期刊与知网或者万方等数据库签订了独家合作出版协议,有80.52%与多家 数据库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可见,大部分期刊都与国内信息服务商签订了网络合作出版协议。

2.2 数字化盈利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科技期刊数字化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市场经验,盈利有限。对“来自数字化出版业务的收入占期刊全部收入的比例”调查中,89.61%的期刊选择了“较少,可忽略不计”,10.39%的期刊选择了“50%以下”,“无”和“50%以上”均为0。因为期刊基本上都与数据库出版商进行了合作,所以会有一些数字化合作费用,但是费用较少,与期刊的全部收入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对“与信息服务商合作出版业务收入占数字化出版收入的比例”调查项,81.82%的期刊选择了“50%以上”,12.34%的期刊选择了“较少,可忽略不计”,2.6%的期刊选择了“50%以下”,3.25%的期刊选择了“无”。对“来自微信平台业务的收入(如付费阅读、广告等)占数字出版业务收入的比例”调查项,83.12%的期刊选择了“无”,12.99%的期刊选择了“较少,可忽略不计”,1.3%的期刊选择了“50%以上”,2.6%的期刊选择了“50%”以下。在“对自网站业务的收入占数字化出版业务收入的比例”调查项,69.48%的期刊选择了“无”,30.52%的期刊选择了“较少,可忽略不计”。由此可见,江苏省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收入主要来自信息服务商合作收入,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仍有待拓展,盈利效果不理想。

2.3 盈利模式理念

调查发现,参与调查问卷的期刊均对数字化出版前景看好,84.42%的期刊选择了“期刊集群出版”,71.43%的期刊选择了“与信息类服务商多家合作”,17.53%的期刊选择了“与信息类服务商独家合作”,50%的期刊选择了“微信公众平台”,13.64%的期刊选择了“单刊网络出版”,3.9%的期刊选择了“保持现状”,1.3%的期刊选择了“其他”(图2)。由于本项为多选,仅能看出“期刊集群出版”“与信息类服务商多家合作”“微信公众平台”是期刊比较看好的数 字出版方向。

3 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数字出版整体盈利状况不佳

调查问卷显示,89.61%的期刊其数字化收入仅占期刊全部收入的比例较少,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江苏省科技学术期刊的盈利模式仍以传统的纸刊出版盈利模式为主,数字出版虽然得到了期刊社的普遍认可,期刊社也一直在尝试与信息服务商合作出版、自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出版方式,但是对每种数字出版方式没有深入挖掘,数字出版盈利状况不佳。

3.2 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仍需深入拓展

在对期刊数字出版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与信息服务商合作出版是期刊社数字出版主要的盈利模式,虽然有些期刊社也自建了网站,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但是没有深入拓展其服务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盈利能力有限。而在与信息服务商合作出版的过程中,期刊社仅仅是内容提供者,不参与网络销售过程,这就导致期刊社过于关注产业链前端的内容来源——作者,而忽视了来自市场及内容使用者的反馈,这对期刊社的长远健康发展不利,而且此种利益分配方式过于呆板,不利于调动期刊人的积极性。

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上线以来,规模急剧扩大,2020年公众号数量已突破2000万个,截至 2020年3月底,微信的用户已达12.025亿。以上数据表明,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数字出版形式,拥有无限的潜力,但是期刊社显然没有对这种数字出版形式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另外,一些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异军突起,迅速抓住了网民的眼球,对期刊社而言也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

3.3 数字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科技期刊由于内容专业性较强,读者群范围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在新兴媒体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各种期刊数据库和仓储式在线作品平台的普及,电子文献由于获取、阅读、存储更加便捷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其使用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纸质出版物,这就导致科技学术期刊的纸刊发行量逐年减少,盈利能力也逐渐降低。有学者研究发现,江苏省科技期刊每年有15%左右的期刊处于亏损状态,盈利和收支平衡的期刊所占比例均为41%~45%。而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导致期刊社根本无法在数字化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

3.4 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传统的出版业要求编辑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深厚的编校功底和丰富的从业经验,而对数字出版编辑的要求则在此基础之上,尤其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找到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编辑人员对期刊社而言也是困难重重。因此,数字出版编辑人才的短缺也极大地制约了江苏省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

4 数字出版盈利能力提高的对策

4.1 利用融合平台,构建科技学术期刊产业链

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融合平台可将多种产品集于一体,可实现网络出版协同采编、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分析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实现论文的优先出版,改变传统评审模式,实现开放同行评议,还可以关联大量不同类型的相关数据信息,利用可视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及可视化工具将科学数据和相关科研信息立体地呈现在科研人员面前,使科研成果呈现方式更完整、多元、立体[4]。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学术期刊积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资源,期刊社要充分利用这些既有资源,构建专业数据库,实现内容生产商向内容服务商的转变,并依托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优势,加强内容筛选的技术和能力,满足读者的真实需求,实现 盈利。

4.2 打造期刊品牌,提供衍生服务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期刊社不能囿于传统纸质出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建立期刊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开发衍生服务,如为客户提供相关的专业信息服务等。另外,期刊社可以利用期刊的品牌价值和长期办刊过程中积累的资源优势、人脉优势,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学术会议等。如中国光学期刊网充分利用集群优势,承办了“光学设计培训班”和“光学检测培训班”等培训服务,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打造一年一度的“年度中国光学优秀产品”评选,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环[5]。

4.3 深入挖掘并创新性地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功能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喜好,并加速着传统媒体的变革。科技学术期刊虽然致力于学术研究,内容严谨,也要顺应时势,根据期刊的特点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性地利用好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短视频平台(如快手、抖音、哔哩哔哩等)和头条号等。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不同,期刊社要针对平台的传播特征,利用网民年轻化的特点,发布更适合、有趣味的原创性内容,如科研实验小视频、科技知识普及小视频等,同时可以打造科研人员交流社区,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服务等,在提高期刊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还能实现不同程度的盈利。

4.4 加大资金投入,为数字出版提供全方位支持

数字出版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无论是聘请专业人才还是研发新的核心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初期资金投入大、产出少是很正常的现象,不能因为一时看不到收益就在发展数字出版的路上徘徊不前。政府作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引导者,要对重点数字出版工程提供政策、人力和资金支持。除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外,期刊社还可以和一些实力雄厚的拥有数字出版技术的出版企业合作,利用其技术和人才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4.5 引进和培养数字出版编辑人才

科技学术期刊朝数字化方向转型并非仅是互联网与期刊传统纸媒出版的简单叠加,而是互联网技术与出版规律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最亟需解决的便是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匮乏的问题。首先,期刊社要结合科技期刊的特点,树立正确的素养认知和用人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人才,积极倡导和推广“工匠”精神,关注编辑的需求,引导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6]。其次,要加强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引进,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激励制度。再次,加强科技期刊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期刊社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和进修活动,增进人才交流,特别是掌握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媒体传播技术等最新科技前沿的数字出版编辑人才,做好人才培养与引进。最后,期刊社要完善人才考核、激励机制,为编辑提供发展平台。

猜你喜欢
盈利模式服务商科技期刊
航天卫星领域专业服务商
航天卫星领域专业服务商
汤臣倍健轻资产盈利模式研究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证书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定义和特征
论IaaS云服务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从盈利模式角度看腾讯公司的发展之路
网络电台陆续获资本青睐盈利模式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