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农业与咸安绿色发展

2021-12-12 12:10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绿色农业生态

周 华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人民政府,湖北 咸宁 437100)

中医农业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1]。中医农业是基于现有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生产经验,在不改变生产方式,不增加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创新思想和集成应用现代科技,摆脱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化肥造成的困局,引领现代农业“提质、增产、增效”转型发展,实现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发展的目标。中医农业的核心是按照中医的整体观、系统论,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按照“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发展原则和“相生相克,和谐共生”的生物法则进行农业生产。中医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升级版[2]。

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化肥,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并且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下降、产量不稳和效益不高。2015年中国使用化肥超过5 000万t,多达3 700亿,人均消费33 kg;化学农药多达13万t,人均消费1 kg,总体化学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不足30%。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省份,加快长江生态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中医农业可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探索一条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中医农业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2018年7月,袁隆平院士、印遇龙院士、章力建研究员等40多位科学家倡议发展中医农业,认为中医农业的发展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发展中医农业有利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咸宁市作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第一批试点地区之一,通过精准施肥、精准施药,达到减少化肥、减少农药用量,增加农业效益,以点带面,推动咸宁市农业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中医农业是落实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要求,也是咸宁市咸安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研究从分析咸安区发展中医农业的政策优势和技术基础入手,探索中医农业与咸宁绿色发展的实施措施,以期推进咸安区中医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咸安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食品安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中医农业是咸安绿色发展的需要

1.1 发展中医农业是落实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需要

发展中医农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务实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4]。用中医农业的系统论和整体观,统筹农业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创新推进咸安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1.2 发展中医农业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长江重要讲话精神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治好“长江病”。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地处长江中游南部,淦河水经斧头湖过金水闸流进了长江;高桥河经梁子湖也流入了长江,特别是近年因围养以及上游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未达标排放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水质一直未达标而饱受垢病。因此,发展中医农业,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水质标准,是为治理“长江病”贡献咸安之力。

1.3 发展中医农业是改善咸安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咸安农业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较好,特别是近年来咸安水利建设发展迅速,有效灌溉面积接近70%;耕地有机质含量大于2%的占68%,小于2%的只占9%。1981年咸安区粮食总产量达19万t左右,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农膜)达4 414 t,按耕地面积算,每公顷平均施用150 kg左右。而到2019年咸安区粮食总产量为27万t,粮食产量虽增加8万t,增长42.1%,但是农业投入品增长比粮食增长比例更高,而农业投入品对农田土壤、水质等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负荷加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威协,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中医农业,改善咸安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势在必行。

1.4 发展中医农业是咸安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咸安既是武汉城市圈城市之一,又是距长株潭城市圈最近的城市。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三大产业将成为咸安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香城泉都”名片已擦亮,但全域旅游仍然滞后,这与咸安是湖北省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地位不相适应,更没有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咸安区发展中医农业既可为武汉和长株潭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态农产品,又可提供生态优美的环境,可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5]。

2 咸安区具有发展中医农业的政策与技术支撑

2.1 有政策引领

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补齐生态短板。高效生态、绿色发展方向代表着农业的未来[6]。近年来,绿色农业发展提上日程,利好生物农药的政策频出。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201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快推进农药减量增效。2015年,被称为中国“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提出将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运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开发和应用药食同源食品、保健功能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大量实践证明,中医农业可以在这3类功能性食品生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农业农村部《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指出,要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因此,发展中医农业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政策导向非常明确,中医农业将成为下一个“风口”,迎来黄金发展期。

2.2 有领导重视

咸安发展中医农业,得到了湖北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勇副省长批示“要大胆试点,务实推进,系统谋划,整合抓手,重点突破”。湖北省人民政府要求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咸宁市落实万勇副省长的批示,做好相关工作。该批示给了咸安区发展中医农业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和省直相关部门也快速行动,积极对接相关科研院所开展了工作,咸安区主动反应,积极行动,成立了专班,落实了机构、人员和经费,有序地开展了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

2.3 有技术支撑

咸安区计划成立“咸安中医农业院士工作站”和咸安中医农业研究院。强大的科研团队,将给咸安区中医农业带来技术保障。该团队拟由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农业农村厅专家牵头组建,已与世界中联中医与农业产业分会牵手,并得到了大力支持。今后3~5年内咸安区将重点优先支持中医农业发展工作,优选专家团队、优质企业、最新技术和成果落实咸安。

2.4 有一定基础

咸安区国土面积1 503.8 km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拥有中高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湖网等多样化地貌类型,俗称“七山两水一分田”。全区现有耕地2.93万hm2、林地3.40万hm2、水面1.47万hm2、绿色蔬菜基地0.13万hm2,是中国著名的温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之乡,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打造了咸安绿色农业开发区、官埠休闲农业观光经济带、幕阜山绿色经济带、双溪三桥现代农业园等农业绿色发展产业聚集区,培育了15个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等村级农业绿色发展经济体。全区已有田园综合体3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专业合作社814家、家庭农场123家、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8个;已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园和专业的以中医药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园以及冷链物流园。全区已配合原农业部环保科研监测所学习吸收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探索农业清洁生产与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了4个农业清洁生产与生态补偿试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和畜牧、水产健康养殖等项目正在建设,有的已完工正在发挥作用,中药农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3 咸安区发展中医农业的核心内容

3.1 创办中医农业示范区

咸安区可在全区范围内分别选择3~5个乡镇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中医农业水田种植示范、旱地经济作物示范、水产养殖示范和畜禽养殖示范。同时选择淦河、高桥河、汀泗河、流域上游的桂花、大幕、高桥、汀泗、马桥等乡镇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提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争取用5~10年的时间把咸安区建成中国中医农业示范区,亮出“中医农业——咸安模式”绿色发展名片。

3.2 创建中医农业产业园

咸安区发展中医农业,可以双溪镇李沛村为中心,规划1 000万hm2用于建设中国第一个中医农业产业园。产业园规划五大支柱产业:一是中医农业农药产业;二是中医农业兽药产业;三是中医农业肥料产业;四是中医农业饲料产业;五是中医农业生态食品产业。产业园生产的系列生态投入品是落实国家农药、化肥减控政策,禁用饲料化学添加剂,推广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具体措施,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该产业园计划投资50亿元,年产值预计超过200亿元,将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市场价值和消费者认可度。

结合咸安区实际,采取相对集中点状供地等形式,在发展“两肥、两料”投入品基础上,突出中医农业与康养旅游特色,打造中医农业药谷、养生谷、体验馆和产业园,建设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引导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培育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中医农业品牌”,促进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将中医农业产业园打造成老百姓的“聚财盆”、城里人的“寻梦园”。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教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3.3 建设中医农业院士工作站和中医农业研究院

建设产学研基地和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借智引力,推进中医农业人才、技术、经验、文化的综合发展。一是专业人才引进与培育。包括中医药人才、农业及相关领域领军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成长途径,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农业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专业技术引进与研发。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引进栽培、养殖、防治等中医农业技术,研发生产规范及产品标准、产业种养协调、养分综合管理、生态空间布局、生态系统修复等技术,填补中医农业技术空白领域。三是经验文化交流及推广。总结分享中医农业试验示范区创建经验及其成果,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推广相关典型案例,助推咸安区中医农业发展。

3.4 建立中医农业大数据中心

开发中医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基础数据,助力研发宣传。以数据是资源、产业是目的、应用是核心、安全是保障4个理念,建设数据资源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平台三大功能平台,着力打造中医农业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应用系统层、增值服务层及终端产品。以全区为整体单元,系统规划,统一收集农业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详查、农村黑臭水体核查等“体检”工作的基础数据,重点收集细化到乡镇、到区域或重点流域的农业污染源底数、区域农业发展生态环境容量等,并借助这些数据进行问诊,编制以突出区域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咸安区中医农业发展行动规划(2020—2030年)》和年度实施方案。

4 咸安区发展中医农业的主要措施

4.1 政府主导,专班负责

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中医农业的发展。要把创建咸安“中医农业试验示范区”作为提高政治站位、履职尽责的重要工作来抓,落实专班、专人、专项经费,要让“中医农业——咸安模式”方法被人们所认知,引导和推动中医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4.2 精心策划,合理布局

要把中医农业发展纳入咸安“十四五”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并利用咸安区的自然资源和现有基础,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全域中医农业总体规划》和《中医农业产业园规划》,从点起步,到线规划,再推而广之。做到事事有特色,个个是亮点,处处有效益。

4.3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结合农业农村部化学药肥“双减”措施,开展中医农业药肥替代化学药肥试验研究,在咸安区建立“中医农业”示范区,突出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开发中医农业农药、中医农业兽药、中医农业肥料、中医农业饲料和中医农业生态食品品牌。探索中医农业优化模式和技术,研制生态食品标准,为发展中医农业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

4.4 积极引进资源

一是引进中医农业院士与高级专家;二是引进中医农业投入品的相关专利和成果;三是引进中医农业优化模式与技术;四是引进中医农业大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通过引进中医农业的相关资源,提高咸安区中医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咸安区中医农业的发展。

4.5 提供金融支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形成强大合力。政府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养生保健需求,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政策环境,对接好、引导好、服务好市场化乃至全社会的力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深入整合各类资金,全力支持中医农业试验示范区的建设。

金融支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各级政府(中央、省)的农业专项资金、其他政策性资金,在资金方面加大对中医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对中医农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二是各级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三是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的社会资本,在生态补偿机制上,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四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和商业贷款;五是产业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六是供应链金融提供全套资金服务保障;七是普惠金融和金融扶贫资金。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小微企业推行的普惠型金融服务方式比较多,可以积极与各种能够财政性担保的资金整合,用于扶持“中医农业项目”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

4.6 大力开展中医农业的示范推广

努力开展中医农业成果应用转化工作。要将新研发的中医农业投入品、中医农业的优化模式与技术推广运用,尽快形成生产力,提高咸安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咸安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食品安全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绿色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绿色低碳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