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汝汉 汤存兵
2021年各地中考落下帷幕,笔者整理了101个考区101套共124道作文题后发现,全命题作文约占62.9 %,再次“领衔”中考,且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上海题“比看上去更有意思”、重庆题“你的馈赠,点燃了我”、山西题“微笑着前行”、陕西题“这,是我的节奏”、成都题“写给三年前的自己”等,均采用以短语或单句表述的题型,其限制性增强,加大了审题难度,考生不易套作,用于区分、选拔的功能更强。因此,要想写出中考佳作,必须迈好举足轻重的第一步——审题。下面结合2021年中考,着重谈谈全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与技巧。
1.抓住题眼,化暗为明。
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题眼”。抓住题眼的方法主要有三点:
其一,从标题的语言结构关系入手找“题眼”。如果标题是偏正短语,题眼一般是中心词,因其直接规定了写作内容与角度,而修饰成分的词语则往往起限制作用。譬如济南题“为自己赋能”, 题眼是“赋能”,赋能也就是增强能力,这就是写作重点。怎样“为自己赋能”呢?那就要结合亲身经历来谈感悟,最后上升到要为国家强盛、中华复兴而赋能,做最好的自己。按此思路行文,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有深度。如果标题是主谓短语,题眼一般是谓语。譬如常州题“音乐让这一刻闪闪发光”的题眼应是谓语“发光”。只要能扣住“发光”,写“音乐”在“这一刻”所发生的故事和自我思想精神风貌的变化,就不会走题。
其二,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作为题目,题眼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只是侧重点不同。譬如山东青岛题“这才是该有的样子”是个单句,审题时要突出两个题眼“该有的样子”“才”。“该有的样子”是什么?对学生来说,就是心中有梦,执着追求;敢于拼搏、勇于承担;不断进步,收获幸福。对“才”也有多种理解,可以理解为一种变化,对某事物原本不这样认为,但后来看法发生了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强调,事物该有的样子或许很多,但我眼中这种才是最好的样子。无论是人生、自然、情感、成长等方面,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思考就好。
其三,标题“记……”“谈……”“……故事”中的动词或名词已限定了文体,题眼就是这些动词或名词。譬如攀枝花题“我的阅读故事”题眼就是“故事”,写“故事”就必须有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还要有矛盾冲突。因此,这道题不适合写成常规的读后感,更适合写成记叙文。
2.逐字扫描,两“不放过”。
其一,虚词不放过。譬如上海题“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中,“比看上去”说明是在经过自己的实践后才做出的判断。这个判断“有意思”前的副词“更”,说明在实践前自己对这个人、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是看起来有一些意义或看起来较为一般、普通的判断,但经过接触、交流、劳作、体验、思考等实践比较后,发现这个人、事、物更显示出意义和耐人寻味了,一定要在这样的框架内构思。还有山东菏泽题“遇到你,真幸福”、浙江湖州题“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中的“真”“总”等副词都是命题者设置的“小陷阱”,考生定要留神。
其二,表情景、时间或人物的词语不放过。譬如陕西题“这,是我的节奏”的题眼是“节奏”,可以写音乐节奏、为人处世节奏、前进节奏、奋斗节奏、稳定的节奏、乱中有序的节奏等。“这”创设了写作情境,调动了考生的回忆,直接带动了考生的情感。“我”是写作的观审视角,可以是个人,也可以化身民族、国家,抒发家国情怀。构思行文时既可以从个人层面写自己学习生活的节奏,也可以写周围生活环境的节奏;既可以站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角度写我国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节奏,也可以写人类社会发展的节奏,还可以从国家和民族的层面写中国发展的节奏等。
3.虚实结合,化实为虚。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譬如对四川巴中题“我心中有一粒种子”中的“种子”就要化实为虚:“这种子是什么?”“谁种下的?”“如何种下的?”“这种子是已萌发了,还是正在萌发?或是待萌发?”“为何能种在心中?”“是否之前心里没有?” “是只有一粒,还是一粒粒?”搞明白这些内涵,也就读懂了命题者意图,再去进行构思时,文章就能提纲挈领,避免偏题。又如山东淄博题“献给自己的礼物”中的“礼物”、江苏南通题“有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中的“光”都很具体但又内涵丰富,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审题时就可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构思。
4.添加语素,化大为小。
对词语式全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运用添加语素、化大为小的办法,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或短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譬如审读山东烟台题“扶”时,首先应该考虑,谁扶了谁?扶什么?怎么扶的?为什么要扶?扶的结果怎樣?于是可在“扶”前或后加上“老师”“他”或“上演讲台”“微笑前行”等词语,使其表意趋于完整,字义更加明晰。其次可添加成“自己扶起自己”,用什么支撑自己,使自己从困境中崛起,从跌倒的状态下爬起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再次还可以辩证地考虑问题,化大为小,扶就是为了不扶,不扶就是为了扶。我们学习某项特长,老师手把手地教,这样的扶,是为了以后的“不扶”,让你站得更稳,走得更远。国家的惠农政策,扶贫政策,也是这样的思路。如此审视题意,小到个人成长、家庭建设、邻里互助、社区和谐,大到国家战略、民族复兴、时代颂歌,均可入笔。
5.理清关系,化繁为简。
对于关系式全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辨清并抓住概念之间的关系,多角度、多层面地解剖题意。一要准确把握作文题题面含义,二要善于把握标题中各词语之间的内在关系,三要深入挖掘作文题的深层含义及内在逻辑关系。譬如四川广元题“体育锻炼的苦与乐”,“体育锻炼”指向明确,划定取材范围;“苦与乐”这一联言命题确定了必须从“苦”与“乐”两者关系入手去叙事说理。体育锻炼之苦,绝不仅仅是要受“皮肉之苦”和一般的“精神压力”;体育锻炼之乐,也绝不仅仅是身体更健康了,运动会上取得了良好成绩,进而体育中考终于达标甚至得到了满分。如果能把体育锻炼的苦与乐提到了利国利民的高度,那就挖掘到体育锻炼更深的意义了。若写成议论文,可层层深入地论证体育锻炼“苦与乐”的辩证关系。“苦”是“乐”的前提和基础,“乐”是“苦”的结果和升华,必须是先有“苦”然后才会有“乐”。在行文中可以恰当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推论,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于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作用。若写成记叙文,那就运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体育锻炼“苦与乐”的关系,写体育锻炼中“山重水复”之苦,写“柳暗花明”之乐,工笔细描“苦”“乐”互相转化的心理感受,抒发自己对体育锻炼的热爱之情。若用“书信体”,可以向体育老师诉说自己对体育锻炼的“苦与乐”关系不断加深的认识;若用“对话式”,可以创设两人对谈“苦与乐”关系的情境,甚至让双方对“苦”与“乐”进行辩论,最后统一认识,都有可能获得高分。
只要我们平时有意识地强化作文审题训练,就能练就百步穿杨、披沙沥金的审题技巧,在明年的中考作文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