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德育缺失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1-12-13 09:41李小平马金梅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关注类型留守儿童

李小平 马金梅

摘要:切实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未来素质,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前途和未来。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就自己所在的农村小学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所想到的现状与对策供大家批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类型;关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机会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家。由于这部分孩子大部分6—16岁之间,这里面有大部分孩子在思想与行为上缺乏自制能力,以及监管人的原因造成这部分孩子部分在思想及行为上产生如下两种类型:

一、放纵型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属于这种的。监护人通常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纪律涣散,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随心所欲。另一方面部分父母平时很少关注对子女品德教育,大部分家长采取“物质给予,行为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补偿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惯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也有的逆反或者仇世心理。以致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二、自卑、孤僻型

“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他们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自闭,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自卑心理严重。加之抚养他们的老人们与孩子存在明显的“代沟”,难以相互沟通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亲情的缺乏导致的“情感饥饿”。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基于以上问题,该怎么去做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家长认识错误,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坏,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一)应主动与任课老师、班主任加强联系与沟通。平日多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共商教育孩子的良策,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席。还要调整好外出方式,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氛围的完整性。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能够宽严相济。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管。

(二)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

1.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2.应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取得孩子的理解;沟通方式要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

(一)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监护人档案、父母档案,档案内容要全面,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等,由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二)建立“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并及时做好记录,使“留守儿童”处于始终有人关爱的环境之中。

(三)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建立“爱心图书室”,开通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给家长写一封书信,弥补这些孩子“亲情上的缺失”。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加指导。

三、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缺位现象有增无减,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校外的生活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政府部门要加大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周边不文明场所的整治力度,肃清对留守儿童的不安全因素。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让他们健康茁壮成长,是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7,(2):177-179.

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9-11.参评论文

此文系2018年度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为:TS[2018]LX 165。

猜你喜欢
关注类型留守儿童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