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2021-12-13 17:42肖庆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实践研究阅读教学

肖庆

摘要:文本解读作为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环节,受到了许多语文教育家的高度重视。无论是理论研讨,还是实际探究,关注文本、探究文本,以及语言文本怎样"走进"语文课堂,一直就是近年来各位语文教师所耗费时光最多,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研究领域之一。

关键词:文本解读;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引言

文本解读是以认识、阐释和建构文本的含义为导向,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阅读总是借助文字潜在地存在于作者面前,这样也就必然沟通了理解主体与创作主体这二种主体世界,让读者和作者之间以文字为媒体进行精神灵魂撞击与内心的问答。因而,从其本质属性上讲,对文本的解读是一个追求心理沟通的社会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双方互动的阅读反映流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不足之处

(一)阅读主体错位

阅读是一段对话流程,是閱读和文字之间的对话过程,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学习者真的是在阅读么?上课时老师总是以引领者和先知者的身份存在,并引领着学习者逐步深入到自己对文字的感知之中,老师喧宾夺主地替学习者先行了解文本,以老师自身的感受取代了学习者的感受,老师甚至主观地臆测了学习者的感知与理解能力,而学习者却仍然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按照现代西方解释学理论,由于文本含义是连续产生的,存在着"无穷解",每一次翻译其实质都是"误读",所以,又有多少需要以老师之错取代学习者之错呢?主体性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原则性问题,若舍之,所有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就毫无意义了。

(二)阅读目的不明

文本虽然是由作者创造得到的,但它也只能是对作者在某一阶段的心灵状况的反映,那么对文本解读究竟是要研读文字,抑或揣摩作者呢?在"解读文本"的理念下,我们经常会这样问学生:"你认为作者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是"这些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情感?"表面来看,这些提问中包括了作者、读者、文本三种构成要素,将三种主要因素结合一起考虑,好像构成了"对话",但细究开来,问题的答案到底是来自于阅读的主体猜测,抑或是文章字词的客观依据?作者的情感是作者的还是读者的猜测?老师依据什么判断学生的回答?一部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意义,究竟该如何定位,从语言层面到文学意象层再到意蕴层?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陷入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言语丛林。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阅读目的问题,否则,没有目的,又何必谈过程和方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一)解读把握文本

对文字的理解和掌握,最关键的便是老师对文字的虚怀涵泳,不能以"他"的角色走入文本,而要以"我"的角色走入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内涵加以梳理,对文本的话语结构加以分析,从而产生对文本的精神情感共鸣和价值观上的感同身受。读文章的过程中,真正体味与享受文本,更是要为文本而痴,为文本而狂,使灵魂与文本相互交融。特别说明的是,从老师对文本理解的内涵上而言,老师一方面要对文本的自然语言深刻的理解,一方面是对文本的人文情感深刻的理解,宜掌握文本的营构系统,体会文章字、词、句、段、篇的精彩之处,从而成为老师对文章"外观"(指文章的语言构成)与"内实"(指文章的内容思想)的全面认识。在阅读语言教学文本理解中就应该避免两种极端,一是注重于文本的工具化,舍弃了文本的人文性;二是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性,却舍弃了文本的工具化。尤其是在流行的阅读话语公开教学,往往呈现出特意加强或激发了学生的人文主义性,而是注重于感受文章中蕴含着的人文主义关爱和情感感受,将学生对文章的构建教材,文本表达中的文法之妙、文序之美统统扔到了一旁,让语文课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而对于语文课阅读素养的提高和发挥却"一没有获"。所以,在引导学习者阅读文本理解的学习过程,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在理解的学习过程中自由而无痕,让话语、思想、社会情感和内容自由徜徉于其间,才能真正实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地。

(二)抓住文章中的精妙之处

文章中甚至是在诗词中都有用着相当精美的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往往要指导学生来剖析文章中的语言文本,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内涵。

因此,当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首先带领学生们共同剖析这首诗作的基本含义,即透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物,表现作者悠然自得的山居日常生活。不过在分析研究的时间,我们就可以从反面出发,在剖析作者为什么来到这里?作者为什么在这里定居的缘由后,我们才能认识到,作者在官场生涯中遭遇了黑暗,于是,作者在山中发现了一个无忧无虑的人类,而这样的生活场景,也表现了作者对无忧无虑的生存状态的渴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注意诗句中的几个词,比如"归""下"等,让学生剖析,能不能用其他的字词来替换掉这两个词,其实,经过笔者的讲授,学生们对这首诗歌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己也知道,因为诗句中的每一个字词都用得恰当,所以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但要对诗歌内容加以赏析,而且还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多加以分析,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更加认真地投入到练习当中,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

(三)创新课堂形式

教师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新媒介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这样的一些方面:一是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运用短片、图画等多样化表现形式,给同学们展现出容易阅读的内容,从而能够产生更加直观的感觉。其次利用新媒介使课堂进入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关注于学校课堂以外的活动,把语文阅读带到学校的生活当中,也可以参与学校生活当中,比如组织父母带领儿童读书,并进行读书计划表等。三是利用新的媒介课堂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

结语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阅读教学中,通过文本解读,既可以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小学生可以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课文内容,也可以使小学生了解和把握课文阅读的主旨思路与重点内容。它能够逐步增强小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进而提高的小学语文综合能力水平,使小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149.

[2]王洋.简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89.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实践研究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