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良性肿瘤的干痛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

2021-12-15 08:11杨远园付瑞敏王进京文坤明
安徽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腹水包块腹膜

杨远园,付瑞敏,王进京,文坤明

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MPeM)是一种罕见、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的肿瘤。最常见临床表现多为腹胀、腹痛、腹部包块、腹水等,其中以腹水最为突出。在腹部CT表现为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弥漫性肿瘤浸润,腹膜不规则增厚,病变融合形成饼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水。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将MPeM分为干痛型,湿型,混合型。既往报道,绝大多数的MPeM 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呈恶性肿瘤生长的特征。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因绝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很难达到R0切除。预后与是否达到R0切除及术后辅助治疗密切相关。近期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了1 例病人,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所见肿瘤均呈良性肿瘤表现,诊疗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本研究获得了病人及其近亲属知情同意,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 病例资料

2019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48 岁女因“上腹疼痛伴饱胀不适4月,发现上腹部包块1月”入院。4月前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以进食后疼痛明显,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自行按“慢性胃炎”口服药物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缓解。1月前发现上腹部包块,上腹部疼痛及饱胀不适加重,伴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症状加重,呕吐后腹痛、腹胀稍缓解。就诊于该院门诊,病人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4个月体质量下降15 kg。既往:该病人近20年来有反复多次的石棉接触史,累计时间长达3年。慢性胃炎病史5年,自行间断口服泮托拉唑、果胶铋治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病史。查体:体温36.5 ℃,脉搏80 次/分,呼吸频率20 次/分,血压125/80 mmHg,体形消瘦,贫血貌,上腹部轻微隆起,剑突下可扪及一大小约5 cm × 11 cm 的包块,质韧,活动度好,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轻压痛。其余查体未见异常。辅查:上腹部CT 平扫+增强:中上腹壁与肝左外叶之间见一椭圆形等密度影,大小约5.5 cm × 11.5 cm,十二指肠与胆囊之间见3.5 cm × 3.8 cm 的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肿块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肿块未见明显强化,肝左叶明显受压,考虑孤立性纤维瘤的可能性大(见图1)。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增强:肝左外叶前方见一椭圆形、十二指肠与胆囊之间见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呈欠均匀强化,考虑孤立性纤维瘤可能性大(见图2)。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 未见异常。血生化:白蛋白27.1 g/L,前白蛋白73 mg/L。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见:肝左叶与腹壁之间见一大肿瘤,与肝脏组织轻微粘连,包块边界清楚(见图3),十二指肠与胆囊之间见一较大肿瘤,右上腹腹壁见两个较小肿瘤,顺利切除肿瘤,肿瘤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见图4)。术后给予预防感染,补液,止痛,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术后病理:腹膜恶性间皮瘤(上皮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上皮膜抗原(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D2-40(+),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肾母细胞瘤蛋白-1(Wilms tumor gene 1,WT-1)(+),癌胚抗原(-),上皮钙黏素(E-cadherin)(浆+),甲胎蛋白(弱+),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半乳凝素-3(galectin-3)(弱+),蛋白质S100(-),类Sal 蛋白4(Sal like protein 4,SALL4)(-),增殖标记蛋白Ki-67(20%)(见图5)。

图1 上腹肿瘤的CT图像:1A、1B分别为肝左外叶与前腹壁之间平扫、增强,见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红圈内所示);1C、1D分别为十二指肠与胆囊之间平扫、增强,见肿块(红圈内所示) 图2 上腹肿瘤的MRI图像:2A、2B、2C分别为肝左外叶与前腹壁之间等T1信号、等T2信号、增强扫描,见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增强扫描肿块呈欠均匀强化(红圈内所示);2D、2E、2F分别为十二指肠与胆囊之间等T1信号、等T2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欠均匀强化(红圈内所示) 图3 腹腔镜下见肿瘤位于肝左外叶和前腹壁之间的肿块,肿瘤与肝左外叶轻微粘连,包膜完整,边界清晰(红圈内所示) 图4 恶性腹膜间皮瘤术后标本:4A为术后离体肿瘤标本图片,肿瘤包膜完整;4B为离体肿瘤标本切面呈灰白色 图5 术后标本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5A为肿瘤组织标本病理图,细胞形态一致,核圆,细胞排列呈条索状,间质内可见明显的纤维化和炎症细胞(HE染色×200);5B为细胞角蛋白(CK)阳性,细胞膜呈棕黄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5C为上皮膜抗原(EMA)阳性,细胞膜着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5D为D2-40阳性,细胞膜染色为浅棕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5E为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阳性,细胞核和细胞质棕黄色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5F为肾母细胞瘤蛋白-1(WT-1)阳性,细胞核着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

2 结果

病人顺利康复出院。病人术后行“培美曲塞(750 mg)+顺铂(120 mg)+贝伐珠单抗(800 mg)”方案术后辅助治疗,每月1 次,共10个周期,已经随访1.5年,行全腹平扫+增强CT,未见肿瘤复发,预后良好。现病人体质量较术前增加13 kg。

3 讨论

发生于腹膜的恶性间皮瘤是一种高度侵袭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总发病率为0.2/100万~3/100 万,占恶性间皮类肿瘤的15%~20%,发病年龄通常为40~60 岁,国外报道男多于女,男女比例为2∶1。

MPeM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MPeM 和石棉暴露的关系十分密切,接触石棉是其最大的风险因素,数年就可以发展为该疾病,潜伏期可达30~50年。该病人近20年来有反复多次的石棉接触史,累计时间长达3年,其发生MPeM 可能与长期石棉接触史有关。

MPeM 因无特异的临床症状,缓慢起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多以腹胀、腹痛、腹水,体质量下降为主要症状,还有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大多数病例以腹水为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检查腹部可有大小不等的包块,位置不固定,质地偏硬,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水。Sugarbaker 等于2002年首次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将恶性腹膜间皮瘤分为3 种类型,分别为:(1)干痛型,即腹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实体肿块,伴有腹痛,但不伴腹水。(2)湿型:腹腔内广泛分布的小结节影,有腹水。(3)混合型:同时具有上述两型表现,即有腹痛、腹部包块和腹水。不管是哪种类型的MPeM,大多都表现为浸润性生长,腹膜、网膜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可并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大网膜及肠系膜不规则增厚,大网膜病变融合呈“饼状”。即使为干痛型,大多数都表现为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多个部位弥漫性、浸润性生长。本例病人有腹痛,腹部包块,无腹水,故为干痛型。CT及MRI都提示肝左外叶与前腹壁之间,十二指肠与胆囊之间的孤立肿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结合术后所见均呈现良性肿瘤表现(见图1~3),属干痛型MPeM中罕见类型。

目前,MPeM 的一线治疗方案为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由于该疾病呈侵袭性生长,不能达到R0 切除,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常用的灌注化疗药物有顺铂、丝裂霉素C、阿霉素。因此,在术前就明确诊断MPeM 的病人,手术尽可能切除肉眼可见的肿瘤,术中给予相应药物灌注化疗。本例病人在术前未明确诊断,并且术前影像学及术中均表现为良性肿瘤,将肿瘤完整切除,故未行腹腔灌注化疗。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仅HE染色不能确诊该肿瘤,需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alretinin、CK、WT-1 和D2-40 被认为是鉴别间皮瘤的最佳指标。本例病人术后病理:CK(+);EMA(+),D2-40(+),calretinin(+),WT-1(+),提示为腹膜恶性间皮瘤(上皮型)。

化疗及靶向治疗可能使MPeM 病人获益。Zalcman 等在胸膜间皮瘤的三期临床试验证实顺铂+培美曲塞+贝伐珠单抗与顺铂+培美曲塞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8、16.1月(

P

=0.006),从而推测该靶向药对MPeM 也可能有一定疗效。在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上,一个随机Ⅲ期试验提出:当贝伐珠单抗加入到标准治疗(培美曲塞+顺铂),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延长(18.82个月比16.07个月,

P

= 0.0127)。本例病人术后按“培美曲塞(750 mg)+顺铂(120 mg)+贝伐珠单抗(800 mg)”术后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图1~5见插图12-2)

猜你喜欢
腹水包块腹膜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
儿童颈部包块须警惕
国内首个腹膜假黏液瘤治疗规范发布
哪些疾病易与肝硬化腹水混淆
香油消肿化瘀
人类的内脏是简单堆在肚子里的吗?
超声对女性盆腔结核性包块与卵巢疾病的鉴别诊断
腹水浓缩回输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护理
面颈有包块 不痛也要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