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室四级导线及Smart Delay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安全性影响

2021-12-15 06:54孙红梅石秀英李飞曹杰赵江高峰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极心尖左室

孙红梅,石秀英,李飞,曹杰,赵江,高峰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利用顺序来起搏心房和左右心室,纠正左右心室机械收缩失同步,是目前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的有效方式之一,应用心脏再同步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提升心功能,降低死亡率与再入院率[1]。研究表明[2],2017年ESC指南虽将CRT作为心脏不同步慢性心衰的适应症,但仍有30%的患者通过CRT治疗后效果欠佳,无CRT反应,且术后出现并发症。因此学者们推荐应用左心室四级导线及Smart Delay对心脏再同步治疗,以减少并发症,提升心功能[3,4]。本文选取我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30例,按病情分为双极导线组(n=10)与四级导线组(n=20)。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意见(2019年修订版)》[5]的CRT适应症;均为首次植入;为非缺血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CRT/CRT-D植入适应症;不能配合治疗与随访。其中双极导线组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43.27±3.54)岁;四级导线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0~67岁,平均年龄(42.38±3.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均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将起搏器置于胸大肌浅表,长鞘进入冠状静脉后入近中段,逆行冠状静脉造影显示冠状窦及其分支。血管造影显示30例患者均有较长的靶血管,视觉长度>55 mm,符合左室四极导联植入术要求。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将左心室导联插入靶静脉,对使用传统双极导线者,依次测量10个起搏电极的起搏参数,根据起搏阈值和膈神经刺激选择最终靶静脉,确定左心室电极的最终起搏载体位置。右心室导联置于右心室心尖或右心室间隔部,右心房导联置于右心耳。拔出长鞘后,固定电极丝,连接脉冲发生器,止血后逐层缝合伤口。将植入有Smart DelayTM计算功能的四级导线心脏在同步治疗的20例患者分为两个亚组,CRT优化组和常规优化组(每组各10例),分别行CRT自动优化与常规二维超声及多普勒等优化。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导线植入情况,包括置入时间、左室起搏位点、靶血管位置、可选择向量及靶血管长度。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心功能情况、CRT有反应、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符合正态分布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左室导线植入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置入时间、左室起搏位点的基底段与中间段、靶血管位置、靶血管长度比较(P>0.05),两组心尖段左室起搏位点、可选择向量比较(P<0.05),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左室导线植入情况

2.2 两组患者术后6月随访比较两组术后6月随访发现,心功能改善、CRT有反应、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d比较(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对比分析

2.3 术后随访1.5~2年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后1.5-2年随访发现,双极导线组患者膈神经刺激1例,电极脱位1例,阈值增高2例,心尖起搏等不良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50%;四级导线组患者:膈神经刺激1例,电极脱位0例,阈值增高0例,心尖起搏等不良1例,其并发症为10%,双极导线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四级导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Smart Delay自动优化组与常规超声优化组不同时间随访比较Smart Delay自动优化组与常规超声优化组患者术后1月、3月、6月、1年随访的左室阈值、CRT有反应情况、NYHA心功能分级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随访结果比较

3 讨论

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左室四极导线可经起搏心底、植入心尖,在最大程度上选择理想起搏法治,增加左室导线的稳定性,并可避免出现膈神经刺激(PNS)等传统导线植入困难,避免心尖部起搏,选择更加理想的左室起搏点[6,7]。与常规双极导线相比,左室四极导线能解决隔神经刺激、起搏阈值增高、心尖起搏等不良并发症,但增加CRT的反应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8,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置入时间、左室起搏位点的基底段与中间段、靶血管位置、靶血管长度比较无差异(P>0.05),心尖段左室起搏位点、可选择向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由此证明,左心室四级导线能避免心尖部或低间隔左室起搏位点,增加可选择向量。相关研究显示[10],左心室起搏位点在心室激动的最延迟部位,通常左心室后的基底段,但临床操作会因起搏阈值过高、PNS和冠状静脉血管条件差,导致电极无法固定在更好的靶血管上。而左心室四极导线有4个电极串联,能避免PNS[11],选择较低起搏阈值,能更好的进行起搏位点选择,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对两组在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心功能改善情况、CRT有反应、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LVEF对比差异显著(P<0.05),LVEDd对比无差异(P>0.05),由此证明术后通过程控最短的QRS波作为CRT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过术后程控双心室的起搏得到了QRS波的最短参数,并证明了QRS时限是临床CRT获益的一项重要指标;术后1.5~2年随访发现,双极导线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四级导线组(P<0.05)。王毅博等在Mate分析中发现,四极导线比传统双极导线更能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与本研究结果相似;Smart Delay自动优化组与常规超声优化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的左室阈值、CRT有反应情况、NYHA心功能分级对比无差异(P>0.05)。相关研究表明,左心室四极导线有着多起博位点选择优势,且在CRT自动优化下,能更好的避开心肌瘢痕组织起搏,改善心室收缩,进一步加强CRT的临床效果。本研究对比差异不明显,可能是因数据量少,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综上,左心室四级导线对患者心脏功能与安全性明显高于双电极导线,CRT自动优化与多普勒、常规超声二维优化无显著差异。

猜你喜欢
双极心尖左室
超声心动图对不同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主动脉瓣置换前后左室功能变化评估价值研究
超声无创心肌做功技术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室收缩功能中的临床应用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关于双极模糊图圈连通指数的注记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再生双极器械清洗效果研究分析
(i,k)-步双极单值中智竞争图
M型超声心动图中左室射血分数自动计算方法
龙泉换流站极Ⅱ双极中性母线差动保护动作导致双极直流闭锁原因分析及整改
欢乐过大年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