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以信阳农林学院新媒体运营为例

2021-12-16 19:14郑淇元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院育人校园

郑淇元

(信阳农林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信阳 464000)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部分读者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与手机相关的应用上,通过各种新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微视频、快手、B站等与朋友进行互动,并获得更多的资讯信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因此,高校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将人才教育与网络新媒体相结合,高度重视网络育人的作用,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打造网络文化育人新模式,抓牢网络文化育人话语权。

1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升级产物,是网络信息技术作用于校园,以微信、微博、论坛等数字化互动媒体为载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以发送和接受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的文化[2]。以微博、微信公众号、QQ、抖音、视频号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传播影响力广、传播多元化的态势。基于此,高校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加强高校网络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1.1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激励创新的功能

高校网络文化通过过硬的网络硬件设施以及全面丰富的网络文化内容,给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带来丰富而充实的认知与实践体验。以信阳农林学院官方新媒体运营机构新媒体工作室为例,新媒体工作室注重培养吸收学生记者,组建了一支由全校16个学院学生组成的大学生记者团,并积极打造大学生新媒体团队。新媒体工作室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机构设置,下设有文案编辑部、策划外联部、摄影技术部、数据分析部、微博运营部共5个部门。各个小组分工明确,条理清晰,配合默契,共同负责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的日常运营工作。依托于官方新媒体工作室这个网络平台,大学生新媒体团队通过不断地自我学习、沟通协调、独立思考、创新创造,打破了大学生的传统思维,他们不再是传统校园下的“被动学习者”,而是一群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创造,领略新媒体魅力,从而根据自身所需、所求、所热爱做出正确人生选择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

1.2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社会化导向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强“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2]。官方新媒体出于宣传任务的需要,始终保持对最新鲜的资讯、最先进的理念、最现实的社会需要的探索与呈现。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不同形式的推送,为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外部世界,消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藩篱,使得高校大学生的认知与思维导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而依托于官方新媒体的高校网络文化,已然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成为大学生社会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是传统的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功能。

1.3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概念是动态的。近年来被称为“新媒体”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兴起的媒体渠道,如社交类手机应用的QQ、微信、微博,新闻资讯类应用的今日头条,视频娱乐类应用的哔哩哔哩、抖音、微视频等。由于时间、空间以及专业研究方向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大学教育会存在消息滞后、内容单一、思维固化等现象。而基于新媒体平台的网络文化则是对传统大学教育的有效补充。与传统教学与育人不同的是,新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实现网络文化育人新模式。依托于网络新媒体,高校可以高效、快捷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信息,让学生第一时间获取重要信息。同时,网络文化丰富的育人资源、灵活多样的育人形式,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相较于传统教学,网络文化育人的效率与效果都将达到更高的层次。

除此之外,由于网络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使得高校育人从传统的“一对多”成功实现了“多对多”的交互。大学生可以在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的同时反馈需求。校园新媒体运营方可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大数据的分析比对,并对下一波投放方向与主题进行调整。

1.4 高校网络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

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新”。依托于新媒体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通过优雅的文案、精美的图片、动人的音频、有趣的视频等,给高校师生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新媒体是开放性的平台,人人皆可获取新媒体信息,人人皆可参与新媒体互动。高校通过网络文化育人可以使得师生身心愉悦,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既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育人的补充,又是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的拓展。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更大限度地激发了师生创作的灵感。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能接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不断拓展视野与知识面。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知识的熏陶,师生的身心也更加趋向健康发展,负面情绪多了宣泄的渠道,正面情绪也得以不断放大并互相感染,极大地陶冶了情操。

2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面临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然成为共识,高校网络文化逐渐发展成为校园主流文化。但是,通过一些大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目前高校的网络文化育人工作还存在主题不突出、管理不完善、队伍不精良、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破除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困境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2.1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主题不突出

在现阶段的高校网络文化育人中,部分高校以及高校里的部分学院依然以线下教育和校园网等传统网络平台为主要教育平台,较少运用当下大学生更易于接受并高频次访问的新媒体平台。而在已开通新媒体(主要是“双微”平台)平台的部分高校以及高校里的部分学院中,存在着新媒体网络文化育人主题尚不明确的现象,对于新媒体的运用仅仅停留在发布通知或者新闻的阶段,未能有效挖掘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功能,无法精心策划适合本学院教学与育人主题的新媒体内容。

2.2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管理不完善

通过对部分高校新媒体运营与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新媒体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传媒趋势,各高校仅仅停留在被动跟风的阶段,运营为先,管理滞后,网络文化育人管理现状整体呈现出规章制度不规范或不健全等问题。新媒体运营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管理制度的不规范,造成了新媒体运营的不顺畅和效率低下。这对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顺利开展形成了较大的隐患。

2.3 高校网络文化育人队伍不精良

网络新媒体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衍生出来的新兴媒体。自诞生之日起,网络新媒体便以迅猛之势不断向前发展,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迅速。但是,目前高校网络新媒体的相关专业与课程未能及时跟上,专业的新媒体运营人才相对缺乏。很多高校的新媒体管理与运营人员都非科班出身,因此对网络新媒体育人的目标、工作重点、内容生产等把握不到位,造成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效果的弱化。

3 破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困境的有效实践

3.1 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放在实践中。高校网络新媒体运营主管部门(主要是党委宣传部,部分为学校团委或学生处)可以在对学校各级新媒体进行整合、实现高度融合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官方新媒体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高度。以信阳农林学院为例,学校新媒体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始终致力于提升学校新媒体工作的高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在第一时间将中央、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农林院校建设发展等方面的决策部署宣传到位;二是深度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根植红色沃土,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上下联动,强化顶层设计,筑牢阵地建设,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教育,使大别山红色文化真正地走进大学生心中,浸润心灵,砥砺品质,树立坚定的信仰与信念。通过用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图文期刊和短视频进行推送,牢牢占领高校网络思想舆论阵地,既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也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师生为发展农林特色应用型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3.2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管理

站在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明确网络阵地管理主体,落实高校网络文化监管责任,明晰网络建设平台责任,建章立制加强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管理,是落实中央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细则的要求,也是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化、高效化的主要依据,更是持续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育人效果的保障[3]。

例如,围绕着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信阳农林学院先后出台了《信阳农林学院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信阳农林学院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办法》《信阳农林学院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按照“谁发布、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各二级学院及机关部门新媒体的网络信息发布实行追责制度,为打造健康清朗的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环境提供强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

3.3 注重内涵建设,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要实现全方位育人,需要将育人领域从线上打通到线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实现从校园到社会以及家庭的链接。讲好校园故事,树立先进典型,打造精品内容,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高校网络新媒体要充分挖掘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与传播特点,进行精品内容建设,以优质的网络文化作品推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例如,信阳农林学院官方新媒体各平台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内容建设,并通过不同平台、不同传播形式实现融媒体宣传,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文化宣传与育人效应。一是深挖学院特色,围绕在各个岗位上团结奋进的师生做文章,持续挖掘、报道先进集体和感人事迹,讲好校园故事,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创建农林特色应用型大学凝聚各方力量,为深化网络育人效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尤其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新媒体工作室团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积极传递正能量,形成了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合力。学校抗疫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等先后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中华网、学习强国等媒体转载报道。二是结合青年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校园生活学习问题,分别在开学季、毕业季、招生季、运动会等时间节点进行专题报道,为学生提供资讯。持续通过新媒体平台报道各学院、各专业特色鲜明、趣味十足的专业实训过程及成果,打破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壁垒,既能增加全校师生对非本院专业课程的了解,也有利于增强本校学生对学校教学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母校的情感。三是利用微博、抖音、微视频、B站、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短、平、快”的微视频,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角度传播校园热点,唱响网络文化育人主旋律。信阳农林学院官方新媒体拍摄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青春,为祖国歌唱》《党史·我们的记忆》等视频,实现网络文化教育“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红色文化浸润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思想根基,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4 构建立体化工作矩阵,搭建网络文化育人舞台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深入推进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工作,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需要打造一支领导力强、层次分明、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迅速的高校网络文化运营队伍,从而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矩阵的立体化、协同化,形成一个具有联动效应的高校文化育人网络。为此,信阳农林学院应持续在一级、二级新媒体理论和实践上下功夫。一是通过座谈会、交流会、专题培训会等形式,不断提升二级学院对新媒体宣传力量的重视程度,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强的新媒体指导老师、学生记者工作队伍。二是党委宣传部新媒体工作室坚决贯彻教育部网络育人工作统一部署,主动做好与全校各级新媒体的对接互动,积极宣传各单位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先进典型事迹等,在不断加强与各二级学院的联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官方新媒体报道的深度与广度,更加贴近学校、学院、学生的实际,实现官方新媒体工作室在沟通师生桥梁服务上的零距离。

3.5 打造线下主题活动,增强高校网络文化黏性

新媒体本身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在拓展了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挑战。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工具的过度依赖,反而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离群者,“宅男宅女”“低头族”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4]。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网络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工作。信阳农林学院官方新媒体工作室通过“书香信农”主题读书活动、茶艺花艺等主题沙龙活动、摄影和短视频大赛、官方新媒体线下粉丝见面会等,不断增强校园文化主体与青年大学生之间的黏性,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趣味活动相结合,不断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人文关怀,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帮助他们从层出不穷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和虚拟世界中抽离出来,摆脱网络依赖症,走到阳光下,用心体会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

在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融媒体发展趋势渐入佳境的当下,高校由于其特殊的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必然成为各类思想文化的聚集中心、交汇中心以及融合中心。网络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发挥大学生创新与改革的价值引领等,都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信阳农林学院在网络文化育人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当前高校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融媒体矩阵,最终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提供一定的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学院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