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单孔手术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分析

2021-12-16 08:10朱秣含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4期
关键词:单孔胸腔镜肺癌

朱秣含

(营口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肺癌属于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主要发病人群为男性患者,据相关医学研究数据表明,该疾病的发病率已经完全取代乳腺癌疾病成为女性肿瘤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外科手术形式的高要求,针对肺癌在临床治疗中已经逐渐广泛应用具有微创、美容等优点的胸腔镜手术[2],该手术方法按照入路路径不同,主要分为双孔法[3]、三孔法[4]和四孔法[5],但由于其均存在或多或少的治疗缺点,因此胸腔镜单孔手术治疗方法应运而生,逐渐进入医护人员的视线范围,该种方法可以弥补以上3种方法以及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不足之处,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及安全的主要优点[6]。本文通过对100例肺癌患者按其治疗意愿分别使用胸腔镜下单孔手术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患者的术后安全性进行深刻的研究分析,现将主要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0例患有肺癌的患者,按照其个人治疗意愿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共有患者50例,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4.5±10.6)岁;其中10例类癌患者,32例腺癌患者,8例鳞癌患者;TNMⅠ期患者32例,TNMⅡ期患者14例,TNMⅢ期患者4例;治疗组共有患者50例,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6.2±9.5)岁;其中12例类癌患者,32例腺癌患者,6例鳞癌患者;TNMⅠ期患者30例,TNMⅡ期患者12例,TNMⅢ期患者4例;两组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和肺癌类型等一般组成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已经被相关科室进行确认并且符合《肺癌的诊断标准》;无任何意识障碍并且治疗依从性和沟通性较好的患者;病史资料齐全并且无相关手术禁忌证存在的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治疗,并且已经进行签字确认同意的患者。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类以及心、脑、血管类重大疾病的患者;病史资料不全并且经影像学证实存在头颅、肝脏等远处转移的患者;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并且曾行肺部手术的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分析治疗拒绝签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胸腔镜下单孔手术治疗,给予患者进行静脉复合麻醉方式以及双腔气管插管处理方法,位于其腋前线与腋中线间第4或第5肋间作一条长度为2~3 cm的切口;将胸腔镜调整为30°放置切口保护套,使其紧靠在患者的切口一侧,相关操作人员应用电视胸腔镜器械或常规细长器械从患者操作孔进入胸腔内部进行手术切除;对患者的左侧淋巴结和右侧淋巴结进行系统清扫,之后将清扫结果进行标志后送往检验室检验;对患者进行鼓肺试水,待确认完全无漏气情况后,在其胸腔处保留一根引流管,将肺支气管和动静脉完全进行结扎,使用超声刀将其进行割断,手术结束;在术后需要给予患者常规冲洗、止血以及送检和缝合处理,并给予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在患者的术后第2天可将自控静脉镇痛泵停止,对患者复查X线检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拔管时间。对常规组患者实施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给予患者进行静脉复合麻醉方式以及双腔气管插管处理方法,取患者的腋中线的第7根肋骨间作1 cm的切口,之后在患者的腋前线的第5肋骨间作3 cm的切口,在患者的腋后线第5根肋间作3 cm的切口,在切口处放置保护套,其余操作步骤同研究组。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判定:对两组肺癌患者的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其中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数值较低的一组患者证明其手术情况较好;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主要并发症包括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心律失常、肺栓塞以及肺部感染等现象。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心律失常+肺栓塞+肺部感染)/总例数×100%。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和术后1个月的疼痛感进行评分,分值较低的一组患者证明手术效果良好。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和例数(n)表示,组间χ2值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组间t值检验,如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两组肺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常规组显著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癌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2.2 两组肺癌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癌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肺癌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s)

2.3 两组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分析 研究组患者的术后第1、7天和术后1个月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分析(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分析(分,±s)

表3 两组肺癌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分析(分,±s)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肺癌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高,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以及低烧和气闷等临床症状[6]。目前对于肺癌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根据相关研究表明[7],造成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患者的吸烟史、职业和环境接触以及家族遗传因素和大气污染等有关。针对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仍然为主要治疗方法。近几年,随着胸腔镜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已经逐渐将传统的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取代。对于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有资料显示[8],仍然需要将患者的肺癌部分进行完全切除,通常指患者的支气管、动脉以及静脉和支气管周围的所有切缘组织检验时呈阴性,另外需要与此同时系统性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在临床中,胸腔镜三孔手术目前以切口美观,王鹏立等[9]相关医学专家认为胸腔镜三孔手术是治疗肺癌疾病的“金标准”,但是经过研究表明,该种手术治疗方法具有较多缺陷[10]。如果治疗的患者胸腔较小,当操作器械进入时将会由于空间狭小而无法常规进行手术活动,出现操作困难的现象;患者术后位于腋后线切口处的神经及肌肉容易遭到损害,如果患者导入耐受性较差,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感觉出现异常等不良反应;该种手术治疗主要在患者背部,且患者背部肌肉供血层次较多,容易出现止血困难的现象。而胸腔镜单孔手术治疗则可以有效避免以上问题,该种治疗不需要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多余的辅助操作孔,直接减少了患者的损伤情况和疼痛程度[11];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术后胸腔引流量;治疗效果可以和“金标准”进行同步,并且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严重较少,整体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12]。

本次研究[13]分析将针对所有肺癌患者按照其治疗意愿分别使用胸腔镜下单孔手术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后,根据详细观察记录分析得出: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其中常规组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3例、心律失常2例、肺栓塞3例和肺部感染2例;研究组患者中出现切口感染0例、心律失常1例、肺栓塞1例和肺部感染 1例;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胸腔镜单孔手术相比于传统手术而言,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14-16]。研究组患者的放置引流管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胸腔镜单孔手术治疗肺癌能够改善各项手术指标,对患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研究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术后应激反应的出现,疼痛是主要的引发因素之一,创伤后机体应激性会导致疼痛因子的产生,导致机体分泌大量的DA、NE等,使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进而导致疼痛感的产生,疼痛刺激会使得全身出现氧化应急反应,促进MDA含量的增加,从而缩减SOD等抗氧化物的含量,氧化应激反应过于强烈会进一步增加疼痛介质的释放,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疼痛会引起全身因子反应,使TNF-α、IL-8、IL-6等促炎因子的升高,使切口愈合速度变缓[17-20]。本研究证实,该手术方法可减轻患者疼痛感,有助于患者身体得到更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相较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胸腔镜单孔手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肺癌患者的放置引流管时长和术后胸腔的引流量以及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改善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该手术方法治疗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治疗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单孔胸腔镜肺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内科胸腔镜术后留置细引流管的利弊分析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