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分析

2021-12-16 08:10黄国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4期
关键词:尿糖尿常规尿蛋白

黄国响

(三明市第二医院,福建 永安 366000)

在临床“三大常规”检查中,尿常规检查主要是对尿液标本进行测定,以通过尿液颜色、透明度、尿蛋白、尿比重、管型计数、尿胆原、亚硝酸盐、酮体、尿糖、尿红细胞计数、尿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变化情况分析,进行疾病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等[1]。尿常规检查应用范围较广,保证其检查结果准确、有效至关重要。文献资料表示,尿常规检查结果影响因素众多,如阴道分泌物、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尿液标本放置温度、尿常规检查环境、工作人员操作行为等[2]。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对尿常规检查结果影响因素具有正确、全面认知,从而在实践工作中采取科学、有效措施进行影响因素规避或消除,以保证检验。本研究采集100例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尿常规检查患者尿液标本,着重探讨了时间与温度对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纳入标准(接受尿常规检查;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与排除标准(对尿常规检查配合度低;临床资料保存不全)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接受尿常规检查的患者中选取100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22~72(45.25±8.3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22例,高中以上78例。

1.2 方法 检查要求患者严格按照尿常规采集规范采集患者晨尿中段清洁尿液10 mL,分为两份,一份置于室温环境中保存,一份置于4 ℃环境中保存,由专人将尿液标本送至检验科使用SYSMEX UC3500+UF5000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即刻、放置1 h、放置2 h、放置3 h、放置4 h、放置6 h的两份尿液标本。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两份尿液标在不同温度、不同放置时间条件下,尿糖、尿红细胞、隐血、尿白细胞计数、尿蛋白等尿常规检验指标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室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尿常规检查结果 室温下,随放置时间延长尿糖、尿红细胞计数、隐血、尿白细胞计数、尿蛋白检测值逐渐降低,放置1 h、2 h与取样后即刻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3 h、4 h、6 h与即刻、放置1 h、放置2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尿常规检查结果(±s)

表1 常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尿常规检查结果(±s)

注:与即刻比较,aP<0.05;与放置1 h比较,bP<0.05;与放置2 h比较,cP<0.05。

2.2 低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尿常规检查结果 4 ℃低温环境下尿液标本放置3 h、4 h、6 h尿糖、尿红细胞、尿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即刻、放置1 h、放置2 h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查指标水平差异不大。见表2。

表2 低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尿常规检查结果(±s)

表2 低温下放置不同时间尿常规检查结果(±s)

注:与即刻比较,aP<0.05。

3 讨论

尿常规检查是指检验科借助尿液分析检查设备对所收集到的患者尿液标本成分进行测定,医师根据测定结果评估患者健康状况。临床认为正常情况下尿液各成分较为稳定,当健康状况发生改变,尿液中各成分含量也将发生改变[3-5]。如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糖含量高于健康人;多数肾脏病变患者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加、尿透明度等发生改变,像肾炎患者常见透明管型、蛋白阳性[6]。尿常规检查结果在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组织器官系统疾病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预后反映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7]。与此同时,尿常规检查操作方便、成本低,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因此,保证尿常规检查结果准确现实意义显著。虽然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驱动下,尿常规检查诊断效能大幅度提升,但实践操作过程中仍会受尿液标本采集操作、尿液标本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降低检查结果准确性,不利于患者病征与病情判断。

邵传静[8]对106例患者尿常规检查结果进行探究,发现常温环境中尿液标本放置3 h后尿糖、尿红细胞、隐血、尿白细胞、尿蛋白与尿液标本采集后即刻检查结果、放置1 h、2 h检查结果存在较大差异;4 ℃环境中尿液标本放置3 h后除尿蛋白发生较大改变,其他指标变化较小。本研究中室温下尿液标本放置、隐血阳性++、尿蛋白阴性-,且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尿糖、尿红细胞、隐血、尿白细胞、尿蛋白测定值变化越大。说明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对尿常规检查结果存在较大影响,放置时间越长尿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越低。本研究中4 ℃低温环境下尿液标本放置3 h、4 h、6 h尿糖、尿红细胞、尿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即刻、放置1 h、放置2 h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检查指标水平差异小(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说明尿常规检查结果受尿液标本放置温度影响,低温保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尿液标本长时间放置对尿蛋白等测定结果的影响。红细胞受尿液标本放置时间与温度影响最大,无论是室温保存,还是低温保存,放置时间超过3 h,结果均发生改变。分析尿常规指标变化的具体原因如下:①尿液标本的长时间放置,可使红细胞出现聚集、溶解、变形等问题,故尿红细胞计数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减少。②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越长表示尿液与空气接触时间越长,容易出现红细胞低渗溶解现象,使红细胞中有机物质溶于样本中。同时也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条件,尿液偏碱性,导致尿蛋白等尿常规检查指标水平提高。③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白细胞沉淀与破坏风险越高,导致检测结果偏低[9]。④低温保存尿液标本,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繁殖,减慢尿液中的各种生化反应,降低尿液标本长时间放置对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细胞繁殖虽然抑制但有增多,生化反应速度虽然缓解但仍有发生,故尿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尿常规指标仍会不断减少[10]。

综上所述,尿液标本放置时间、保存温度是影响尿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影响。放置时间越长对尿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影响越大,4 ℃保存不能消除放置时间对尿常规红细胞测定结果的影响,但能够保证其他指标准确性。建议尿常规检查过程中低温保存尿液标本,并于采集后3 h内完成检查,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检查依据。

猜你喜欢
尿糖尿常规尿蛋白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尿常规与尿沉渣对尿液检验的影响及分析
血糖正常而尿糖不正常是怎么回事?
尿蛋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空腹血糖与餐后段间尿糖定量测定法在社区糖尿病筛查中的运用价值
尿常规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尿常规检验影响因素的研究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