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艾贴灸应用于腹腔镜术后腹胀的效果观察

2021-12-16 08:10许丽丽李巧玲谢丽琴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4期
关键词:艾艾鸣音排气

许丽丽 李巧玲 谢丽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随着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快速康复理念的深入,外科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手术的代表越来越受到患者欢迎。但是,由于腹腔镜手术需要借助二氧化碳形成气腹,加之全身麻醉抑制胃肠蠕动功能,患者术后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腹胀。腹胀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影响其正常睡眠,不利于机体快速康复。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腹腔镜术后腹胀的发生率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点。目前,对于腹腔镜术后腹胀的处理,临床上常采用开塞露塞肛、西甲硅油口服、胃肠动力药应用等来促进肠蠕动,治疗胃肠道积气,减轻腹胀症状,但往往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指出,采用穴位刺激进行护理干预,在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方面起积极作用[1]。近几年来,国内部分学者采用中药方剂、穴位贴敷、循证护理模式等方法改善肠道通气的功能,取得一定效果[2-7]。而采用艾灸方法预防腹腔镜术后腹胀的发生率的探讨上研究较少。艾艾贴灸(图1和图2)作为艾灸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实用且简单的产品。它既保留传统艾灸的优点,又简便易于操作。使用时将小艾柱插到底座,点燃艾烛,套上防烫罩,撕掉背胶,然后贴在穴位处,等艾柱充分燃烧,到达底座后会自动熄灭。本次研究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外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的发生,采取艾艾贴灸进行相应穴位刺激,取得了一定疗效,现阐述如下。

图1

图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8月我院特需病房的住院患者中行外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39例,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70例)与观察组(69例)。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3.60±0.40)岁;手术类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32例,腹腔镜下单侧肾或肾部分切除术14 例,腹腔镜下肝病损切除术10例,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10例,腹腔镜下单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4例;观察组男40例,女29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53.56±0.50)岁;手术类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32例,腹腔镜下单侧肾或肾部分切除术14例,腹腔镜下肝病损切除术8例,腹腔镜下胃肠道手术10例,腹腔镜下单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5例。两个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第一疾病诊断参照《外科学》[8]中各章节的疾病诊断标准,经过临床外科诊断及影像学诊断确诊,其疾病范畴属于《外科学》中《腔镜外科技术》这一节的“腹腔镜外科手术适应证及常用手术”的疾病范围。腹胀诊断标准参照文献[9]中功能性腹胀的诊断。

1.3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属于腹腔镜外科手术范畴。②患者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③患者首次接受腹腔镜手术。④手术后属于气虚血虚,正虚邪实,适合艾灸者。⑤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接受艾艾贴灸治疗,并能够接受艾叶燃烧味道。排除标准:①有腹部手术史。②存在精神异常。③不能接受艾叶燃烧味道。

1.4 脱落标准 ①术后6 h内生命征不稳定。②术后6 h内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③艾灸贴期间对温度较敏感,耐受性差,艾柱未燃烧完主动要求取下。

1.5 护理方法

1.5.1 对照组 按照各专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①体位护理:腹腔镜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因此术后返回病房时即可采取平卧位或15°~30°低坡卧位,6 h后生命征平稳者可适当摇高床头。②饮食指导:术后6 h内禁食,然后根据各专科具体情况进行饮食指导。③早期下床活动指导;6 h内鼓励床上多翻身活动,进行四肢关节屈伸运动;6 h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除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④疼痛护理:根据VSA疼痛评分标准及时做好疼痛评分并予相应护理,手术当天至少进行3次疼痛评分。⑤心理护理:根据个体差异做好心理护理。

1.5.2 观察组 按照各专科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的同时,于术后6 h内进行一次艾艾贴灸。本研究选用南阳市香艾坊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五年陈深艾贴”。取穴主要选择双下肢足三里、腹部中脘、双手合谷等穴位进行贴灸,贴灸时间大约在15~20 min。两组术后每2 h进行一次肠鸣音听诊,直到肠鸣音恢复正常,并记录其次数;分别收集两组肠鸣音恢复的时长、肛门首次排气时长、首次排便时长和腹胀的发生情况。

1.6 观察指标 参照文献[10],观察对比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的时长、肛门首次排气时长、首次排便时长。观察两组腹胀情况,对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1]中的分级,观察两组患者有无腹胀的发生及其程度。0分为未发生腹胀,正常排气排便;1分为轻度腹胀,自觉腹内气体转动,对睡眠无影响;2分为中度腹胀,视诊腹部膨隆,切口胀痛,对睡眠有影响;3分为重度腹胀,视诊腹部高度膨隆,切口胀痛难忍,无法休息和睡眠。

2 结果

2.1 两组肠鸣音、肛门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比较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长和肛门首次排气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肛门首次排便时长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鸣音、肛门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比较(h,±s)

表1 两组肠鸣音、肛门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比较(h,±s)

2.2 两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腹胀发生率为10.10%,较对照组(31.40%)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情况比较

2.3 两组肠鸣音听诊情况 观察组在6 h内后恢复正常肠鸣音的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3.240,P=0.000)。见表3。

表3 两组肠鸣音听诊情况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治疗效果可靠等优点深受推广,其适用范围普遍应用在肝胆系统手术、胃肠外科手术、泌尿系统疾病手术、胸部疾病手术、妇科疾病手术、腹股沟疝修补等。由于我科属于外科系统的VIP病房,收治病种广泛。然而腹腔镜术后由于麻醉药物、手术应激等导致肠道功能受到抑制,患者常常并发腹胀,影响治疗,影响术后快速康复,还会给其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中医认为,腹腔镜术后腹胀为中焦气机阻滞,气血运化失调导致传导功能障碍而引发。本研究主要是运用艾艾贴灸,在快速康复的基础上,如术后予持续中心吸氧4~5 L/min,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通过艾火的热力深入体内,发挥整体调节作用。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艾艾贴灸进行穴位刺激,使肠鸣音恢复时长从(10.32±3.82)h缩短至(5.84±0.85)h(P<0.05),有显著差异;肛门首次排气时长,从(16.53±4.16)h缩短至(6.9±1.12)h(P<0.05),有显著差异。这与宋戎等[10]研究结果一致。而两组首次排便时长相差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主要是因为术前的禁食和术后24 h内的流质饮食,有的手术还需要术前肠道清洁准备,使得术后肠道内容物大大减少,不足以生成粪便,即使肠蠕动恢复正常,首次排便时长仍相差不大。

本研究中,通过艾艾贴灸,患者肠鸣音和肛门首次排气时长明显缩短,其胃肠道功能能较快恢复。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常规的护理下,腹腔镜术后腹胀的发生率高达31.4%,它不仅影响患者术后的舒适度,影响手术切口恢复,而且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影响整个身体功能的康复,进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通过艾艾贴灸双足三里、中脘、双合谷等穴位,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腹胀的发生,减轻腹胀的程度。其发生率从31.40%下降到1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胃肠道功能越早恢复,越有利用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心理上的安全获得感,达到身心健康双赢。

另一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受麻醉药的影响,其肠鸣音都很微弱,高达98.55%的患者肠鸣音听诊在0~1次/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代谢作用,肠鸣音慢慢恢复。对照组在术后6 h内只有32.9%的患者肠鸣音恢复正常,而观察组通过术后6 h内的贴灸,能使92.75%的患者在6 h内肠鸣音恢复正常,为全身麻醉术后的饮食提前做好准备,避免因胃肠道功能障碍就进食而导致腹胀,降低腹胀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艾艾贴灸在预防和降低腹腔镜术后腹胀发生率,恢复胃肠道功能等方面有显著效果。此次研究不仅拓宽了综合医院临床护士的中医整体观思维,而且对临床上出现的顽固性腹胀有指导性意义。将艾艾贴灸的护理方法运用于解决临床上出现的护理问题,不仅简便、经济、实用,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艾艾鸣音排气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可爱的艾艾
《世説新語》“艾艾”再釋(一)
该“说”不写“说”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排气歧管螺栓紧固力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