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循证护理干预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与效果

2021-12-16 08:10李波金芳王兰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34期
关键词:循证心肌梗死心功能

李波 金芳 王兰君

(1 大连市友谊医院护理部,辽宁 大连 116001;2 大连市友谊医院影像科,辽宁 大连 116001;3 大连市友谊医院总务科,辽宁 大连 116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病属于临床危重症[1],患者如没能得到有效治疗,容易出现残疾和死亡现象,心律失常是该病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2]。有研究表明在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3],患者同时合并心律失常占比可高达75%,给患者的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提升该病患者的抢救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落实高效化、精细化临床护理措施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分析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开展本次研究,使用随机数字表平均分成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98±5.15)岁;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62.46±5.87)岁。两组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患者[4];同时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对本次试验知情同意患者。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有精神疾病患者。研究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严格遵循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为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环境护理等常规护理方式。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①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小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由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提升,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护理人员需要提出相关循证护理问题,详细为患者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叮嘱患者在排便时不可过分用力,做好患者心律失常防治工作;护理人员可通过知网、万方等查询与本次研究有关资料,为循证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护理人员需要全面化评估患者病情。护理方案制定准备工作:护理人员需要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为患者制订出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临床护理方案。②制订实施护理方案:给予患者药物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巡视工作强化,加强对患者用药情况的关注程度,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的重要性,避免患者私自减少用药剂量或者停药,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告知给主管医师,并立即为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做好日常护理工作:该病的好发群体为中老年群体,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身体素质一般情况下比较差,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预防患者出现感冒等传染性相关疾病,预防患者出现进行心肌梗死症状。对患者展开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实际病情、营养状况和个人爱好,为患者制定出具有个性化和专业化的临床护理措施,确保患者营养摄入均衡,以提升患者的身体素质。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该病患者往往久病不愈,患者容易出现身心疲惫、焦躁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需多与患者展开交流和沟通,及时疏导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可采取音乐、影视等方式对患者的注意力进行转移,也可以采取心理暗示、病友交流会等对患者产生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等,护理人员可为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信心进行提升等。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估两组相关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呼吸频率和心率指标,4项指标均与临床疗效成反比。

1.3.2 评估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 应用NYHA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分级[5],其中Ⅰ级表示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未出现心悸、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Ⅱ级表示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出现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体力活动存在有轻微限制;Ⅲ级表示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存在心悸、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体力活动存在明显限制;Ⅳ级表示患者无法进行任何体力活动,观察记录两组为I级、Ⅱ级、Ⅲ级和Ⅳ级的例数,对比各项占比。

1.3.3 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 采取问卷调查法,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与基本满意度之和为护理满意度[4]。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取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呼吸频率相比,观察组均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心率指标相比,观察组偏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相关指标比较(±s)

2.2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的心功能Ⅰ级占比和Ⅱ级占比相比,观察组均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的心功能Ⅲ级占比和Ⅳ级占比相比,观察组均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n(%)]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4.44%(满意25例,基本满意13例,不满意7例)相比,观察组97.78%(满意40例,基本满意4例,不满意1例)偏高,组间差异明显(χ2=4.939,P=0.026)。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有较高发生率[6],临床上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硬化的情况下,出现突然性的斑块破裂,从而诱发急性血栓,致使该病发生[7-9],该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情绪激动或从事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憋气、胸痛等现象,该病具有非常高的风险性和危险性,对患者的健康安全产生严重威胁[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心律失常是该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1],为了进一步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在给予患者有效临床治疗的同时,落实优质化、科学化临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12-14]。

循证护理是一种具有科学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临床护理方式[15-17],该护理模式将理论基础、患者实际病情和护理人员自身经验巧妙融合在一起,对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患者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和康复计划,为患者制定出个体化、针对性临床护理,将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分析患者的实际需求,从心理干预、日常护理、病情变化护理、用药护理等多个方面展开临床干预[18],从而实现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促使患者快速康复,对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和预后指标进行改善,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提升,充分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和谐化、精细化的临床护理服务[19-2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呼吸频率和心率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的心功能I级占比和Ⅱ级占比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的心功能Ⅲ级占比和Ⅳ级占比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相比,观察组明显偏高(P<0.05)。说明循证护理的应用有利于优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相关指标,改善患者心功能,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和预后,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循证心肌梗死心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