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有效路径

2021-12-16 00:15李玉荣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摘要: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教育开展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全新要求,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从当前来看,各大高校注重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内容上多为新闻类资讯,则移动互联网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水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整体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与职责。可见,当前亟待提升移动互联网端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其次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智能终端普及新常态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针对大学生而言,影响显著,因为其中蕴含着大量便捷、新鲜的信息,内容上也有好有坏。但大学生在心智发育上,正处于进入社会的关键阶段,教师需施加正向且持续的刺激,让其多了解优质正向的内容,才可塑造正确的三观。

一、移动互联网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一) 学生自身方面:对移动终端设备,自控力差。学生都是“00 后”,面对现实的问题无力解决时,产生的无助、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就业、人际交往、个人情感等问题。学生无论上课、就餐、休息,若手机不在身边,学生将会有“手机焦虑症”。大学生课后时间较多,学生使用手机用于娱乐方面即占据大部分时间。一方面是游戏时间与学业成绩的冲突让学生浮躁;另一方面是过于沉迷网络与金钱之间的冲突让学生浮躁;如何平衡好上述矛盾关系,则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自制力来实现,但自制力实现又谈何容易。

( 二) 高校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欠缺系统化,忽视了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多呈现出限于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指导。另外,从教育方法来说,大学生碍于面子或自尊心等,拒绝主动求助他人,单方面等待别人发现问题,这一方面导员的工作开展得同样不到位。一般来看,学生若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时,部分同学会在朋友圈中、空间中发表部分负向内容,教师了解每位学生动向时,利用互联网是不错的方式,但学校尚未注意到这一问题。

( 三) 社会方面:社会责任缺失,未尽到对学生的保护义务。“网红”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衍生的产物。面对经济利益与良好网上风气的塑造,市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资本,在这一现状下,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养成。有的高校未制定过于严格的学生管理措施,学生较为自由,加之以无专人持续性跟踪与引导,接触到社会中的黄暴赌毒等行为,以上种种行为,均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负面影响。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径

( 一) 以教师为引导,强化当代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其内容涉及以下四大方面:行为自调整、心理自教育、行为自监督、时间自管理等。当代大学生在文明网络环境塑造方面应起到指引作用,营造和谐的网络生态,每个人进行信息交流都是随时随地的,可获取资源也是多元丰富的。网络有“匿名性”,部分学生会认为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截然不同,故忘记了现实生活中道德的束缚。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学生主动做到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主动关闭消极的网络窗口;二是禁止网络运营安全秩序;三是不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

( 二) 调动全校力量,架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选派信息技术中心、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宣传部等工作人员,并安排计算机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相关院系共同参与,打造网络文化建设新风貌。对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所发布的信息,要以责任追踪制的视角,依据谁发布、谁管理、谁承担的原则,确保每一条信息都能真实、可靠;另外,高校领导层更应深入实际,加入专属于学生群体的“校园表白墙”,对其中发布的动态要紧密观察,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第一时间掌握校内发生的大事小情,积极应对。

( 三) 完善校园官方平台移动互联网端,发挥育人职能。校园官方平台不仅面向校内成员,也面向社会,故融媒体中心成员要以开拓与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为核心工作,促进多元文化的有效融合,将网络 资源予以充分开发利用,发挥如服务、管理、教育等职能;针对WEB 端学校主页,二级网站的建设需予以同步更新,同时注重心理健康内容的完善,强化其吸引力。此外校内论坛、校内贴吧为基础,了解到更多积极正向的内容。当然鼓励学生将自身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描述,以学术论坛的形式,组织专家参与讨论,用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反省自己,鞭策自己的行为。

( 四) 以网络为载体,打造立体化的心理健康阵地。学校高级领导负责总体路径规划,各单位领导负责实施与整改;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网络硬件的维护与配置;校园文化传播方面由党委宣传部全权负责;学生内部工作的开展,则由辅导员、学生代表、思想政治老师开展,分工明确、分层负责的网络管理新氛围。同时大力营造网上理论学习新常态,以网络为载体,使学生倾诉心理问题能更加隐私,也能更畅所欲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改变当代学生隔着屏幕交流的现状,教师更应以移动互联网为途径,鼓励学生将内心想法上传至匿名平台中,让学生根据身边事,自主调节心理状态。另外,更要将移动互联网育人功能全面发挥,通过优化制度、架构完善平台、队伍优化及积极上传优质内容的形式,实现校园网络育人功能最大化的目的。旨在为社会创造出更多三观正向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

參考文献:

[1]陈旖婷,张辉.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医药导报,2019,16( 31):77~80

[2]杨海,王晓晓.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普教版),2019,6( 6):82~83

作者简介:李玉荣(1971-)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淄博职业学院文化旅游系专任教师,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礼仪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