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寒潮过程的对比

2021-12-16 19:29沈扬迪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诊断分析寒潮降水

沈扬迪

摘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多种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的方法,对2008年12月1-4日和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在我国出现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寒潮过程均是在大尺度经向环流增大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在中高纬度地区都形成了明显的倒Ω的环流形势,并且在爆发阶段二者都属于横槽转竖的形势。地面上冷高压主体南下进入我国不利于我国出现降雪型的寒潮。

关键词:寒潮;降水;诊断分析;锢囚锋

1绪论

1.1引言

寒潮是我国冬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冬半年在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热量收支的差异,收入的热量少儿释放的多,导致冷空气在此处堆积,在一定的条件下寒潮爆发,导致冷空气南下东进,所带来的强降温,大风雪,冻雨等天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农业、交通运输、电信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对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寒潮进行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寒潮标准见附录)

2两次寒潮过程概况

2.1过程1概述

过程1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影响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对北方,造成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降温达到了6-18℃,局部地区降温18℃以上,甘肃会宁、山西榆社、山东长岛、威海、泰山、青岛等地出现了历史同期极端低温,其中在12月4日,甘肃玉门镇48小时降温幅度达20.8℃。

2.2过程2概述

过程2从10月29日起,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广大地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强降温过程,尤其是在我国东北,华北,江淮,黄淮地区,截止11月2日,过程降温幅度都在10℃以上,局部地区降温幅度达14℃以上。

3寒潮天气过程形势分析

3.1500hPa环流形势

3.1.1过程1环流形势

在11月30日,500hPa温度槽落后于高空槽,乌拉尔山附近的冷空气不断的补充到贝加尔湖附近,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了一条宽广的低压槽区,冷涡中心温度-46℃,随着冷空气的不断补充,使低压槽不断在旋转中南压。

3.1.2过程2环流形势

2009年11月份的500hPa月平均环流场可见,极涡大致呈现出偶极型,主极涡中心明显偏向于亚洲,极涡明显南压至俄罗斯远东地区,整个亚洲北部一直到我国的华北西北等地区都处于明显的强负距平区域,表示这些地方槽脊发展强盛。欧亚大陆上中高纬度地区大致呈现一槽一脊的形势。较之过程1本次的形势更加有利于极地的强冷空气入侵我国。

3.2其他各层环流形势

3.2.1850hPa环流形势特征

过程1在850hPa上的槽与高空500hPa对应良好,随着冷空气的移动,在我国西南部分地区存在一些弱的切变,但我国大部分地方主要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处在较强的西北急流的控制下,处于大风降温过程中。从12月2日的温度平流上可以看到,在12日,我国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仍处于一个弱脊的控制,处于升温的态势,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受偏南风影响升温明显;到12月3日,高空槽東进南下,冷空气入侵我国,给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负温度平流,尤其是在华北内蒙等地,负温度平流较强,表明本次冷空气给我国北部带来了强烈降温但是,

过程2前期29日,在鄂霍次克海有一个强大的低涡,并且延伸出一个大槽一直延伸至我国华北地区,槽前偏南风给我国华北地区带来大量的暖湿气流。该槽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30日在暖高压中,我国河套地区产生一个小槽,并且从850hPa温度平流图上可以看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一个升温状态。随着冷空气南下,鄂霍次克海的低涡东移,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逐渐转为西北急流控制,急流非常强。河套地区的槽在冷暖空气交汇时形成了低涡,并向东北方向移动

4对比两次过程分析异同

4.1两次过程相同处

两次过程都是由来自极地的冷空气南下在西伯利亚堆积,在亚洲大陆北部都形成了很明显的倒Ω结构,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当冷空气逐步进入关键区后,强度加强达到了寒潮等级,并且在500hPa上看都在我国北部形成类似的横槽结构。随着冷空气加强,推动横槽不断旋转南下,最终在疏散结构下,横槽逐步转竖,在爆发阶段两次过程都属于横槽转竖型,逐步的影响到我国。两次过程前期地面均有热低压和倒槽形势的发展,地面升温明显,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入侵,给我国华北地区带来了平均10℃左右的降温,并且伴有大风天气。两次过程的地面冷高压中心气压均为1050hPa左右,冷空气的强度大致相当。

4.2两次过程的不同处

两次过程虽然强度大致相当,爆发形势一致,并且前期地面形式也大体一样,但是两次过程冷中心位置并不相同,在500hPa上可以明显看到过程1的冷涡更靠近巴尔喀什湖也就是我国的西北地区,而过程2的冷涡主要位于贝加尔湖附近的广大地区,也就是蒙古国北部,也就是说过程2的冷中心要更偏东一些,在地面图上冷高压中心的位置也可以很明显看出这一点。

5结论与讨论

本文综合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等多种数据对2008年12月1日至4日和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发生、环流形势及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这两次寒潮过程均是在大尺度经向环流增大的背景下发生的,给我国华北地区都带来了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两次过程的北极极涡位置都偏向东半球,在中高纬度地区都形成了明显的倒Ω的环流形势,并且在爆发阶段二者都属于横槽转竖的形势。

(2)过程2还给我国的华北地区带来了较强的降水过程,尤其北京11月1日的初雪暴雪过程,主要原因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南下,在对流层的底层冷暖空气剧烈交汇,并且在华北地区特殊地形的作用下形成锢囚锋所致。

(3)地面上冷高压主体的南压进入我国,不利于我国华北地区出现降水型的寒潮,而冷高压主体位于我国以北,由其分裂出来的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有利于冷暖空气的持续交汇,从而形成降水。

(4)我国华北地区冬季水汽主要来源主要有两支,分别是来自渤海、黄海地区的偏东南方向水汽输送和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的偏西南和偏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其中主要的水汽是来自渤海、黄海地区。

猜你喜欢
诊断分析寒潮降水
简述寒潮
超级秀场 寒潮来袭
DSC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盼 归
降水对新郑市大气污染的湿沉降特征
翁源县1971—2015年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2014—2015年新宾县降水酸度特征分析
电网发展诊断分析管理
2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2016年寒潮来袭,湿冻模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