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1-12-16 22:27马艳芳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

马艳芳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由于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发展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建设工作,保障城乡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培养专业性的实用人才。所以文章主要论述了培养人才导向,深入分析人文地理及城乡规划专业性实用人才的发展目标,创设全新的培养模式及计划,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全面推动我国城乡建设及环境的稳定性发展。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生的背景

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针对这过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口与环境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城市与乡村内部及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及问题,促使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即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因此政府需要注重城市与乡村建设事业的稳定发展,将社会经济生态及城乡建设工作充分考虑及分析,并将其当作中国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截止到当前,于2008年已经全面实行了《城乡规划法》以及废止《城市规划法》,这就意味着将规划的重点及重心全部放在了区域内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当中。所以不仅需要加强对城市及乡村人才的重点培养,还需要全面促进我国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同时在城市与乡村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将其当作工学学科的独立设置,不断转变及创新原来建筑学科的基本现状与状况,为有效保障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及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不断创新城乡规划培养人才目标,在最大程度上提出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重点及着力点。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认知度较低,就业压力大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培养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基础知识,保障在高校及企业单位从事关于其专业的工作,并成为企业及行政管理部门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的认知不到位,导致大学期间无法充分发挥上学时学习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存在着多种发展及学科方式,缺乏专业性规划及专业性的教师引导。因此这就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开展时被动式学习,尚未结合职业规划及职业目标发掘个人优势及基本特点,同时也尚未将重点放在培养人才内容方面。所以这就说明了学生对个人的需求,仍然停留在学校课程设置的标准上,并不是以市场行业为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中缺乏合适的工作岗位。

(二)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欠缺实践技能

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培养人才目标及教学条件有限,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至于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缺乏沟通交流与实践的机会,甚至仍然采用以往教学方式传达专业知识,促使专业课程无法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最终导致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因此以往专业课程培养人才体系的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制定及模式。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学生就业工作方向较多,原有的教学模式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方式培养人才,同时教师也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优势,促使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实际教学中缺乏“因材施教”。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细分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分类培养模式

在完善培养人才模式的同时,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其完全立足于人才市场中,确定及细分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制定分类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将培养人才当作重点内容,进而从各方面保障培养时期的教育质量。因此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展课程而言,需要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引导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完全符合,将其专业学习完全定位于技术、管理及研究等不同种类及类型的人才。与此同时,以继续学习深造为重要基础,将科学性技术研究为重点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给学生开展专业课程提供基础。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强调专业课程关联

在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课程开展教学工作时,科学性的课程体系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核心内容,其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学生基础结构及專业技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其专业课程当中,应当有效处理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与关系,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对不同人才目标的培养构建全新课程体系。为保障课程体系的有序构建,需要采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行学分制,不断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及积极从,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教学手段更新

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果,由于其专业课程的涉及面较广泛,有着较高的创新要求,因此不局限于教师传达与学生听课等传统方式,而是完全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有着较强的把控能力,引导学生完全掌握重点知识,不断扩展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有着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合理应用网络资源成为了扩大教学信息量以及提高专业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全面推动课程成果在课堂实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文化地理与城乡规划开展教学工作中,实践性成为了其课堂的基本特点,建立师生之间双向性的关系十分重要,所以需要教师摒弃以往教学手段,给学生预留大量的思考时间,结合课堂授课内容完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并且虚心接受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此外,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保障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熠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4):214.

[2]谢启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21,24(01):36-39.

[3]付贺梅.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