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5.0级与四川北川4.6级地震微博舆情对比与对策

2021-12-18 11:20毅,周
四川地震 2021年4期
关键词:通海谣言舆情

郭 毅,周 雯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650032)

2018年08月13日01时44分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24.19°N,102.71°E)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7 km。在24小时后的14日03时50分在同一地点再次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6 km。对此,舆论哗然,从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后台所收到的留言中,不难看出普通民众对连续发生地震所产生的恐惧。特别是在第二次地震发生后,大量民众自愿或被迫疏散至广场,但由于应急物资缺乏、沟通不畅等原因使事件持续发酵,负面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对云南省地震局形成较强的社会舆论压力。反观四川省,2020年10月21日12时04分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31.84°N,104.17°E)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7 km。也同样是在24小时后的22日11时03分在几乎同一地点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然而与云南舆情不同的是,尽管在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账号下出现留言,但因其前期大量科普与互动工作,加之及时发布震情、灾情信息,由此甚至出现第二次地震发生后网民第一反应是拍摄视频并发布朋友圈的“淡定”做法。两省网民对于类似情况的不同反应,值得作为政务微博运维者的反思,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此类负面舆论事件再次发生时该如何应对,有助于引导震后舆论走向。

1 研究现状

长久以来,由于地震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引起社会密切关注,特别是在一些地震多发省份,如云南、四川等地。为此,许多地震行业专家及有关从业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实践经验及思考,对于震后的舆情应对给出思考及对策。如冯韬(2017)在《破坏性地震应急现场地震部门新闻宣传工作对策研究》一文中强调要进行议程设置,做好舆论引导,降低地震事件给政务新媒体及各省地震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塑造官方微博及地震局权威、正面的形象。罗松等(2018)在《地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第一时间”的重要性浅析——以四川省地震局“8.8”九寨沟7.0级地震应急处置为例》一文中指出,在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通过坚持“三讲”原则(即早讲事实、重讲态度、慎讲结论),并辅以新媒体积极宣传和社会媒体主动跟进等手段,做到“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导向,引导事件积极正面发展。而另一些新闻从业者结合地震新闻工作实践,对震后的舆论对策进行了探讨。如张信(2004)在《大地震在新闻宣传的收获和思考》一文中,从机制创新、宣传重点、宣传技巧等方面探讨了地震事件的新闻宣传工作方法。

2 通海5.0级地震与北川4.6级地震事件舆情对比与原因分析

贝雷尔森曾对内容分析进行如下定义,它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从广义上讲,内容分析是对内容本身的相关特性进行整理、分类、概况、解释、推测以及评价。

云南通海5.0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即刻派出工作组前往地震现场,同时将震情、灾情及时发布于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利用新媒体手段营造现场感,并与部分网友形成互动,针对网友提出的疑问进行回复。在此过程中,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运维者注意到在当地居民的朋友圈中流传着一则地震谣言。根据查询到的信息,一位网名为“银饰-13208773030”的网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称不久后通海局部地区将有6.1级地震,甚至可能发生更大地震(图1)。针对此则谣言,运维者果断出击,将此信息截图后发布于官方微博,并定性其为地震谣言。原因是目前地震预报还属于世界难题,对于能够给出准确时间、地点、震级(即地震三要素)的非官方信息都属于地震谣言。同时,根据有关规定,地震预报意见的发布权限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即可轻松认定此则信息为地震谣言。

图1 通海5.0级地震辟谣及谣言微博

尽管在每次地震发生后都会有心怀不轨者出于自身目的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谣言,但此次地震由于其发震地点在历史地震区,且震级较大,故引起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度。令人遗憾的是,随后的官方微博因某些原因删除辟谣微博等一系列误操作,致使谣言进一步发酵,令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开始误以为谣言所述内容为真实信息(图2)。这便严重削弱了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的权威性,令其在后期舆情应对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特别是在仅一天之后的第二次5.0级地震发生后,其微博后台私信充斥着大量谩骂、攻击性留言,最终形成“万人唾弃”的悲惨局面。

图2 通海5.0级地震辟谣微博删除后网名反应

而在四川北川4.6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亦即刻启动应急响应,在短时间内尽全力搜集关于此次地震的消息,并将确认真实、公众真正关心的信息通过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持续跟进地震震情、灾情。同时,针对地震谣言敢于“亮剑”,联合公安、网安等部门对造谣者进行查处,将处理结果公之于众,对一些心存侥幸的造谣者形成震慑,最终在舆论引导工作方面取得胜利。由于官方微博平时致力于地震科普宣传工作,日常与网友形成积极互动,除对网友疑问进行解答外,也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线上抽奖等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收获了粉丝的喜爱。尽管地震情况与云南类似,在约24小时后,北川县发生4.7级地震,但舆论情势却大相径庭,部分网友甚至淡定地拿起手机拍摄视频,并由此登上微博热搜。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下方留言也并未形成负面舆情,而更多的是对地震一线工作者的体谅与感谢(图3)。

图3 四川北川4.7级地震发生后网民“淡定”上网

回顾两省地震事件,尽管情形类似,舆情却全然不同,背后原因值得深思。在此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对于受众的培养。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在此次地震舆情事件发生前,未注意到广大网民的需求,忽略对受众的培养,未与粉丝形成良性互动。对于受众定位不清,用户画像(年龄、爱好等)不明确,故无法针对核心用户进行培养,最终在舆论引导的关键时刻令粉丝站在自身对立面,致使舆情走向失控。反观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通过前述互动、活动等一系列正确做法,令舆情发生时粉丝对官方形象、权威进行主动、正面维护,并在后期舆论引导中取得主动权。这就是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应用。第二,对于谣言的处理措施。云南通海地震发生后官方微博之所以处于舆论形势的被动位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辟谣微博的删除。这导致了粉丝的迷茫以及后续谣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图4),最终在第二次地震发生后,官方微博成为大众负面情绪宣泄的出口。而在这点上,四川省地震局始终掌握舆论话语权,通过与当地网络安全部门、公安部门展开合作,将造谣者及时绳之以法,并将处理结果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布,在震慑潜在造谣者的同时,也让其处于被动。第三,关于信息公布的选择性。在这一点上两省微博都进行了及时公布,但对于信息的搜集两者仍有提升的空间。无论是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还是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均多公布常规信息,如地震三要素等内容,但对于伤亡人数、房屋损坏情况、当地民众情绪状况等均涉及较少。实际上,在地震发生后,无论是否身处震区,最渴望了解的多是地震现场的情况,特别是伤亡人数等此类信息更是会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故信息公布并不是“一股脑儿”的塞给民众,而是服务于想要营造的社会形象和为应对可能出现的舆情情况等目的。

图4 通海舆情态势图

3 地震局官方微博舆情应对策略探讨

通过对上述两次地震舆情的分析,可以简要归纳出地震局官方微博针对负面舆情的应对之策。首先,做好用户画像,积极争取社会舆论。运用微博后台收集到的数据,将用户年龄、喜好、需求等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明确微博平台自身定位,集中力量和资源赢取目标受众的喜爱,为可能到来的舆论事件做好筹备工作。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及时回复受众疑问,树立地震局权威形象。其次,敢于发声,勇于“亮剑”。针对地震谣言,要在发现谣言后的第一时间及时辟谣,联合当地政府、公安等力量对其进行快速、精准地打击,不断强化“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造谣者必将受到严惩”的意识,从源头上去除这种“歪风邪气”,并由此赢得舆论话语权,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权威性。最后,及时、迅速公布相关信息。由于公众对地震事件的主要关注点多集中于人员伤亡情况、房屋损坏情况等信息,及时、审慎发布有关信息,不仅能形成一种现场感,更能缓解大众的焦虑心态,拉近地震局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进而获得受众的信任(图5)。如2020年5月18日巧家5.0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地震灾区最新人员伤亡信息,被人民日报、中国地震台网、云南发布、头条新闻等100多个政府、媒体认证账号转载引用。经统计,云南省地震局官方新浪微博账号被@5 000余次,2条微博阅读量达11.5万。

图5 云南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与网民积极互动

4 结束语

由于地震事件自身属性特点决定了其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形势,各地震部门如何对可能发生的舆情进行有效处置成为考验地震部门行政能力的重要议题。对云南通海5.0级地震与四川北川4.6级地震事件进行舆情发展及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对策。无论是“做好用户画像,积极争取社会舆论”,“敢于发声,勇于‘亮剑’”,甚至“及时、迅速公布有关信息”均是服务于抢占舆论话语权这一目的,最终树立地震部门权威形象,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与广大网民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猜你喜欢
通海谣言舆情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通海古城缀记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我家通海
通海蔬菜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分析及优化对策
云南省通海县蔬菜产业品牌建设路径初探
谣言π=4!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