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学校应用“七问”

2021-12-19 15:08苏建明魏正伦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质量监测

苏建明 魏正伦

摘 要 学校在面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时,力求将监测结果应用到学校管理之中,通常会思考“为何用”“怎么看”“谁来用”“用什么”“怎么用”“如何保障”“怎么支撑”等问题。运用问题导向,充分开展相应的研究与实践,对以上七个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形成了学校应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系统思考,助推学校管理走上人本的、理性的、科学的道路,进而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国家义务教育 质量监测 学校应用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三年为一个监测周期。2018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監测中心基于第一周期六个学科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结果,发布了我国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随后国家每年根据前一年两个学科监测的结果,分学科发布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目前国家已经发布了2018年监测的数学、体育,2019年监测的语文、艺术和2020年监测的德育、科学等6份学科质量监测报告。

如何应用这些高质量的“体检报告”为学校教育发展“把脉问诊”,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就学校在应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时会面临的七个问题,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进行了回应。

一、为何用:锁定“最后一公里”,认识应用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国家自2015年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以来,每年都对全国各地的四年级和八年级开展监测,通过全面收集数学、体育与健康、语文、艺术、科学、德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形成的这些《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国家和地方教育决策调整和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了数据依据,有利于打破“唯分数”的评价体系,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由于《报告》的发布时间不长,同时又不是对每个学校的“个性诊断”,基层中小学校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因此,《报告》的应用价值大多还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发挥。这就需要基层学校切实担负起应用监测结果的责任,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报告》的价值,根据《报告》和学校实际,积极转变教育治理方式,不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切实纠正以分数作为评价师生唯一标准的做法,扎实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学生健康成长水平,落实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怎么看:立足三个视角,解读报告文本

面对《报告》,中小学校除了重视程度不够之外,还存在不知道“怎么看”的问题,本文提供三个视角供参考。

1.整体视角

基层学校需要把握《报告》的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从《报告》的结构可以看出,第一份综合性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设置了目录,具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基本情况、主要结果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建议。分学科的几份《报告》包含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的前两部分(基本情况和主要发现),通过阅读提炼出的主要结果(或主要发现),只需短短的几分钟就能初步了解义务教育监测结果的基本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2.问题视角

《报告》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优势和问题,要通过优势看到成长与进步,我们更要聚焦“主要结果”(或主要发现)部分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问题以及得出问题结论的数据,看到我们努力的方向,并认真学习“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建议”中专家提出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分学科发布的《报告》需要我们自己提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建议”)。这样学习《报告》,有利于基层教育工作者厘清“问题是什么”“问题怎么提出来的”“怎么解决”的逻辑关系,也为基层学校优化教育治理提供了借鉴。

3.联系视角

《报告》提出了全国抽样学校的总体特点,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又有一些自己的个性,这就需要我们在看《报告》时联系实际,根据报告设计相应的调研问卷,将调研的学校实际情况与《报告》的内容进行联系比对,找出学校与全国各地普遍情况的共性与区别,让学校办学有着更为精准的定位,提升质量有着更明确的方向。

三、谁来用:组建一个团队,强化责任到人

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对于基层学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有一个团队来落实。我们改革学校组织架构,成立了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这里至少需要三类人:一是领导者,负责各项工作的整体统筹安排,最好是由校长挂帅,搭好运行框架,同时抓好对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所有人员和全校教职工的培训,亲自将工作带入正轨;二是推进者,负责推进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的各项工作,安排、实施、协调、督促好各个时间节点应该落实的各项工作;三是落实者,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各部门、各年级负责人均应成为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的重要成员,在工作中负责落实。

四、用什么:秉承一种思维,务求内容落地

学校对国家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工作必须要有“结合思维”,学校要将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融通到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环境营造等各项工作中,实现对《报告》针对性解读之后的落地回应。

1.与教师课程教学相结合,促进专业成长

充分利用质量监测结果,引领教师从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专业成长,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一是精化教学内容,以把准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教学评一体化实施为抓手,做好对教材运用的二次开发。二是调适师生关系,以构建亲近规范的师生关系为核心,以情感链接与规则意识为抓手,引领教师做学生身心快乐成长的“小榜样”“小伙伴”。三是优化学习方式,以关注思维成长为核心,以在各个学科教学实施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抓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用结合、合作创新。四是细化多元评价,课程教学的评价以真实科学为核心,以改革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流程、评价反馈等为抓手,优化细化教师团队、学生团队和家长团队的评价。

2.与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立足长远发展

根据《报告》,基层学校需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学习知识与形成素养、学习认知与情感发展、尊重个性与全面发展等方面,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尤其要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短板。一是要学习结果,更要学习过程,甚至在师生心中形成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的观念,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二是要重视学习知识,更要重视形成素养。学习知识也是形成素养的一个部分,要“学以致用”,还要“知行合一”。三是让情感和认知同步发展,情感发展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四是既尊重个性,又要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不相悖,我们要鼓励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更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与教育环境营造相结合,强化协同育人

通读《报告》我们发现,解决“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家长在亲子沟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进”等问题,需要校园、家庭、社区、网络等方面共同用力,营造出尊重教育规律的大环境。一是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引领师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发现彼此的点滴优点,用真诚积极的态度去回应彼此;二是营造民主关爱的家庭环境,在安全温暖的氛围里体会爱与智慧,回馈爱与成长;三是营造文明有序的社区环境,让学生体会规则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四是营造去伪存真的网络环境,引领学生用一双慧眼看虚拟世界,用一颗慧心体悟人生百态。

五、怎么用:设计一个系统,优化运行流程

学校将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与信息化工作有机结合,利用学校使用的钉钉工作平台,设计一个“学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系统”,构建一个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运行流程,实现了质量监测应用工作台账化、规范化、成果化。

1.问题收集与初步处理

大力挖掘“问题”来源,广开言路。一是紧盯《报告》中的问题,尤其是在最新的报告与学校实际的比对中发现问题;二是关注学生的各种诉求,分年级设立信箱收集全校学生的问题,学校大队部对其进行分类整理,输入系统,能回复的当即回复,不能回复的由学校相应的部门或年级负责处理;三是网络收集教师、家长、社会反映的问题,教师、家长提出的分年级收集、回复、录入、处理,社会反映的则由办公室统一收集处理。

2.问题的根本解决与汇报

我们力求做好问题的“根本解决”。一是问题梳理分类,质量监测中心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类,原则上以学校部门、年级的分工为标准,确保问题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二是问题初步解决,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问题可以通过沟通得到解决,各部门、各年级在与学生、教师、家长的沟通中也密切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促进了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三是学校统一解决,部门和年级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专题研究,统筹解决;四是问题汇报解决,学校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形成书面汇报交上级部门,这需要学校从“具体問题”中挖掘出问题的“根”,从国家的教育大局出发看到我们基层学校的责任,并集大家的力量提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促进问题的“根本解决”。

六、如何保障:构建一套机制,增强应用实效

基层中小学校应用质量监测结果要让“结合思维”落地,需要有一套与学校治理有机结合的刚性机制。

1.报告解读机制

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应秉持有新的《报告》发布就必须解读的原则。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了首份《报告》之后,此后每年还要进行两个学科的监测,也会有相应的报告或文献出台,同时国际(如PISA)、市、区也有质量监测的相应结果发布,因此,凡是有新的报告发布,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心就应该及时组织整体解读和各部门分块解读。

2.专题研究机制

每学期开学前或学期末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参会,对学校质量监测结果应用中取得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深入探究、安排部署。

3.每周汇报机制

将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作为每周行政会议的一部分,各部门的工作汇报要融入报告解读、每周拟定具体措施、实施过程、每周总结实施效果等内容,将所有部门负责人卷入到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之中,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完善。

4.对应反馈机制

《报告》中仅靠学校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学校质量监测中心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梳理,提出建议,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研训机构、督导机构等相应部门进行积极的汇报与反馈。

七、怎么支撑:建设一个数据库,开发核心资源

质量监测结果的学校应用要源于数据、依托数据、改变数据,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数据意识,能围绕《报告》数据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制定措施,落实到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中,同时通过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优化学校的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

1.指标构建

根据2021年3月1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评价指南》中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尤其是 “学生发展质量评价”部分构建数据库的指标体系,这里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指标体系的框架搭建,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重点内容”“关键指标”“考察要点”的框架进行搭建,落实国家的评价要求。二是指标体系的内容细化,本着“办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根据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考察要点”中各年级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学,构建学生发展指标的相应内容。以四年级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为例,学校针对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开展了相应的教育,四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等课,这与“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考察要点5”中“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相呼应,我们就可以在四年级设置“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的指标内容。三是指标体系的数据呈现。“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均为5个A级重点内容、12个B级关键指标和27个考察要点。按总分100分,有两个考察要点的B级关键指标为8分,有三个考察要点的B级关键指标为9分,每个考察要点的分值按所在B级指标平均分配,前面的分值总共为99分,留有1分作为亮点加分,在任何一项考察要点中名列前10%的学生即可加1分,任何一项考察要点中排名前30%的学生加0.5分,最多加满1分。

2.数据采集

我们根据分工每学期采集学生发展自主监测的数据,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一是资料收集。资料分为教师录入部分和学生提供部分。每个学科教师将学生的学科成绩纳入到学业水平中的第13考察要点“理解学科基本思想和思维方法,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之中,使学习成绩在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只占1/27,改变“唯分数”的评价导向。学生自主提供的资料则根据资料类型纳入相应指标中进行评价。二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所有学生全覆盖,囊括所有的指标内容,分年级设计相应的问卷,与学生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同样以四年级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設计的“树立节约粮食的意识”指标内容为例,根据教材可以设置这样的问卷内容:“当你听见同学说‘我一个人节约粮食有什么,有浪费行为的人多着呢’时,你有什么感受?”选项为“确实如此”“不太认可”“不能认同”,分别得分为0分、0.5分、1分。问卷内容每期进行优化,每次优化必须有80%以上的新题,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三是现场观测。现场观测包括课堂观测和日常观测。为了做好课堂观测工作,我们让每位教师在一堂课上至少关注一位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在教学反思中做好记录(也可以记录确实表现不好的同学),定期录入系统,让课堂始终站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中央。日常观测就是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日常表现纳入到学生评价之中,学校每一次活动的开展(包括值周工作)都要根据指标内容设置至少一个学生发展观测点,做好面向全体或部分学生的观测安排,自评、互评、三方评价均可,根据活动内容确定相应的评价形式。

3.数据应用

数据只有应用起来方有价值。一是学校办学依托数据说话。每周行政会的工作汇报、每期专题会的工作研究、学校每年的办学成果汇报等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支撑,同时设置数据使用权限,确保数据安全。二是学生数据形成发展报告。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每学期为每一位学生形成一份发展报告,将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和劳动与社会实践等5个A级重点内容的发展情况,使用数据、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成长的每一步都能被看见。

期待中小学校通过不断优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让学校的办学方向更明确,教育教学更科学,师生与家长更幸福。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质量监测
试论如何加强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花都区秀全公园环岛湖水体环境监测
学校层面开展学生学习状况监测的实践研究
英国小学科学质量监测试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现状及评价方法
管办评分离背景下教育督导评估机制的建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全过程”控制的策略选择
“学习支持服务”第三方质量监测研究
供应室无菌物品的质量监测情况及强化对策
钢筋混凝土工程监理具体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