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1-12-20 07:19王文花李红琴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走出去跨文化

王文花 李红琴

摘   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武术对外传播主要或正在经历:形出去(中国功夫对外传播)—言出去(武术书籍的出版)—规则出去(国际武术套路和规则的制定)—神出去(武术文化传播)这四个阶段。目前,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存在跨文化意识缺失、翻译人才缺乏、标准建设不统一、内容单一等问题。为促进中国武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长期规划;调整翻译策略,加快武术文化翻译标准建设;加强武术文化翻译人才培养。

关键词:跨文化;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1.06.016

文章编号:1009-6922(2021)06-89-04

文化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知识与经验的升华。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比较出的特殊性构成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需要。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世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影响不断加深的历史背景下理应“走出去”,为推动世界文明互鉴、增加国际友谊、增强国际双边或者多边人文交流做出应有贡献。

一、中国武术文化跨文化交流的实质

跨文化是指在正确认识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以包容的心态适应和接受异于本民族的文化。跨文化交流是在特定的场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不同的文化价值和思维方式的指引下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人们都习惯将自己所熟悉的、惯性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当作是理所当然的,这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潜在的双重障碍。

中国武术文化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古典哲学的体现,这与西方竞技体育所展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有很大区别。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跨文化交流就是要在输入语与目标语谋求动态平衡的前提下,通过不断交流融合提高平衡标准,使受众理解、接受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1]。

二、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历程

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历程由来已久,通过梳理各类文献资料不难看出,中国武术对外传播主要或正在经历:形出去(中国功夫对外传播)—言出去(武术书籍的出版)—规则出去(国际武术套路和规则的制定)—神出去(武术文化传播)这四个阶段。

(一)形出去——中国功夫对外传播

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汉代。彼时,中国武术传入日本。明朝中期,源于少林寺和官衙捕快的柔术传入日本以后,日本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柔道,并逐渐发展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明末清初,精武会的成立促进了中国武术在东南亚的传播。中国武术为西方世界所知晓源于1936年武术在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上的表演。此后随着功夫影视文化的兴起与传播,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武术热”。尤其是一代武学宗师李小龙在传统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创立的“截拳道”使中国Kongfu名扬海外,大大加快了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

(二)言出去——中国武术英译文本出现

李小龙著的《基本中国拳法》的英译本Chinese Gung-Fu将中国武术首次以著作的形式向世界推广,迈出了由单纯技术层面传播向文化层面传播的第一步[2]。在该书中,李小龙详细介绍了中国武术流派、阴阳哲理和基本功训练等。该书问世后受到了西方武术爱好者的追捧和喜爱,数十次再版。1974年,美国华人太极拳名家梁栋材在其英文版TAi Chi Chuan for Health and Self-Defense:Philosophy and Practice(《健身防身太极拳》)一书中对4部太极拳经典文献进行翻译并评注,进一步将中国武术传向西方。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的近50年间,约有2000余种英译武术书籍出版,但是大部分书籍都是由海外华人或国外出版社发行。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给中国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带来了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武术文化的误读。

(三)规则出去——教材、章程问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专家编写的英文版武术推广教材《武术》、有關教练员培训的《国际武术教练员培训班教材》英文版和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编写的《国际武术裁判员训练班教材》英文版面世[3]606, 中国武术对外传播从此有章可循。随着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不断加强,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伴随1991年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的举办,国际武术联合会先后组织编写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章程》《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国际武术竞赛规则》[4]等书。这既满足了赛事发展的需求,又在在客观上规范了中国武术“走出去”。

(四)神出去——文化走出去

由影视行业兴起带来的武术全球热,因其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外国人在接受真实中国武术学习时产生强烈的落差,有碍于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良性发展和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俨然成为时代最强音。中国武术作为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代表,必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抓手。通过查阅文献不难发现,二十一世纪以来武术已经由单纯的套路、技术传播向文化传播方向演变。越来越多的西方中国武术受众的兴趣点由最初的招式、套路转向了背后的太极、阴阳、八卦等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困境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支持中华武术等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走出去。2017年1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提出,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面临新机遇。

根据对中国知网近20年的期刊检索发现,有关武术文化传播的文章共计394篇,但是有关对外传播和翻译的研究文章却不到50篇,这充分说明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路任重道远。

(一)跨文化意识缺失

余秋雨认为:跨文化传播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了解我是谁,也就是我背后的文化是什么。中国武术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之中,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哲学理念等不仅要求译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还能够通晓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在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外译者都倾向于将招式、套路直接介绍给海外受众,或者遵从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而未同步介绍隐含在招式、套路里的武术文化。

(二)翻译人才缺乏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走出去”平台中,中国武术文化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武术翻译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未包含体育专业,且精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翻译的人寥寥无几[5]。目前,中国武术文化的翻译主要依赖三条途径:一是武术专业人才通过技术进行传播,并采用汉语拼音方式进行注解;二是专业外语人才通过翻译理论研究方式进行传播;三是通过国外学者或者图书文化公司进行翻译。这三种传播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是专业的武术人才虽然专业素质过硬,但外语表达能力相对不足;二是专业外语人才虽然外语表达能力强,但武术专业素养或者对武术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而由国外学者进行的翻译容易使中国武术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失真,造成文化误读。

(三)标准建设任重道远

从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来看,近十年来有关中国武术文化翻译方面的研究呈上升趋势,这表明“走出去”已经逐渐由形式过渡到了内容。但是就武术文化的载体——武术本身而言,高亮等在《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研究》一文中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就“武术”一词,就有“Wushu”“Kungfu”“Chinese Wushu”“traditional Chinese combat exercise”“traditional Chinese boxing”“fighting arts,martial arts”等译法;对“太极”的翻译也有“Tai Chi”“Tai Chi Chuan”“Tai Chi Chuan”“Taiji”“Taijiquan”“Taiji boxing”“Shadow  boxing”等几种翻译[6]。这些翻译采用了音译、意译以及直译等三种不同译法,几种译法各有千秋,但并不利于形成统一的版本。仅以这两词为例不难发现,目前武术文化载体——武术术语等的翻译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而武术文化内涵翻译的标准就显得更加任重道远。

(四)内容单一

中国武术在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主要以拳种为媒介进行传播,因此对以养生为主的太极拳等的翻译较多。白蓝在《新时代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瓶颈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在已经出版的550多本英文版中国武术书籍中,以介绍拳种技法等内容为主的有200多种,占比高达40%[3]607。即使在国际武术节、国际武术比赛等这样以竞技武术为主导、以传统武术为支撑的传播方式中,武术的翻译也仍然侧重于武术本身以及武技概念,而缺失了对武术文化内涵——“精、气、神”和武术理论的翻译。长此以往,无论是中国武术还是武术文化走出去的道路都会越来越窄。可见,中国武术文化要想真正实现“走出去”,必须逐步摆脱翻译中的单一选材,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精髓、蕴含的文化智慧以武术为载体传递给世界。

四、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长期规划

第一,从宏观层面制定长期规划,在国家层面成立相应机构,对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进行统一规划,使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内容、数量、人员组织、经费以及传播途径制度化、规范化,为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制度保障[7]。第二,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资源,加强政府传播与民间传播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武术赛事和武术交流活动挖掘、梳理、整合武术文化用语。第三,将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纳入课程体系,以提升传播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制度行业准入制度、对外传播责任制度规范传播群体人员行为,提高人才管理水平,促使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健康发展。

(二)调整翻译策略,加快武术文化翻译标准建设

翻译是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翻译界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两种观点的碰撞和探讨:有人认为归化和异化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观点;有人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在中国武术的翻译中以上两种翻译策略均有所体现。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提质增效角度来看,亟需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调整、整合和优化,在尽可能忠实传递中国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考虑目的语国家受众的语言习惯,使翻译尽可能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同时针对目前中国武术翻译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建议成立专门的术语、文化翻译审定委员会,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由浅入深地逐步建立武术和武术文化翻译的标准化体系。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及时纠正不规范用语,逐步将规范化、标准化的武术文化翻译推广开来。

(三)加强武术文化翻译人才培养

在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中国本土译者还没有承担起主力军的角色。其原因在于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翻译难度较大,需要学校、社会、科研机构联合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翻译人才队伍。首先,高校是翻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基于武术文化翻译的专业性,翻译人才培养应考虑跨学科合作培养,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翻译功底又精通中国文化尤其对中国武术有较多了解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其次,鉴于国外对中国武术翻译起步较早、成果较多,可以博采众家之长,吸引海外武术翻译专家、学者参与到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翻译中来,有效提升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牛梦莹.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谈中国武术的外宣翻译[J].开封大学学报,2019,33(02):48-52.

[2]张莺凡.武术英译的历史回顾与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07):17-20.

[3]白蓝.新时代武术文化对外翻译的瓶颈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09).

[4]罗永洲.中国武术英译现状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04):58-63.

[5]尚亚宁,曹敏杰.我国出版走出去中的翻译人才问题思考[J].中国出版,2012(20):13-15.

[6]高亮,殷優娜,孙刚.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文本的跨文化英译研究[J].体育学刊,2020,27(02):37-43.

[7]白蓝.困境与出路: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03):65-69.

猜你喜欢
走出去跨文化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跨文化传播学理与实践的全景展现
简笔画在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使用策略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