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契合度研究

2021-12-21 04:54褚美玲王纯磊
对外经贸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宿迁市宿迁产业结构

褚美玲 王纯磊

(1.宿迁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2.宿迁学院 宿迁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孵化中心,江苏 宿迁 223800)

一、引言

2020 年12 月,《中共宿迁市委关于制定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宿迁的发展定位之一。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的宿迁,必须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机遇,参与区域协作与分工,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才能在区域发展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地位,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月,《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产业链培育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意见》的发布,明确了宿迁发展机电装备、绿色食品、高端纺织、光伏新能源、绿色家居、新材料六个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X 个先导产业的“6+3+X”制造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化学纤维、纺织服装、晶硅光伏等20条产业链。无论是规划建议的落实,还是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优化,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群体的支撑。宿迁的高素质人才主要来源于政府及企业的大力引进和本土高校的持续培养。宿迁高校的专业设置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类型,以及服务宿迁经济的能力。由此,本文选择宿迁高校专业设置与宿迁产业契合度为考察的核心命题,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

教育资源往往都集中于省会或者经济排位靠前的大中型城市。对于一般的地级市而言,通常本地高校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专业设置较为保守。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就成为了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1]。具体来看,宿迁的高校资源更显单薄,目前仅有本科层次的宿迁学院、专科层次的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和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等学校。高校数量少,也就决定了总体规模也偏小。根据《宿迁统计年鉴》,2019 年,三所高校的在校生总计13308 人,毕业生,4481 人,招生7120 人。

地方高校主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那么,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就成为了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主要依据[2][3]。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区域高等教育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区域高校的发展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技支撑[4][5][6]。已有研究多数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分析,而关注宿迁的研究又缺乏对宿迁地区整体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的系统思考。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高校资源约束下,实现内涵式发展,将宿迁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契合,就成为了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命题。该命题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宿迁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契合,表现出怎样的特征?第二,宿迁高校专业设置如何调整以适应产业集聚和产业链优化的需要?第三,宿迁产业升级与扩张如何带动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转型?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对于宿迁的产教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教育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了宿迁样本。

二、宿迁市产业结构变迁和高校专业设置

(一)产业结构变迁

自1996 年建市以来,宿迁市经济总体增速较快,且产业结构先后经历了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的多次产业结构的轮动调整过程。2019 年的经济总体持续增长,达到了3099 亿元人民币,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依然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居于江苏省前列(见图1)。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顺利的从二三一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见图2),表明宿迁已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宿迁的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6+3+X”制造业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实现,亟需源源不断的掌握先进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撑。其中,宿迁市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其中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宿迁高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决定了其人才资源与宿迁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图1 2015-2019 宿迁市经济总量和增速

图2 2015-2019 宿迁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二)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截至2019 年底,宿迁高校有本科层次的宿迁学院、专科层次的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和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等学校,共设置专业85 个,覆盖13 个行业大类,其中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的专业点数最多,总共占比56.46%。根据表1 对宿迁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的统计表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数量为零,这与宿迁的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不相匹配;第二产业对应的专业数量为20 个,占整体专业设置的比例为23.53%,但是从专业大类结构上看,轻工纺织大类、食品与粮食大类的专业设置为零,意味着作为宿迁的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和特色产业之一的食品产业都缺乏相应的高等教育资源支持;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比例为76.47%,显然与宿迁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的发展阶段不相匹配,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的人才支撑不足。此外,高等教育中医药卫生类专业的缺少,不利于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表1 宿迁高校专业结构情况分析表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分析

经济学研究文献中,关于“产业结构偏离度”算法模型主要有绝对值差值法和相对比值法两种。为了测度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将产业结构偏离度算法模型,应用于宿迁高校的专业结构偏离产业结构的测度。为了保持测度结果的稳健性,采用了两种方法测度宿迁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偏离度,以衡量两者之间的契合程度。偏离度指标绝对值的大小可以显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的强弱,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两者之间的契合度越弱[7]。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绝对差值法,使用专业结构系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差值表征契合度。

2.相对比值法,使用专业结构系数与产业结构系数的比值,减去1,表征契合度。

两种方法测度的宿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结果见表2。根据宿迁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分析,结合宿迁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目标定位,本文认为目前宿迁高校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表2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

(一)第一产业对应专业缺位

第一产业所对应的农林牧副渔专业大类缺位,是宿迁高校专业设置的一个严重短板。高效农业是宿迁的传统特色产业,亟需相关专业的支撑。宿迁的高效农业、花卉产业、水产和畜禽养殖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具有重要地位,而目前高校中并没有直接相关的专业设置。这成为宿迁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限制了第一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第二产业专业设置偏低

第二产业是地区发展的支柱产业的集中领域,也是实体经济的代表,相关专业偏离严重,显著的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宿迁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关键阶段,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对于宿迁的高质量发展,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宿迁高校中的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数量显著的低于合理值,远不能满足第二产业发展的需求。生物与化工、食品与粮食两大类专业设置为零,这显然与宿迁的食品饮料行业发展不相匹配。进一步看,宿迁作为中国白酒之都,尚未有高校针对白酒产业设置相关专业,难以服务于宿迁白酒产业的转型升级。

宿迁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居于首位,但是高校专业设置的比例太高,显著的超过了宿迁的第三产业占比,处于严重偏离状态,相关专业显著的超过了宿迁的产业发展需求。总的来看,宿迁的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发展显著的不匹配。这就产生了两个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是,成为宿迁高校毕业生留宿比例偏低的重要原因,二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实现产学研融合。

此外,已有专业设置基本都是较为成熟的传统专业,与新兴产业相关的前沿专业设置亟需拓展。

四、优化宿迁高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其必须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即高校专业设置要与一定时期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8]。农业是宿迁的特色产业之一,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的缺位限制了宿迁农业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升级。亟需增设包括花卉、水产等在内的第一产业专业群,支撑宿迁农业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由于这类产业收益期较长,需要政府对这一类专业和人才培养出台直接支持和强力引导政策。而对于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显著偏低的局面,需要通过增加理工科专业解决。根据宿迁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高校专业设置,推进产教融合,实现良性互动支撑。而针对专业的过度服务化现实,亟需做出调整,将资源倾向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以使得专业设置适应宿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构建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的联动机制

宿迁高校应将师资优势和专业积累,与地区产业发展调整结合,从专业内部质量数据及与专业相关的区域产业数据等多角度考量,构建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的联动机制,在支撑主导产业的同时,改造提升既有专业,以新兴专业支撑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的深度融合,以实现专业周期性优化。建议政府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开展企业管理人员和高校教师双向交叉挂职,推进合作,并逐步建立起长效的校企联动机制,形成良性互动。

(三)引入,或培育高校,做好增量发展

宿迁高教资源的相对薄弱,也导致了专业设置的覆盖不足,与产业的契合度偏离较为严重,在前述做好存量专业的优化调整的同时,还需要从增量角度下功夫。在各大高校兴起异地办学,或者整体搬迁的背景下,积机主动的引入高校资源,从更高的层面完善宿迁的高校专业设置。同时,注重本地有潜力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支持,择机升级发展。

猜你喜欢
宿迁市宿迁产业结构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宿迁市创建“三四五”工作法,画好侨界同心圆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宿迁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宿迁市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