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模式的中外合作专业课程建设探究

2021-12-21 21:20徐钰清,颜正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办学思政

徐钰清,颜正恕

[摘           要]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宁波某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专业课程——物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为例,分析了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办学项目和授课对象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基于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从不同的角度,如教学目标、方法和考核方式,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究物料管理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从而为推进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中外合作专业课程;物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156-02

在近几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各种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应形成协调效应,强调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和全方位育人。

同时,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提出应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些政策的提出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反映了高校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重视。各高等院校应承担起育人的使命,积极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面对多元的中西方文化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和吸收国外院校办学经验的同时,国内高校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办学的优势?本文以宁波某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程——物料管理(Material Management)为例,探讨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一、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挑战

“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的特点是专业课和思政元素的结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的过程中,教师挖掘并融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构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推广,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加强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树立文化自信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目前中外合作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中外合作专业课程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专业课程在开展过程中,通过对国外合作院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借鉴先进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接触国外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成本。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这样的国际化氛围中,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较高的政治敏锐度,极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无法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学校更应该对中外合作课程进行思政教育建设,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免学生出现信仰危机和价值观偏离。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局限性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跨学校学习,学生需要面对两种不同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衔接国外院校的学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设了大量针对国外市场的专业课程,同时融入了西方的思维方法和文化,这为思想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中外合作专业学生的多元化

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很早就接触到手机、电脑等设备,且已能熟练运用并获取各种信息,容易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他们思想开放,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极易对西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对该专业学生的入学分数要求不高,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弱,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差。因此,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根据学生多元化的特点,对中外合作专业学生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

二、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本文以宁波某高职院校中澳合作专业课程——物料管理为例,探讨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物料管理是依据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澳方课程包(Unit Guide)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以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物流人才为目标。本课程开设于大二年级第一学期,共80课时,授课对象为中澳合作报关专业大二学生。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准时化生产、供应链管理、采购和物流等。

(一)纳入思政元素,重设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的知识目标,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根据中澳合作报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该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通过引领价值,传授知识,最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价值—知识—能力”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物料管理的核心在于物料的采购、储存、生产和配送。在采购环节,物料质量应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不得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反映了法治意识、诚信品质、爱岗敬业的重要性。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物料的进出口采购变得日益频繁,“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和中美贸易战等内容可以作为思政的导入点,以此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视野。在储存和生产过程中,如何核实储存条件、质量和期限?如何进行库存控制管理?如何保证精益生产和准时化制造?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节俭简约意识。

(二)融入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融合不能仅凭灌输式、附加式的生硬说教,应借助当下“互联网+”的模式,建设“互联网+物料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如云班课、慕课等)进行物料管理课程内容的教学。

此外,为了加强学生对物料管理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理解,可以案例或情景作为载体设计思政教学内容。例如以日本丰田汽车生产方式为案例,让学生思考精益化生产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帮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理念,养成节俭简约的工作态度和方式。除了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通过角色模拟法、启发互动式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好校企合作第二课堂平台,带领学生前往物流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摩,创设企业导师角色,将企业一线的案例讲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工匠精神、契约精神和诚信品质等思政内涵,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中,从而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

(三)深入思政元素,丰富考核方式

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考核方式,中外合作专业物料管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应关注两个维度: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其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对最终成果进行量化考核,而思政教育(如诚信品质、爱岗敬业、工匠精神、规则意识等)则应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情况,以过程性定性考核为主。同时,应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突出学生的“德育”能力,可以通过教师客观评价、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引起中外合作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

三、結语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存在诸多挑战和阻碍。中外合作专业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应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从内心真正意识到中外合作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建设过程中,积极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利用线上线下、情景模拟和项目式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借助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帮助中外合作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团队合作、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筱.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探究:以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校园英语,2019(29):54.

[2]张俊,江海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决策探索(下),2020(4):46-48.

[3]苗绘,尹志刚.以课程思政助推中外合作办学育人工作:以长春工程学院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92-95.

[4]王承娜.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储运,2021(5):99-100.

[5]孙智贤.论提升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感、认同感和获得感: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20,27(5):9-11.

[6]熊晓轶,肖瑶,赵惠娟.课程思政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90-92.

[7]张晓伟.基于“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5):188-189.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办学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