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初探

2021-12-21 00:36朱明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统编版初中语文

朱明珍

摘 要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结束了教材多元化的时代,也开启了新课标背景下的使用统一语文教材的新时期,为了解决学生“不读书、读书少”的问题,新教材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对于这种新的学习任务,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探索,提出了以激趣为先、习惯为要、方法为重等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统编版;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新课标背景下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提出整本书阅读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一教学内容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这也是培养学生未来阅读综合能力的最佳范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当前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有效结合起来,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呢?笔者以为,我们要将实际教学环境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起来,做到在实践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整本书”是指内容紧凑、主题明确、结构严密、未缩写和未删减的多本系列书籍或独立文本。与独立文章相比,“整本书”更具有整体性。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是指以尊重学习者在阅读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由学习者自主对阅读内容展开深度阅读和深刻分析,从而达到正确评价和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在阅读课堂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主体,教师承担引导促进的作用。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观念形成的最佳时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根据学习者的身心成长状况,细致地规划教学活动,运用多元的教学形式指导学习者开展阅读活动,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达到培養学生综合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目的,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

对于新课标、新教材的改革落实,一线教师的体会可谓最为深刻,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直接引领者,教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语文学科作为学生识字及语言能力运用的实践平台,必须让学生对语言运用有对应的理解和记忆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仅影响学生的升学就业,更会对学生一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符合当前全面型人才培育的基础教学目标的。

从语文学科来说,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方法。以往的片段性阅读或者章节选读的方式,往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呈现片面化的问题,缺乏全面性。例如鲁迅的小说都集中在小说作品集中,只是阅读单篇的作品往往不能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蕴。以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为例,虽然单篇阅读能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济南冬天的美丽风景,但是并不能深层次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这一篇文章进行扩展,让学生了解更多济南冬天的内景,对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有许多评论文章,这些文章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所以围绕课文进行拓展阅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学习的重要目的,也是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文学自来源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涉及大量现实生活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独立存在,无数的文人先哲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带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学生在学习这些文本的过程中,自然也需要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将经验理论转化为生活感悟,并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化之为自己写作的源泉。

四、“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主体,虽近年来有所变革,但因受制于中高考的约束,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学生无法在阅读中充分领略语文的魅力和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从过去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2.教学形式化

教学形式的创新和优化应该以学科教学的性质和目的为立足点,但在真正的教学活动却被忽略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适度为原则,如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多媒体教育、翻转课堂等形式在课堂的应用,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过度依赖这些形式,则容易导致教师为创新而创新,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探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对策

1.兴趣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成长特征,设计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锻炼阅读能力。以《刘姥姥进大观园》为例,教师应首先提问学生这一文章的出处,它出自《红楼梦》一书,以此引发学习者对《红楼梦》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红楼梦》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人物形象,从多个维度分析文章情节、其中蕴含的历史人文情怀等内容,以达到深度理解文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凭借疑问、设置悬念等多种手段,引发学习者的深刻思考,并和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交流,在讨论辨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并给予客观评价和有效指导,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在“整本书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调动阅读热情,锻炼阅读能力,践行教学规划,落实教育目标。

2.理解“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部分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还存在着一些运用上的偏差,这一教学方式的目的在于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品质,而不是盲目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部分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罗列过多书籍,缺乏选择性,让学生在泛泛阅读后虽然达到了表面上的整本书阅读,但实际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未上升到对应的高度。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推荐的整本书包括欧美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的相关篇目,教师将其全部作品都列为阅读篇目,要求学生通读,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厌弃,我们应从中适当选择重点篇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筛选后,再开展阅读。例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于《西游记》的选篇阅读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它能够让学生从细节角度了解部分章节的故事内容,同时避免全篇阅读对学生造成的学习负担。

从实践角度来看,“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应该是理解性、思维性的阅读内容,而不是空泛的长时间阅读。教师对这一点应该有充分的理解,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内和课外阅读素材,加强学生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的理解。随着“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整本书阅读”这一教学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3.改变教学形式

通过情境设置提高教学质量是近年来较常见和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形式的最佳选择。教师应凭借多种形式展现文本内容,并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感;借助语言、视频、音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使学习者的思绪深入情境。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其中意象丰富别致,用词精炼,教师可以制作与词中意象相关的視频或PPT——秋日黄昏、小道旁边是排排枯树、层层落叶、漫漫黄沙、小道尽头的村庄却只有几户人家,乌鸦悲鸣,词中人仅一头瘦马、些许行李,漫漫旅途,行走不知归处,并根据感情色彩进行配音,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教师以富含感情色彩的声音吟诵词句,通过语言诱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并根据感知对这一画面进行着色,从而深入思考作者作词时的情感、词中蕴含的情感等,领略文章的意境,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

4.总结阅读篇目,为教学提供方向指引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阅读篇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书目。因每个教师考虑的角度不同,所选书目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意识,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阅读需求,明确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或范围,从而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方向指引。

例如统编版语文七年级教材中的课文《春》,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相关题材或主题的书籍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对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整本书阅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角度和教学方式,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的、综合性的,教师对于这种新的教学任务要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伴随政策的落地,为了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不少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进校外机构、外聘专业教师,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课后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从引进校外机构提供课后服务的已有实践来看,可以说是成效与问题同在,机遇与困境并存。从成效来看,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了“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地,二是保障了丰富性和专业化,三是减轻了校内教师的负担,保证了教师的教研时间。从暴露的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引进校外机构的机制不清、引进校外机构的规范不够明确、服务对象覆盖面与安全问题、综合效率偏低问题。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应该认识到这是各校基于对政策的理解,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的初步探索。既然是探索,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需要认识到目前的政策还存在盲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推进。鉴于此,可以尝试“两步走”策略。第一步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机制建设;第二步针对未来发展,进行制度澄清。

第一步的内核是机制建设。从暴露的问题来看,主要集中于“谁来引入”“引入什么”“何时引入”“怎么引入”“怎么管理”,对这五个问题做好回应,机制框架也就搭建起来了。“谁来引入”实质上就是谁来购买服务的问题,目前主要有政府购买服务和学校作为政府的代理人进行购买服务这两种方式。无论是从实践效果来看,还是从政策执行角度来看,都需要明确政府作为购买服务的主体地位。相比于政府作为购买主体,学校作为需求主体,要对“引入什么”作出回应。引进校外机构是为了满足学校无法承担的一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学校作为需求主体要认真调查和分析学生的课后服务需求,并与本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进行对照,来明确引入什么。对于“何时引入”,鉴于课后服务的自愿性和选择性,需要学校与家长和学生做好沟通,共同确定授课时段和时长。对于“怎么引入”,一方面要遵照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规范流程,另一方面要考虑引入课程的实施形态和方式,在合乎基本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学生最大化获益的标准确定引入形式。对于“怎么管理”则涉及众多主体。政府作为购买主体要在管理中承担制定规范、建立名单、定时督导、反馈调整的职责,引入的校外机构作为实施主体,要按照规范、确定流程、明确方式、自我监督。学校应承担过程管理主体责任,制定课表、提供场所、组织巡课、阶段考核、确保质量。家长和学生作为被服务对象,应积极参与、记录问题、主动反馈。

(王凯《中国教育报》2021年11月11日02版)

猜你喜欢
统编版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准确把握统编版教材特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基于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共在理念视域下的小学低段悦纳课堂构建策略探讨
谈统编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识字启示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