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细读教学误区与改进措施

2021-12-21 00:36赵建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误区应对策略

赵建

摘 要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文本,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针对初中语文散文文本解读中的功利性、随意性和浅表性等常见误区,教师应提升自身对散文的解读能力,尊重学生对散文解读的多元化,提高学生散文的文本细读能力,并紧贴散文文本开展细读教学,以发挥散文文本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 初中散文;文本细读;误区;应对策略

散文文本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抓手之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主导文体,也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由于部分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存在的惰性思想,散文的文学价值及艺术价值等方面在教学中未能得以很好体现。因此,有必要针对散文文本细读教学常见误区,从实际教学出发,探求散文文本细读的应对策略。

一、初中散文文本细读的常见误区

1.细读目的功利化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参考。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教师上课时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围绕着考试内容进行,出现了中考考什么以及怎么考,教师就讲什么并教学生怎么回答问题,而对于散文文本的细读,并没有体现其精美、情真、意切的美感,而是过分强调它的工具性,使得散文文本细读带有严重的功利化。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人文性很少被提到,而工具性在不断被强化,使得本具有文质兼美、陶冶学生情感的散文教学变得荡然无味。

2.细读流程随意化

课程标准以及单元教学目标是散文文本细读教学的重要依据,而部分教师并没充分考虑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真实情况来确定教学内容,忽略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原则,对散文文本细读教学过于随心所欲,将散文文本的细读教学重点放在段或句、词,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没有从根本上去落实课程标准中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散文的文本价值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体现,语文课堂成了某些老师个人“才华”的展示平台。

3.细读内容浅表化

固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原因,导致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有一定难度,但更多是教师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浅表,不能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细读。特别受应试考试答案标准化、唯一性影响,教师自身长时间没有进行学习、“升级”,思想处于停滞不前状态,以致对文本形成先入为主的解读,带着结论去教学,无师生共生内容。长此以往,往往会把情感极其丰富的散文文本解读得很狭窄,而对文本解读没有从细处着手去研读、领会,使得上课的切入口不明朗,解读没有达到作者、编者的意图,甚至偏离了文本本身该有的价值。

二、初中散文文本细读的应对策略

1.提升教师对散文文本的解读能力

语文教师备课时解读文本的深度,是进行课堂文本细读的前提,解读文本有多深,在课堂上站得就有多高。要落实散文教学任务,学生要真正学有所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自己要对散文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自己真正阅读、思考、领悟了,才能备好课,乃至上好课。教师自己走进去了,带领学生走进去就不再是难事。散文文本解读,方式方法很多,导致切入口也是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依据学情,懂得取舍,来进行教学。这就是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缘由。如七年级上册的《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对母亲的回忆指向的核心是怀念,如教师把重点放在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上或者伟大的母爱方面,必然偏离文章主旨。

其次,散文文本解读,教师还得从文中一些细节性的描写去发掘文章深层内容,不能停留表面上,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如《秋天的怀念》表达的就是对母亲的怀念,对生命的的思考。教师不仅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的,最后知道为什么写,这些都是文本解读应知应会的,立意深的散文,尤其重要。

另外,教师对散文文本解读时,要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与情感,在确定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时,要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其中,使它转化为学生思维的发源地,但不是代替和占有,而是巧妙“搭梯子”,让学生能踮起脚尖摘到“桃子”。

2.尊重学生散文解读的多元化

文本解读伊始,教师不能太“硬”,要让学生“读进去”,要尊重学生散文解读的多元化。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己细读文本,在一定情境下还原文本,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多元解读实际就是要求尊重不同学生主体的不同解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文本解读的主人。学生受自身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各方面限制,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偏差,教师应允许学生保留不同意见。因此,我们要设计适宜学生学习的活动,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乐于学习,探究文本,积极主动去探索,挖掘文本背后的故事,并慢慢转变他们的学习思维。如果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发现具有价值的争议,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在争论过程中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也让学生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

例如《背影》一文中,对于父亲爬月台买橘子一段,有些孩子可能理解为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对于类似的理解教师应正确面对,并深究学生如此理解背后的根本原因,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关键是如何把学生引导过来,回到正确的文本解读上。学生就是在教师的这样指导和肯定中,不断的自我反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活力,最后凸显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体会出蕴藏在文中浓浓的父子之情。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结果,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文本细读,才能充分挖掘文章的内涵,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含义的探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文本细读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3.提高学生散文的文本细读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的推动,家长的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也积累了一些人生感悟,他們有能力在一定范围内细读文本。课程标准在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方面明确指出“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课标强调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但是学生的阅读体验比较浅显,教师要给予优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传授给学生合适的细读方法,只有学生正确掌握了具备可操作性的细读方法,他们才可能有目的、有目标、有方法的对文本开展细读活动,进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细读中慢慢体悟散文文本的内在魅力。我们教给学生的仅仅是细读方法,学生还得自己去尝试,去实践。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只有学生水平提高了,才能有不断的思维火花碰撞。例如《藤野先生》一课,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清楚,散文的阅读重心在情感表达,即作者对老师的情感,而不是对藤野的人物形象分析,更何况这还是真人真事。

4.紧贴散文文本开展细读教学

师生在细读文本时,都不能架空文本,所有的细读、分析都必须基于文本。教师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及对生活独到的理解去解读文本,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文本细读,但是这些不能用来代替散文文本中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师生对文本的细读,关键在于分享,而不是“占有”,强行将他人的生活体验当作自己的经验范畴。而在平常教学中,一些老教师更容易犯这种错误,那就是自认为自己与作者有等同的生活经验。

如教师教完了《老王》,就希望广大学生能“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天下所有不幸的人”,可是教师分享的是别人的思想哲理,学生中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反对的,也有支持的。若以占有之心,便是“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最后的教学结果就是解读了等于没细读,老师和学生的视野始终还是局限在自己的经验世界中。而真正的散文文本细读,就是将作者的一些生活感受、思维方式等分享给大家。因此,散文文本细读一定要紧贴文本,决不能另起炉灶,撇开文本信马由缰,而是从文本表面逐层解剖,最终领会文章的主旨、立意等。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充分尊重散文文体,挖掘文本内容,合理解读文本。只有在对文本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师生才能发生思想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云台中学]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误区应对策略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