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祝福》中三处叠文的运用

2021-12-21 00:36罗王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祝福

罗王军

摘 要 叠文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叠文手法在《祝福》中的运用,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我们抓住文本中的叠文,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深入文本,展开分析。《祝福》中的人物语言的叠文非常重要,既有次要人物的语言叠文,比如四婶的语言叠文和四叔的语言叠文;又有主要人物的语言叠文。通过语言叠文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更加深刻地认知祥林嫂的“命运之惨”最终变成“罪恶之深”的原因。

关键词 《祝福》;表达手法;语言叠文;表达作用

所谓叠文,就是在一篇文章中,上文出现的内容在下文重复出现。这样的文段,可以是绝对相同也可以是基本相似。叠文手法的运用是非常考验作者功力的,运用得好,则能在强调中呈现多维的意义并通向意义的深处;运用得不好,则重复累赘,读之令人生厌。鲁迅无疑是运用叠文艺术的高手,在《祝福》这篇小说中,鲁迅将叠文的艺术可谓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完全可以抓住叠文的艺术手法,比如“祝福场景的叠文”“祥林嫂眼睛的叠文”“雪花的叠文”“人物语言的叠文”来进行文本分析。在此,笔者以《祝福》中的三处语言叠文为例,分析本文语言叠文艺术蕴涵的深意。

一、四婶的“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四叔家祭祀的时候,祥林嫂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祥林嫂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地说。因为,在四叔看来,祥林嫂这样的人是不祥的,祖宗不吃她碰过的东西。而后来柳妈告诉祥林嫂,只要去庙里捐了门槛,就可以赎罪,祥林嫂照做。后来的冬至祭祀,祥林嫂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是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我们细读这三句话,其实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从语气语调看,四婶从“慌忙”到“又慌忙”再到“慌忙大声”,语调逐渐加重,语气逐渐显得不耐烦;其次,从句式看,从“祥林嫂,你放着罢!”到“你放着罢,祥林嫂!”强调的内容,从“祥林嫂”的称呼变成了“你放着罢”的指示;最后,从文字内容看,最后一句少了“我来拿或我来摆”的内容,则显示了四婶的心理从对祥林嫂的不满、责备到对祥林嫂“不自知”的抱怨、气愤、不耐烦的变化。这里的语言叠文,同样是富有深意的。

第一,悲惨的“命运”变成永恒的“罪恶”。理论来讲,祥林嫂连着嫁了两任丈夫,丈夫都死了,而且还死了儿子阿毛。这些都是祥林嫂悲惨的命运,而在四叔、四婶这样的人看来,却是“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可怜是“似乎”,败坏风俗却是“事实”。在所有人看来,祥林嫂都是有罪的,是败坏风俗的。所以,在祥林嫂跟大家讲述阿毛事件的时候,女人们才会“宽恕”了她似的,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而柳妈则建议祥林嫂去庙里捐门槛来赎罪。可悲的是,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不仅在别人看来是罪恶,连祥林嫂自己也深深认同。她几乎将所有的積蓄都拿出来捐了门槛,而当自己认为罪恶赎清,可以拿祭祀用的酒杯、筷子时,四婶的“你放着罢,祥林嫂”,则相当于宣判祥林嫂的赎罪是无效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祥林嫂渴望得到宽恕的对象,实际上不只是“鬼神”更是“人们”。如果只是鬼神,祥林嫂捐完门槛,完全可以轻松地活下去;而恰恰是人们选择不宽恕祥林嫂,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才成为了永恒的“罪恶”,祥林嫂的精神也就彻底崩溃了。因此,导致“悲惨”的岂止是“命运”,更是“人性”!

第二,魂灵的“有无”变成永恒的“纠结”。原本赎清罪恶的祥林嫂是渴望有“魂灵”的,因为她想见她亲爱的阿毛。可是祥林嫂的“罪恶”在人世没能赎清,所以魂灵的有无成为了祥林嫂永恒的纠结。一方面她希望有,这样就可以可家人见面;另一方面她渴望无,她害怕因两位丈夫的争抢,阎罗王会把她锯成两半而分给他们。当祥林嫂问“我”有无魂灵的时候,“我”终究不能揣测出一个祥林嫂满意的答案,所以,“我”先说有,后来在祥林嫂的追问下又说自己也说不清。因此,魂灵的有无既是祥林嫂的纠结,也成为了“我”的纠结。只是祥林嫂的纠结是永恒的,伴随着她一直到死;而“我”的纠结却是暂时的,“我”固然因自己的回答而感到“不安”,因她的死而感到“紧张”,但是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最终还是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这样的对比,是别有用意的:首先,祥林嫂的死轻如尘埃,“我”相较于其他人而言还是有同情心的,在其他人的心中,祥林嫂之死更是无关紧要;其次,祥林嫂的死又重如泰山,她问我人死后有无魂灵,其实正是“灵魂的拷问”,活着的世人尚且无魂灵,不关注现实的苦难,却祈求虚妄的“祝福”,不关注自身的冷漠,却求得内心的安定,祥林嫂之死不正是对人世最深重的讽刺吗?

二、四叔的“可恶”和“然而”

当有人报告四叔,祥林嫂被她的婆婆绑走后,四叔第一次说了“可恶!然而……”,当午饭之后看到卫老婆子又来了,四叔说了“可恶!”,当卫老婆子讲明了原因,是祥林嫂自己瞒了婆婆逃出来,并许诺再给四叔找个好的来时,四叔说了“然而……”。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丢了省略号!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揣测,省略号中隐去的语言是什么。比如第一处的省略号,可以是“可恶!然而这也是意料中的事”,可以显出四叔的先见之明;“可恶!然而婆婆带走也是天经地义”,可以看出四叔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可恶!然而总应该跟我招呼一声先”,可以看出四叔看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等等。而后一个省略号,可以是“然而你这样做终究是不对的”,表现了对卫老婆子的不满;“然而这样勤劳能干的女工还是难得的”,则表达了对祥林嫂能干的肯定;“然而这件事给我们家丢尽了脸面”,则看出四叔对于颜面的重视。学生的创造一定会超乎我们的预设,总之,只要符合具体的语境,就都是值得肯定的。那么,这里的“可恶,然而”省略号趋向的多义性,意义何在?

第一,刻画出四叔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虽然省略号趋向多义,但是四叔的表达却戛然而止,我们从简短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四叔的刻板和不善言辞;而从语义的揣测中,我们却可以自我构建出一个饱满丰富的四叔形象。我们不妨先看看他的书房:脱落的对联,说明四叔生活懒散;陈抟老祖的“寿”,说明四叔思想封建;残破的《康熙字典》说明四叔学问粗浅;入门的理学书《近思录集注》则说明四叔受理学思想影响,而不谙理学学术;而对联中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四叔气急败坏的“可恶”,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对四叔最好的讽刺。所以,省略号语言的构建要参照相关的文段,从而塑造饱满而丰富的“四叔”人物形象。

第二,代表了大众对祥林嫂遭遇的态度及暗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一个“可恶”显示了大众对祥林嫂婆婆强势的不满,一个“然而”则表明了在宗族思想影响下,人们对祥林嫂婆婆的谅解;“可恶”是人们对祥林嫂遭遇的同情,“然而”则是人们对所有同情的消解。当然,语义的落脚点还是“然而”,所以,我们发现祥林嫂的悲剧,就是在“然而”之后的“合情合理”中发生的。因此,祥林嫂被婆婆绑走,在世人看来还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很快被人遗忘。而之后祥林嫂的遭遇,人们的态度似乎都可以用“可恶”和“然而”背后的“同情”和“同情的消解”来概括。比如阿毛事件,人们固然有对祥林嫂痛失爱子的同情,然而大家又对祥林嫂无休止的絮叨极为厌烦;比如头上的伤疤事件,人们开始有对祥林嫂被逼迫改嫁的同情,然而大家又对祥林嫂不够忠贞刚烈,一头撞死而讽刺挖苦;比如捐门槛事件,固然有柳妈这样的人同情她教他赎罪,然而更有四婶这样的人永远不认同她赎清了罪责。因此,祥林嫂之死在大家看来是合理的,而在“我”看来是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所以,很快就被大家永远的遗忘了。

三、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

每回读完《祝福》萦绕在我脑里的总是“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在文本里出现了四次,而且跟随的句意都是“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虽然最后一次被柳妈不耐烦地打断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潜藏的语义里,祥林嫂还是想说这句话。这里的叠文,有以下几处深意:

第一,祥林嫂的懊悔和对儿子的不舍、痛心。祥林嫂的懊悔,通过这几句话的重复出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她看来,儿子的死都是因为自己的粗心和无知,现实也是如此,但凡祥林嫂自己小心些,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悲惨结果。所以,祥林嫂只能责备自己。而阿毛的惨状是“肚子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蓝呢”。为何强调“紧紧的捏着那只小蓝”呢?“捏”字非常形象地写出阿毛的年幼,“紧紧”则写出阿毛的紧张和无助,两三岁的阿毛在面对饿狼的撕咬时,是多么的恐惧!

第二,人们的麻木、冷漠。我们应该看到,人们不只是麻木、冷漠的,他们是由同情逐渐走向无情的。这才是可怕的,因为我们大多属于这类普通人,自认为有同情心,实际上可能在用所谓的同情心“杀”人。四婶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到她家的时候,听到阿毛的故事,她的眼圈红了,也不再踌躇,收留了祥林嫂。你能说四婶没有同情心吗?而其他人呢,不论是男人、女人还是一些老女人,他们在听到阿毛的事件时,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同情心。而让他们逐渐失去耐心,并挖苦讽刺祥林嫂的是,祥林嫂不厌其烦的叙述。烂熟的故事,无法让人们再产生任何共鸣,以至于他们常常打断祥林嫂的故事,并挖苦她:“祥林嫂,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这么大了么?”正是这个转变的过程让我们知道,大多数人们的“同情”本质上是“无情”,当他们无法在陈旧的故事中感受悲情的时候,阿毛事件就失去了在无聊的生活中增添“趣味”的效用,从而遭受无情的抛弃。而人们的这种无情早有暗示:“陪出”许多眼泪,“特意”寻来,留下“停在眼角”的眼泪,“满足”的去了,还纷纷的“评论着”。

第三,祥林嫂麻木、冷漠和读者的麻木、冷漠。这一点是最深刻的。我们仔细读可以发现,祥林嫂在叙述阿毛事件的时候,从语言到神情到心理都有明显的变化。她最先向四婶叙述的时候是“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后来她跟人們叙述的时候是“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文中她第三次叙述阿毛事件时,她是“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文中第四次她叙述阿毛事件时,她是“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阿毛之死,在祥林嫂的心中固然是悲痛的,但是在祥林嫂的反复陈述中,我们发现,祥林嫂心中的“悲痛”其实在逐渐褪去,阿毛事件,不独供他人消遣,逐渐也成为祥林嫂自己无聊、痛苦生活的一种“调剂”,或者沦为祥林嫂与他人搭话的一个“话题”,因为她总想借助“小蓝、豆、别人的小孩身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与人分享。祥林嫂的麻木、冷漠让人细思而恐,而更让人恐惧的是,所有读者的麻木、冷漠。我们不禁反省自己,我们固然有同情心,但是在祥林嫂不厌其烦的叙述中,我们也全然理解那些不耐烦的人们,甚至还跟着他们一起嘲笑祥林嫂:“我真傻,真的!”所以,真正值得我们审视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

[作者通联:浙江青田中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坚持把人民对“有学上、上好学”的期盼作为奋斗目标。为此,教育发展理念要回归公平优质。义务教育并非竞争性、选择性教育,而是保障性、基础性教育,需要政府来承担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责。近年来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建设已大为改观,供给不均衡主要来自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的差异。因此,北京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软件资源均衡配置作为“双减”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四方面协同发力:一是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市、区、校三级分别出台中小学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程、基本规范,严格督查、严肃处理违规招生、超纲超进度教学等问题。二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提质增效。着力实施“互联网+基础教育”,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三是大面积大比例促进干部教师轮岗交流,从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三个维度,实现教育关键要素流动,从根源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四是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提升质量、增强吸引力,与课堂教学统筹推进,确保学生要校内学足、学好。

(刘宇辉《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6日15版)

猜你喜欢
祝福
鲁迅《祝福》语言艺术三题
长妈妈在《祝福》中的影子
《祝福》情节设计中的象征笔法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从《祝福》到《春桃》:对促进女权解放的简单探讨